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3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3.交流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过程,认同科学探索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有关实例。
一张0.8米×0.8米的彩色纸、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以及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第62页“想一想,议一议”的图文资料,讲解: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的昆虫。请分析,在这个海岛上,为什么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特别多?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过渡】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灭绝?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形成的?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知探究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教师活动】展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未被污染时和被污染后桦尺蛾体色的图片,讲解:该地区未被污染时,浅色桦尺蛾占多数;该地区被污染后,深色桦尺蛾占多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科学家将数量相等的浅色桦尺蛾和深色桦尺蛾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蛾的鸟儿飞过之后,发现浅色桦尺蛾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蛾却逃过了这场灾难。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起两种桦尺蛾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环境和鸟对桦尺蛾有选择作用。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蛾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深色桦尺蛾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保护色?保护色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展示雷鸟的保护色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讨论,回答:雷鸟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各抒己见。
【过渡】动物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并出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动物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
作出假设:动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制订计划:
1.准备一张0.8米×0.8米的彩色纸和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彩纸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
2.以小组为单位,5个同学为一组。其中,推荐1人为组长,负责组织、发令;1人为监督人,负责监督、补充幸存者后代(每个幸存者产生3个后代);“捕食者”有2人(要随机捕食,每人每代捕食15次,每次捕食1个),“猎物”是小纸片;记录员有1人,负责记录每代开始数目和幸存者数目。
实施计划:按实验步骤实施计划,并将数据统计在表格中。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纸片的颜色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得出结论: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一代一代下去,就逐渐形成了与环境颜色一致的保护色。
动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在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分别是哪种颜色的“幸存者”最多?这与纸片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幸存者”的数目有什么变化?第一代和第五代之间又有什么变化?
3.比较第一代和第五代的“幸存者”,是否所有颜色都有“幸存者”?
4.通过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1.与彩色纸的颜色最接近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
2.第二代幸存者颜色数量明显多。第五代时,可能只剩一种颜色的幸存者。
3.与环境颜色差异最大者几乎没有“幸存者”。
4.体色与环境颜色差异大,易被发现,首先被捕食。反之,得以繁殖。经过多代选择,只剩下体色与环境颜色接近者,就形成了保护色。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接着讲解拟态与警戒色,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二、自然选择
【过渡】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什么呢?
【教师活动】展示达尔文的图片,讲解: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选择呢?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65~66页的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总结: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生物个体被淘汰。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尔文是怎样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的呢?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得出:当食物充足时,古代的长颈鹿大量繁殖,有颈长的和颈短的。当缺乏青草时,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颈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因此,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总结: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学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和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教师活动】再次展示教材第62页“想一想,议一议”的图文资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的昆虫。在这个海岛上,为什么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特别多?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经常刮大风,有翅的昆虫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就会特别多。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感冒或咳嗽时,为什么刚开始用药效果很好,长期使用效果会越来越差?请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尝试回答:病菌中有不抗药的,也有抗药的,刚开始用药时,把不抗药的病菌杀死了,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存活下了,继续繁殖。经过一代代的选择,病菌普遍具有了抗药性。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接着讲解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异同,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知道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学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和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