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减数分裂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1减数分裂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资源简介

2.1.1《减数分裂》 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包括精细胞的形成过程,模型建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等内容。本节内容前接孟德尔的两大遗传规律,后连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等相关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对于遗传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对于模型建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配子的具体形成过程还不了解,本节课将重点突破这项内容。
三、教学目标
1.语言文化目标
概述精细胞的形成过程(生命观念)
2.思维目标
尝试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审美创造目标
认同配子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精细胞的形成过程
(2)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2.教学难点
精细胞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学法
1.教法:演示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2.学法:合作交流法、独立思考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导学案给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布置任务:携带制作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模型的材料。 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完成导学案,准备相应材料 先学后教,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课堂上的内容。
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导入:PPT上分别展示蝗虫体细胞和卵细胞染色体,让学生观察,两者的区别。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此内容更感兴趣。
精细胞的形成过程 (小组合作交流、个人独立思考) 1.讲述减数分裂的概念 2.提问:哺乳动物精子形成的场所、时期。 3.任务一:教师组织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每个时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完成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4.任务二:根据减数分裂的过程,画出哺乳动物精细胞形成过程图解。并观察各个时期染色体及DNA数量的变化。 教师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展示他们的结果,并进行补充和点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问题,并进行分享 学生独立思考,画出哺乳动物精细胞形成过程图解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使学生对于减数分裂的过程更加熟悉,建立过程观念,体现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同时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过画图,加深学生对精细胞形成过程的印象,再次巩固知识。
精子的形成(变形) 提问:精细胞通过什么过程形成精子? 学生思考并集体回答
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三:小组合作,利用自己所带的材料,依次构建模型,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等各个重要环节。 小组对课本41页的讨论题进行讨论。 各小组进行模型展示并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构建模型,并进行相应的讨论与分享。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构建模型,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当堂检测 PPT展示相应题目,进行当堂检测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当堂检测,对知识进行巩固。
课堂小结 请学生来谈谈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内容,并进行总结。 学生思考并回答 梳理知识网络
布置课后思考 布置课后思考问题:阅读课本41页“阅读空间”,思考:产生多种类型的配子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何意义? 学生课后思考
七、板书设计
精细胞的形成过程
减I前间期:染色体复制、相关蛋白质合成
减I前期:联会、交叉互换
减I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减I末期: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减II前期:杂乱排布
减II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减II后期:着丝点分裂
减II末期:形成精细胞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采用了合作学习法和个人思考法,使学生融入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本课堂的教师反馈形式过于单一,可以再多样化一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