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被动运输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段 高中 学科 生物学使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课题 第1节 被动运输 第1课时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单元学习内容分析(主要分析本课时所在单元内容结构和育人价值) 本章内容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本节内容是在前三章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细胞内水分子进出的特征,符合本阶段学生的学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知欲及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本课时学习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学习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分析;本课时内容组成要素及之间的关系;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等;可用结构图示呈现)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部分内容。 本节的“问题探讨”首先图示了不同物质同选择透过性膜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讨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例如:水总体的扩散放心:由水分子多的地方向水分子少的地方扩散。学生可能会问题:离子、其他分子的扩散方向是什么呢?这就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埋下了伏笔。同时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3.学习者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1.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过渡时期。学生比较敏感,要对学生多鼓励。 2. 通过前三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学习方法。 3. 通过对细胞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掌握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和不是所有物质进出细胞都是顺浓度梯度的。以及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4.学习目标确定(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 1. 知识目标:掌握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条件,阐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及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会描述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5.学习重点难点(明确提出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并简述教学过程中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策略) 1.教学重点: (1)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顺相对浓度梯度的; (2)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 (3)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2.教学难点: (1)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6.教学准备(教学需要的实物准备、教具与学具、PPT等) PPT、渗透作用的微视频、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微视频等。7.学习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引导探究 一、渗透现象及原理 展示渗透作用的微视频。 介绍半透膜的特点,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分析教材P62问题探究中的3个问题: 1. 漏斗管内的页面为什么会升高?如果漏斗管足够长,管内液面会无线升高吗?为什么? 2. 如果用纱布代替玻璃纸还会出现原来的现象吗? 3. 如果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上述半透膜为人工合成的玻璃纸,引导学生思考有无生物材料的半透膜。 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有哪些细胞失水和吸水的例子? 二、水分进出动物细胞原理 请同学们针对水是否通过渗透作用进出动物细胞提出自己的观点及依据。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将装置中的漏洞换成动物细胞,对于细胞来说具备了渗透作用的一个条件——浓度差,领一个条件学生提出假设。 1. 引导学生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2. 结果分析 ①为什么输液时要哦那个生理盐水?外界溶液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二涨破吗? ②红细胞吸水或失水取决于什么条件? 三、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原理 通过微视频展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请同学们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 质壁分离中的“质”和“壁”分别指的是什么? 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 提出被动运输的概念、种类 学生观看视频注意页面变化情况。 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1. 烧杯中的水分子进入漏斗中导致漏斗液面升高,事实上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能通过扩散作用自由进出,但由于蔗糖溶液中水的相对含量比烧杯中的低,因此烧杯中的水扩散到漏斗中的速度更快些,导致漏斗中水量增加,液面上升。如果漏斗管足够场,当管内水产生的压力将加快漏斗中水分向外扩散的速度,最终达到平衡,页面将不再上升。 2. 不会,因为纱布不是半透膜,空隙很大,可溶于水中的物质都能自由通过,包括水分子和蔗糖分子都能通过。 3. 漏斗管中的液面将保持不变。 学生思考生物材料与人工合成的半透膜的共同特点。 研制的黄瓜变软、出水,清水泡过的青菜却能硬挺,烧苗,吃的食物咸了口腔发干等。 学生根据渗透作用的条件,依据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提出假设: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①若第1组细胞失水皱缩,第2组细胞形态不变,第3组细胞吸水涨破,则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若三组细胞形态均不变,则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不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吸水涨破。 红细胞吸水后细胞质浓度会变小,如果外界溶液浓度不是很低,红细胞吸水后可能与外界溶液达到平衡 红细胞不再吸水。 红细胞吸水或失水取决于外界溶液和细胞质间的浓度差。 正常状态下,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0.3g/mL蔗糖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液泡变小,颜色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细胞大小基本不变; 清水中,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液泡变大,颜色变浅;原生质层恢复到津贴细胞壁(质壁分离复原),细胞大小基本不变。 质:原生质层 壁:细胞壁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 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成熟物质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1.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将渗透装置中水分的进出与生物体内细胞的水分进出建立联系。 通过生活中的体验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将宏观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段丽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得出推论的科学思维。 锻炼学生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社会责任 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上烧苗的原因和高浓度饮料解渴的虚假宣传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分、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构建思维导图。 学生回顾本节内容 构建思维导图,加深只时间的联系随堂练习 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并提交答案。 学生完成练习,提交答案,并解释。 随时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对知识点的账务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作业布置 1. 阳光课堂练习册P56“自我评价”练习题; 2. 调查小区绿化带的花、草是否做到合理施肥,合理灌溉 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记忆,强化实践能力、提升责任感。8.板书设计(呈现板书内容,说明板书与教学进程的结合)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被动运输 渗透:半透膜、浓度差 一、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1. 哺乳动物红细胞 2. 植物细胞 3. 探究职务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 材料用具 (2) 方法步骤 (3) 记录结果 (4)得出结论 4. 被动运输概念:物质以扩惨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力,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成为被动运输。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符合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迁移;预设学生完成情况) 1. 阳光课堂练习册P56“自我评价”练习题; 2. 调查小区绿化带的花、草是否做到合理施肥,合理灌溉。10.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回顾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描述学习的实际获得,进而分析目标达成情况,提出改进策略) 教学反思: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上要对通过渗透作用引入生物细胞中的失水与吸水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视频,掌握细胞中水的运动情况。 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中存在几个缺陷: 1.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2. 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欠缺,上课期间体态语言缺乏感染力,语速偏快,逻辑性欠佳。 改进: 1.认真研读教材,进行充分备课; 2.教学过程中突出了教学理念; 3.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通过反思,能够贵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便于理智的看待自己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新任教师课时教学设计评价(作业提交形式:教学设计文稿)维度 评价要素 权重 评价等级 (请在适合的层级画√) 得分欠缺 达到 优秀教学内容分析 1.恰当提出单元主题,界定单元内容框架2.本节课的内容定位和组织指向单元素养培养目标,明确本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本节课内容要素,建立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学情 分析 4.能够借鉴导师和同伴老师的经验,判断学生学习本内容难易情况5.对学生学习需求开展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由此提出教学对策教学目标制定 6.从知识、能力和价值等方面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实际获得、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7.目标表述正确,对象指向学生、用学习后的行为动词表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8.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参考教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9.有强化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教学准备 10.教学准备充分,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设计 11.教学环节分解合理,环节之间的逻辑清晰、静动结合12.教学过程用问题连接,富有启发性板书与信息技术应用 13.板书字体端正、没有错别字,笔顺正确14.结构化板书符合教学内容需要,帮助理解内容15.演示课件制作图文并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6.课后的及时练习题设计符合目标,且有预设达标情况17.任务性作业设计,有完成任务过程的支架教学反思与改进 18.清晰回顾教学过程19.客观分析教学效果20.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其他 (针对项目的特殊要求)注:1.本评价标准可以用于新任教师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专家评价;2.可以根据项目要求赋予评价的权重;3.可以根据项目的特殊要求在“其他”处添加评价要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