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1课时 昆虫和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概述昆虫生殖和发育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列举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代表性昆虫。2.描述蛙或蟾蜍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概述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3.参与饲养家蚕的活动,学会收集和整理观察实验获得的数据,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学重难点:重点:1.变态、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概念。2.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过程的差异。3.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难点:1.“饲养家蚕”活动。2.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各种各样蝴蝶的图片,问学生“蝴蝶美不美 ”教师继续展示毛毛虫的图片,问学生“能把美丽的蝴蝶和毛毛虫联想在一起吗 ”从科学的角度看,美丽的蝴蝶究竟是什么变来的呢 展示课题: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观看蝴蝶和毛毛虫的图片,思考两者的关系。 通过展示蝴蝶与毛毛虫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绝大多数昆虫的发育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1.演示:观察蝗虫及其生活史的标本 (1)教师多媒体展示蝗虫的生活史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①蝗虫成虫和若虫的差异 ②蝗虫的生长发育经过了哪几个时期 (2)引导学生观察蝗虫的若虫和成虫的图片,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强调成虫和若虫的差异。 2.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79页相关内容,根据刚才观察的蝗虫的若虫和成虫图片,说出的两者的区别,导入变态发育的概念: 很多动物在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幼虫的形态、生理、习性等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称为变态发育。 (2)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蝗虫的生活史图,根据图示让学生讨论后说出蝗虫的一生经过的各个时期以及特点。提出问题: ①什么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②除蝗虫外,还有哪些昆虫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评价,对表现积极、回答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回答: ①蝗虫的若虫体形小,没有翅或发育不完善,能跳跃但不能飞行;成虫体形大,翅发达,能飞行。 ②蝗虫的生长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阅读教材,认识变态发育的概念。 结合教材和图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①不完全变态是指昆虫的变态发育经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过程。 ②蟋蟀、椿象、蜻蜓、豆娘等昆虫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通过自主阅读和观看图片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蝗虫个体发育的过程,以及正确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3.活动:饲养家蚕 (1)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 (2)认识实验的材料器具。 (3)制订方法步骤。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80~81页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饲养的过程:蚕种的孵化→蚁蚕的收集→饲养与观察。 (4)分析、讨论教材第81页的问题: (5)针对讨论的问题,小组进行交流、探究,教师订正。 ①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蚕卵孵化为蚁蚕需9~11天。 ②蚁蚕呈黑色,体形较小,形似蚂蚁;从蚁蚕到化蛹需24~32天。 ③蚕蛾似蝶,身披白色鳞毛,翅较小,不能飞翔。蚕蛾不取食,雌蛾体形大,基本不动。交尾时,雌雄蚕蛾腹部末端对接。 ④相同点:都经历受精卵、幼虫和成虫阶段; 区别:家蚕具有蛹期,蝗虫不具有蛹期。 4.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 (1)教师展示家蚕的生活史图,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81页相关内容,认识家蚕的发育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①家蚕一生的发育经过了哪几个时期 ②什么是完全变态发育 除家蚕外,还有哪些常见昆虫进行完全变态发育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评价后反馈点拨: 发育过程经历蛹期是完全变态发育的典型特点,也是判断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依据之一。 5.研究昆虫的发育与人类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82页相关内容,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举例说出对人类有害和有益的昆虫 ②研究昆虫的生长发育,对人类来说有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评价反馈。 6.思维拓展:昆虫的外骨骼和蜕皮 昆虫的体表具有外骨骼,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和防止水分的散失,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但外骨骼不能随昆虫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因此,当外骨骼限制昆虫身体生长时,就褪去原来的外骨骼,这种现象叫做蜕皮。不同的昆虫一生中蜕皮次数有所不同,蝗虫一生中蜕皮5次。 自主阅读教材,明确饲养家蚕的方法,并根据教材内容,认识饲养家蚕时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家蚕各个发育时期的特点等。 通过活动,知道蚕卵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观看图示,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2)①家蚕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②昆虫的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蜜蜂、蝴蝶、蚂蚁、金龟子等也进行完全变态发育。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①如家蚕、蜜蜂等为人类提供蚕丝、蜂蜜,属于对人类有益的昆虫;苍蝇、蚊子等危害人体健康,属于对人类有害的昆虫。 ②认识益虫和害虫,有助于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和繁育益虫以及控制害虫。 听讲、识记,认识昆虫外骨骼对昆虫的重要作用以及昆虫蜕皮的原因。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运用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预设和生成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由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1.活动:观看两栖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录像 (1)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 (2)教师播放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根据视频展示的内容,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描述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大体过程。 ②在两栖类动物的繁殖季节,雌雄蛙抱对行为有什么意义 ③在青蛙或蟾蜍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哪些事件必须在水中进行 (3)针对讨论的问题,小组进行交流、探究,教师订正。 ①雌雄蛙抱对→排出精子、卵细胞→体外受精(水中)→孵化出蝌蚪→幼蛙→成蛙。 ②抱对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 ③抱对、生殖细胞的排出、受精作用、受精卵和幼体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 2.两栖动物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教师展示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结合学生根据刚才观看的视频,自主阅读教材第83页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青蛙的生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与繁殖有关的行为 ②青蛙为什么离不开水环境 ③受精卵发育为成蛙要经历哪些阶段 ④青蛙属于哪种发育类型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反馈点拨: ①青蛙的生殖过程: 雄蛙鸣 叫求偶→雌雄蛙 抱对受精卵 ②指导学生从生活环境、运动方式、呼吸器官比较蝌蚪与成蛙的区别。 3.动动脑:青蛙在繁殖过程中具有雌雄抱对行为,这对青蛙有什么意义 青蛙抱对不是“交配”,抱对可以刺激雌雄蛙排出生殖细胞。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近,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细胞上,从而提高卵细胞的受精率。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视频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结合视频,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1)①青蛙生殖过程具有雄蛙鸣叫求偶、雌雄蛙抱对等繁殖行为。 ②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③青蛙的发育过程可以概括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④青蛙属于变态发育。 结合教材比较蝌蚪和青蛙的主要区别。 讨论、交流,认识青蛙繁殖季节雌雄抱对的意义。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探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抱对现象对种族繁衍的意义,理解青蛙的受精离不开水的原因。板书第2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1课时)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2.昆虫变态发育的类型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青蛙的生殖雄蛙鸣叫求偶→雌雄蛙抱对受精卵2.青蛙的变态发育: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