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细胞的增殖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6章第1节,课标内容包括:“动植物有丝分裂的比较”、“无丝分裂”“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三部分。本课时是后面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将实验“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安排在学习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进一步理解。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再通过观察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比较其二者的差异比较简单,其中着重探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DNA数量的变化规律。无丝分裂的过程可主要通过图片展示、结合教师的黑板画图及同步讲授,同时还可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来解决。学习目标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制作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简易装片,或观察其永久装片,由此确定的学习目标如下: 1.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和染色单体数量的变化。 3.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和染色单体数量的变化。 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学习评价设计 课堂讨论及成果的展示详情程度、课堂同学的反应、习题的正确性等几方面进行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核心知识。 (1)有丝分裂间期的物质变化主要表现为? (2)观察染色体数目与形态的最佳时期是? (3)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为? 从而导入第6章“细胞的增殖”第2课时。学生活动1 学生回顾上一节的内容,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问题检查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作为回顾,便于开展本课时的教学。环节二: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教师活动1 依次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时期特点。 (1)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前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后期主要变化为什么?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有何异同?填写相关表格。 3.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思考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及其生理作用。 4.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有丝分裂具有什么特征? (2)有丝分裂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活动1 学生活动:观察各时期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动植物有丝分裂图像,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完成表格。进行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1)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而在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活动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表格展示效果,增强直观感;设计表格,引发学生思考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同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环节三:无丝分裂过程教师活动 展示无丝分裂的过程图片 引导学生总结无丝分裂的过程、特点与具体实例。 教师展示染色体、染色质的结构图像: 引导学生总结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三者关系。教师展示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坐标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核心节点的含义。 3.师生共同总结各曲线的核心节点的形成原因与含义。 4.教师活动:展示图片 要求:1.计算每个“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2.物质在细胞中的扩散速率是一定的,假定某种物质如葡萄糖通过“细胞膜”后,向内扩散的深度为0.5 mm。计算这3个“细胞”中物质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细胞”体积的比值。 提出问题: 1.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与细胞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从物质运输的效率看,细胞为什么不能太大? 3.细胞越小,越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那么,细胞是越小越好吗? 学生活动:观察无丝分裂过程的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染色体、染色质的结构图像,思考并回答问题。 (1)当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 (2)当无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DNA=1∶1。 学生观察坐标图,分析、讨论、展示思考结果。 学生活动:根据计算结果,思考并回答问题。 1.细胞越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细胞越小,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大。 2.因为细胞越大,需要与外界环境交换的物质越多。但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面积相对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3.不是。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坐标图分析各点的形成原因,逐步分析各种坐标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环节三: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方法步骤。 (1)实验目的: ①学会辨认细胞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特征; ②学会运用根尖压片技术,制作临时装片。 (2)实验原理 ①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 等分生区细胞,适宜条件下有丝分裂旺盛,易观察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②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不同。 ③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质)易被碱性染料甲紫溶液染成深色。 (3)材料用具:洋葱、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 、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甲紫溶液(旧称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 (4)方法步骤 ①洋葱根尖的培养 ; ②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③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④绘图。 2.根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可设置一系列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该实验。 问题1:判断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依据是什么?使用何种试剂给染色体染色? 问题2:本实验主要的材料用具有哪些? 问题3:装片的制作流程是什么?每步操作有什么要求、达到怎样的目的? 问题4:如何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如何找到分生区细胞? 问题5:能否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如若不能,如何找到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图像? 问题6:在你观察的结果中,处于哪一个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问题7:如何比较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3.根据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周期各个时期的特点。 4.师生共同总结每一步操作的具体目的。 ①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 ②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上的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 ③用甲紫染液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 ④通过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分散开来,使之不相互重叠,有利于观察。学生阅读教材并了解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设置的问题,递进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活动设计意图:利用设计问题,引发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同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7.板书设计 一、观察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1.间期:发生复制的结构不完全相同 2.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相同 3.末期:形成子细胞的方式不同 二、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1.实验原理 2.实验流程 3.实验注意事项 4.实验结果观察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A.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 B.染色体数加倍和姐妹染色单体形成 C.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D.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 2.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是产生( ) A.两个体细胞 B.四个配子 C.四个生殖细胞 D.四个精子或者一个卵细胞 3.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片制作过程中需用清水漂洗已解离的根尖便于染色 B.观察过程中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 C.图甲细胞所处时期发生DNA复制及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D.图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 4.下图Ⅰ、Ⅱ、Ⅲ为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关图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该动物体细胞中有_______条染色体;图Ⅱ细胞中有____条染色单体。 (2)图Ⅲ表示细胞周期,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可表示为____。 A.甲→乙 B.乙→甲 C.甲→乙→甲 D.乙→甲→乙 (3)图Ⅰ→图Ⅱ的过程中,染色体发生的主要行为变化是____________。 (4)观察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看到处于图Ⅲ中________(填字母)时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5)该动物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比较,前期的主要区别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A 3.C 4.(1)40;(2)C;(3)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4)a;(5)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投影、PPT制作课件教学反思与改进 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让学生去阅读、思考、归纳。教师讲授整节课不超过10分钟,通过设计实验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本节课的核心是坐标图的分析,核心知识需要学生动手自己绘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