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3.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4.关注常见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选择卫生、安全的生活方式。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说明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多媒体课件等。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第71页的图片,讲解:学校、社会都悉心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生物学作为医学、药学和卫生学的基础,其重要价值之一是增进人类的健康。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将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并关心和帮助他人增进健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有病菌、病毒,可为什么平时我们都能够健康地生活呢?怎样才能保持健康呢?【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教师活动】出示表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填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些疾病中,为什么有的病能够传染?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学生活动】填写表格,思考,尝试回答:这些疾病能够传染是因为它们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对此,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如“引起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分别是什么?”新知探究一、什么是传染病?【教师活动】针对近视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种疾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近视和病毒性结膜炎都是眼睛的疾病,为什么近视不是传染病,而病毒性结膜炎是传染病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近视是由于眼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不能传染;病毒性结膜炎是由外来的致病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染病?【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常见的病原体有哪些类型?【学生活动】思考,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回答。【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结核杆菌(被染成红色)、艾滋病病毒、蛔虫卵、蛔虫的图片,旨在让学生总结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类型。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是怎样传播的?【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问题。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73页的“资料分析”,并展示打喷嚏传播疾病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分析流感和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2.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容易患流感?【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观察图片,思考,并尝试回答。1.流感和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和接触传播。以流感为例,当流感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周围的人吸入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在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2.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易患流感。【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出示教材第74页的“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资料中的做法有什么科学道理?【学生活动】阅读资料,思考,尝试回答: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隔离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肝。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做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染上传染病。【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继续提出问题:传染病要流行起来,必须具备的环节有哪些?【学生活动】思考,归纳,尝试回答:传染病要流行起来,必须具备的环节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提出问题:什么是传染源?【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补充:传染源可以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展示携带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鸡的图片,讲解其是人禽流感的传染源,旨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传染源。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传染源和病原体相同吗?【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问题。【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例如,疟疾的传染源是携带疟原虫的患者;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病原体的宿主是传染源。那么,什么是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有几种形式呢?【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西尼罗热由蚊虫叮咬传播的图片,旨在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传播途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易感人群?【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易感人群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腮腺炎属于终身免疫的传染病,而未患过腮腺炎的人就是腮腺炎的易感人群。对于流行性感冒来说,人们普遍属于易感人群。展示婴幼儿图片,讲述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旨在让学生理解易感人群的含义。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教师活动】讲解: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呢?【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总结:缺少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展示几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以下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一项措施?旨在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假如我们班有三名同学患了流感,为了防止流感扩散,应该怎么办呢?采取的措施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一项措施?【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采取的措施是让流感患者回家吃药或住院治疗等,属于控制传染源;将流感患者用过的东西进行消毒等,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没得病的人打疫苗、锻炼身体等,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要针对其流行的三个特点,采取综合措施?【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传染病的预防要采取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对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要以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对蛔虫病等消化道传染病,要以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对性传播疾病,如由淋球菌引起的淋病,要以杜绝性滥交,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同时要对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知道传染病的预防要采取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活动】展示做核酸检测的图片,讲解: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当接受、配合医疗卫生机构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危害依法采取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等措施。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知道了传染病的概念、基本环节及预防措施。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另外,还了解了传染病的预防是根据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