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教学目标
)
1.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教学重点
)
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
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等。
(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第29页“想一想,议一议”的图文资料,讲解:图中所示的是大量的精子正在奔向卵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只有一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结合。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给子代带去了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新知探究
一、性状的遗传
【教师活动】展示精子进入卵细胞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控制性状的基因通过什么过程传给子代?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回答:生殖过程。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总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过渡】基因存在于哪里呢?
二、基因、DNA和染色体
【教师活动】展示DNA分子片段示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基因的位置、概念和作用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讲解:基因存在于DNA分子上。DNA分子含有许多有遗传功能的片段,有的片段决定你的耳朵是有耳垂的还是没有耳垂的,有的片段决定你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等等。这些片段就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作用就是控制生物的性状。那么,DNA分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再次显示DNA分子片段示意图,讲解: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长长的链状结构(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外形很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你们知道细胞核内的DNA分子和所携带的基因又集中在哪里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问题:染色体。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为染色体;染色体主要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过渡】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观察教材第28页的两幅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为什么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2.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基因吗?
3.请你根据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4.如果用一根长绳来代表DNA分子,将长绳涂成红、橙、黄、绿、蓝等不同颜色的区段。这些不同颜色的区段可以用来表示什么?怎样才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的样子?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1.46条,是研究者将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按照形态、大小等特征的相似性整理排列成对,每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2.不是,每条染色体上不同区段的颜色不同,表明其成分上的差异,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颜色区域数目。
3.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DNA是遗传物质,基因是染色体上能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4.不同颜色的区段可以表示染色体上分布着不同的基因。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的样子。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男、女体细胞内染色体排序图,讲解: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NA分子和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正常人的体细胞内都含有23对染色体,如果染色体数目异常,人体会产生疾病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展示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对21三体综合征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明白21三体综合征的病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最终师生共同总结出它们的位置关系和数目关系。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教师活动】讲解:如果精子和卵细胞也像体细胞那样,都具有成对的染色体,那么,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就会翻一番。为什么受精卵的染色体不会成倍增加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出示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研究的表格,推测出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紧接着出示后来科学家对多种生物研究的表格,证实了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人的生殖过程中,各细胞内的染色体是怎么变化的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展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示意图,并对各细胞内的染色体变化进行讲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这种变化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思考,并尝试回答:保证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人的生殖过程中,各细胞内的基因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展示生殖过程中基因的变化示意图,并对各细胞内的基因变化进行讲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受精卵中的基因有什么特点?
2.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1.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2.子代性状既可能与母亲相似,也可能与父亲相似。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玉米、水稻和马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20条、24条和64条,它们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多少条?还成对存在吗?
【学生活动】思考,根据所学的知识尝试回答:玉米、水稻和马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10条、12条和32条。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不成对存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知道了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DNA是遗传物质,基因是染色体上能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受精卵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这能保证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基因也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这样就完成了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