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章的教材内容,重点突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主线。《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人教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本节是在第四章的基础上,了解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参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2、教学分析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人教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内容的学习也是学生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应用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下一章学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整个生物学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 难点: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学情分析 认知水平:由于日常知识的积累和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具体了解如何检测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心理水平: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许多科学现象和事实都想探究,但不知从何下手。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通过构建光合作用概念,形成“物质与能量观”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态度: 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认同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形成爱护植被的意识。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学知识 1 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2 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探究能力 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有重要作用。科学态度 通过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促进对生活的关注,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情感。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总分设计思路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含两部分:“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结合事实性知识构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尝试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从物质和能量上去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 关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站在农业种植者的角度去思考,怎样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配合图片和视频举例辅助理解。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展示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提问: 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什么? 3.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 4.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是什么? 5.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什么? 思考:什么是光合作用呢? 学生回忆,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温故知新。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通过问题,总结光合作用要点。引导学生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新知探究 光合作用的实质 阅读利用教材P124页的图片,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除了用文字描述光合作用的概念,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示光合作用吗?展示光合作用式子。 回忆上节课“叶绿体”的相关内容。思考:为什么说叶绿体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补充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实现了两个转化,一个是物质的变化,无机物→有机物,一个是能量的转化,太阳能→光能。 学生阅读教材P124页的图示,并认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 学生结合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总结反应式,并尝试写出表达式。 学生回忆上节课知识:叶绿体既是产生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并尝试回答。 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图示,加深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概括光合作用实质。 完善科学研究历史,丰富学生知识。进一步让学生认同,生物学研究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展示“技能训练”。思考:金鱼藻和光源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如果将这个试管放在黑暗中,你能预测出实验结果吗? 总结:想让农作物茁壮成长,就必须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提问:光照强度是越强越好吗? 追问:农民种植农作物时,若采用以下三种疏密不同的方式种植,你认为哪种为最佳方案? 分析原因 得出结论: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进一步提问: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产量吗?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有: 间作、套种;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 学生分析技能训练,完成讨论题。 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尝试回答。 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进一步思考,讨论、分析。 学生尝试得出结论,并结合老师的讲解补充完善。 学生举例说出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产量。 通过课本最后的栏目“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只有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总结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相关拓展 一颗种子从几克~几十克的重量变成一颗重达几百千克~几吨的参天大树,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 结合光合作用的公式进行分析。怎么判断植物发生了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检测指标:1)氧气的生成;2)有机物的生成;3)二氧化碳的减少 以氧气的生成为判断依据的实验:播放视频。 以有机物(淀粉)的生成为判断依据的实验:展示实验装置。 以CO2的减少为判断依据的实验:展示例题。 学生观看图片展示,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了解光合作用的检测指标。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以氧气的生成为判断光合作用的依据。 学生回忆绿叶在光下产生有机物的实验。 学生尝试解答例题。 通过光合作用相关拓展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相关检测和应用,加深对光合作用的实质的理解。课堂小结 本课时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生物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保护绿色植物。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巩固光合作用的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光合作用原理可以应用在农业生产上。作业设计 请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科学史为主题进行分享。(参考科学史:海尔蒙特的柳树苗实验;普利斯特利的小鼠实验;英格豪斯的植物净化空气实验;萨克斯的叶片遮光实验)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第二课时) 1.光合作用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叶绿体 2.光合作用的本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3.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合理密植、气肥法等(共29张PPT)第三单元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第二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2.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知识回顾思考: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料:条件:场所: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光叶绿体有机物和氧气知识回顾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什么?3.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4.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是什么?5.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什么?一、光合作用的实质结合所学内容,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光水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筛管导管新知讲解新知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示光合作用吗?二氧化碳 + 水光能叶绿体有机物 + 氧气用式子表示:产物原料阳光二氧化碳氧气水有机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原料:______________水和二氧化碳产物:______________有机物和氧气条件:______________光照场所:______________叶绿体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新知讲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水分越充足,温度越高,光照时间越长,光合作用越强。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光照叶绿体(淀粉)新知讲解新知讲解二、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10 6020 2530 1040 5阅读课本125页:【技能训练】分析实验结果植物离光源越近,产生的气泡越多结论: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没有气泡冒出1.金鱼藻和光源的距离远近与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如果将这个试管放在黑暗中,你能预测出实验结果吗?新知讲解新知讲解农民种植农作物时,若采用以下三种疏密不同的方式种植,你认为哪种为最佳方案?过稀过密合理密植合理密植,产量高过稀,产量低过密,产量低1. 合理密植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新知讲解采用间种和套种的种植方式,让植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提高产量。间种套种2. 间作套种新知讲解新知讲解适宜的温度合理施肥如何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量?1.合理密植3.增加二氧化碳浓度2.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农业上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产量?新知讲解几百千克~几吨新知讲解几克~几十克光合作用相关拓展新知讲解(一)以氧气的生成为判断依据的实验新知讲解(二)以有机物(淀粉)的生成为判断依据的实验新知讲解生物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图1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藻的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三)以CO2的减少为判断依据的实验新知讲解例题: 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用打孔器在某绿色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圆片,再用气泵抽出叶圆片内气体,然后将等量的叶圆片转至含有碳酸氢钠的溶液中(碳酸氢钠可以提供二氧化碳),叶圆片沉入水底。给予一定的光照,测量每个培养器皿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得到的曲线图中,正确的是 (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新知讲解砂生槐是西藏高原生态恢复的理想树种,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为初步筛选适合西藏某地区栽培的品种,研究人员测定了4个砂生槐品种幼苗的CO2吸收速率,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4种幼苗应在相同光照强度下进行检测B. 砂生槐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 CO2吸收速率可以反映光合作用速率D.丁品种砂生槐适合选为该地区栽培品种D新知讲解右图为显微镜下蚕豆叶下表皮气孔的开闭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状态数量多,不利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B. ①状态数量多,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C. ②状态数量多,有利于植物进行蒸腾作用D. ②状态数量多,有利于水和无机盐的运输B新知讲解课堂练习1.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可以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B.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D.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生命生存的基础D课堂练习2.在温室大棚中种桔蔬菜,下列方式不利于提高产量的是( )A.夜晚适当补光B.增大温室的昼夜温差C.提高温室内的氧气浓度D.合理密植C课堂练习3.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2022年秋季开始,劳动技术课进入课堂,中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并且亲自栽培植物,学到了与书本一样有用的实践知识。在实践中,下列措施与目的一致的是( )A.种植果树时,摘掉侧芽,可以使果树多分枝,从而提高果树产量。B.在傍晚或阴天移栽植物是为了增强幼苗的呼吸作用C.种植塑料大棚时,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大棚产量。D.“正其行,通其风是为植物及时补充氧气,增强光合作用C课堂总结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等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光能叶绿体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 + 氧气(储存着能量)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第四单元 植物的生活一、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四大主题“植物的生活”,对应现行教材“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属于新课标九个大概念中的第四大概念:概念4 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氧平衡。如图所示: 具体如下: 4.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4.1.1种子包括种皮和胚等结构 4.1.2种子萌发需要完整、有活力的胚,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等环境条件 4.1.3根的生长主要包括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 4. 1.4叶芽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茎和叶 4.1.5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产生的精子与雌蕊产生的卵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花经过传粉和受精后形成果实和种子 4.1.6植物可以通过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无性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 4.2植物通过吸收、运输和蒸腾作用等生理活动,获取养分,进行物质运输,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4.2.1植物根部吸收生活所需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供植物利用,其中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4.2.2叶片产生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供植物其他器官利用 4. 2.3植物通过对水的吸收和散失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4.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4.3.1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4.3.2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3.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4.3.4植物可以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氧气 4.3.5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分布广泛,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运用这些生命活动原理分析、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并从物质循环和能量变化的角度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命活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践,设计简单的任务,指导学生运用植物生理过程的相关知识、跨学科知识等,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等多种途径,探究和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吸收和运输等生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史等资料,了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众多科学家经过长期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果。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具备单元-章-节-课时的结构分层; 2、每节设置“想一想、议一议”问题或情境导入,均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探究实践”、“观察与思考”、“小资料”等模块,任务突出; 5、课后有“练习”和“课外实践”,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教材编写特点 本单元主题为“植物的生活”,依据课标的内容和学业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教材第一章)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和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第二部分(即教材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虽然从章标题上看是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内容,但核心内容仍是相关的结构和生理知识。如茎的结构、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在教材中占量是很重的, 这一点需要在教学中恰当把握。 本单元探究活动丰富多样,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除安排了大量的“观察与思考’、“实验’以外,还安排了3个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一个典型的对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计要点及其意义;“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是一个练习抽样检测的活动,操作比较简单、但对学生领悟抽样的方法有重要意义。“探究”。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是一个由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的探究活动,教材中没有提供可参考的实验方案,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编写意图 绿色植物的种类多、分布广,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决定着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了解生物圈中主要有哪些绿色植物,这些类群又各有哪些重要特征,是进一步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知识基础,因此,教材将《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安排为本单元的第一章。本章包括两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考虑到在这几类植物中,尤其是藻类、苔藓植物与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教材对它们的特征仅作了简要介绍。蕨类植物是孢子植物中的高等类群,较容易观察到孢子囊群,因此教材在介绍蕨类植物时,才谈到“孢子”。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有种子”。种子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种子植物成为当今地球上最占优势的类群。了解种子有哪些结构,是理解种子植物区别于孢子植物的关键,也是理解种子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的基础。因此,教材在介绍种子植物时,首先安排了“种子的结构”的内容,再讲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本章内容涉及多种多样的植物,教材编者在举例时,要考虑典型性、普适性,但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差别较大,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在教材所提到的植物种类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当地常见的植物,尤其是列举学生熟悉的校园内或周边农田里的植物,引导学生更好地总结植物几大类群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它们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由此更好地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在绿色植物中,被子植物是种类最多、分布范围最广泛的类群,它们在学生的生活中也最为常见,与人类的关系也最密切。因此,教材在本单元第二章安排了“被子植物的一生”,以被子植物为例,介绍植物的生命周期。本章安排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这三节的内容,是按照被子植物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传粉、受精、形成果实、产生新种子这样的生命活动过程展开的。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是本章教材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对被子植物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教材既注意阐述其生命周期的整体性,又对不同阶段的阐述有详有略。从教材对知识内容的介绍来看,种子萌发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过程、根的生长、芽的发有都比较简略,开花和结果以及植株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内容则较为详细。这样详略安排,是和课程标准对不同内容的要求层次一致的。在阐述被子植物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有关知识内容时,教材非常注意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关注有关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首先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水分在休内运输的途径,按着分析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途径一-蒸騰作用,最后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爱护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然而《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并不是单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介绍光合作用,而是从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的角度,阐述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重要地位。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绿色植物及其他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帮助学生从知识层面理解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与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关系,从而认识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重要意义。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简单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保护植被的法律和条例。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植被的重要作用、保护植被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爱绿、护绿、保护植被的意识,并积级参加绿化校园、绿化祖国的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搜集丰富的情景素材:海尔蒙特的柳树苗实验——证明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主要水;施肥过多造成的植物烧苗现象——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植物失水;通过树皮环割提高水果产量的实例——抑制营养生长来促进生殖生长,也就是限制枝条发育,把营养物质向结果方向输送。普利斯特利的小鼠实验——绿色植物能够净化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英格豪斯的植物净化空气实验——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叶片遮光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淀粉;储存粮食的主要措施——降低粮食的呼吸作用:干燥、通风、低温等。 2、积极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根尖的结构;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原理与应用。 3、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进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专业书籍阅读、网络查询等,收集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和分享。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讨论植物光合作用对碳中和的重要贡献,认同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二、单元学情分析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学生们通过第一章的实验活动,亲自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其内容正是对第一章形成的重要概念的具体阐述。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及与人类的关系。 概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运用探究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运用抽样检测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概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通过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易混淆孢子和种子的概念和内涵。 突破方法:种子是(有性)生殖器官,孢子只是一种生殖细胞。 2、学生易混淆种子结构中储存营养的部位及是否含有胚乳。 突破方法:列表对比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比较内容单子叶植物种子双子叶植物种子子叶数1片2片胚乳大多数有胚乳大多数无胚乳营养物质储存部位胚乳子叶3、学生易混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突破方法: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复原。 4、学生易混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突破方法: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逐步建立起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并把握了学习生物学的方法。本单元“植物的生活”知识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拓展能力;本单元的文字表述亲切、优美、生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精选了大量的清晰、美观的图片和富有时代感的素材资料,让学生直接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美丽。因此,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真正体味生命科学的魅力。三、单元学习目标生命观念 获得植物的生活方面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生命观念;能够应用生命观念探讨和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能够应用生命观念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实际问题。探究实践 能够从生物学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与实验操作技能,通过设计、制作和改进,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逐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实践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思维 尊重事实证据,能够运用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习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问题;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态度责任 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能以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不盲从他人,能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进行理性审视,尊重他人的观点;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立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四、单元学习评价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很好 一般 不好知识评价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植株的生长 幼根的生长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开花和结果 花的基本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过程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过程、本质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重的作用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考核方式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下列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葫芦藓的叶中具有叶脉 B.满江红的根、茎、叶都有输导组织 C.水绵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D.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都不产生种子 种子的结构——P86 2.题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三种植物在分类上分别属于( B ) A.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单子叶植物 B.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被子植物 C.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双子叶植物 D.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蕨类植物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如图为玉米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措误的是( A ) A.一个玉米粒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 B.A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 C.①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5]胚乳 D.①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4 幼根的生长——P101 1.题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大,被称为农业生产“三要素的无机盐是( D ) A.锌、氨、钾 B.钙、氮、碳 C.硼、磷、钾 D.氮、磷、钾 花的基本结构——P107 2.题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5.如图为被子植物菜豆的一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种子萌发时,需要吸收水分 B.①一→②过程所需要的有机物由胚乳提供 C.④时期会进行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 D.⑤中有多粒菜豆是因为子房中有多个胚珠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P114 1.题 植物的蒸腾作用——P114 3.题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下列有关植物参与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通过根吸收水分 B.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 C.通过气孔散失水分D.通过筛管运输水分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P120 1.题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作用——4.下列有关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提供有机物 B.引起地球温室效应 C.防止水土流失 D.净化空气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过程——P126 2.题 呼吸作用的过程、本质——如图的反应式表示绿色植物体内进行的a、b两项生理活动,对该表达式的叙述措误的是( C ) A.过程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B.b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内 C.a、b过程总是同时进行 D.b过程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重的作用——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B.只有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C.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D.植物和动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重要作用,其他生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没有影响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烟台四季分明,夏季较为炎热,冬季较为寒冷,植被类型主要是( A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被称为地球之肾 B.森林为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 D.在我国的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但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较少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五、单元教学实施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哪些作用?该如何保护植被?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72--77页内容,解答预设问题,概述藻类、苔癣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及与人类的关系。认同藻类、苔癣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种子的结构和分类有哪些?课前收集一些植物的种子。探究种子的结构,认真阅读学习课本P80-81,对比观察玉米和大豆种子,画出所观察的结构。说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区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是?认真阅读P82-83,简单概述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特征。描述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举出生活中见到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例子。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是?1.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每个罐头瓶中均放有相同的干燥种子10粒,并提供相应的环境条件。 2.观看视频,直观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1.阐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 2.画概念图概述种子萌发的过程。植物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1.自主阅读课本97—98页,解答相关问题。 2.观看视频,直观理解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1.知道幼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 2.概述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果实和种子是如何形成的?1.课前收集一些花朵带来教室观察(尽量大朵,方便观察)。 2.观看课件动画及视频,直观理解植物的传粉和受精。 3.阅读课本106页,结合视频演示,理解植物从开花、传粉、受精,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1.观察花朵,能画出花的基本结构。 2.知道传粉和受精过程。 3. 概述花是怎么样形成果实的。绿色植物是怎样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1.复习回顾“根尖的结构”所学的知识内容。 2.课堂活动演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3.演示蒸腾作用实验,分析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4.阅读教材第110-111页的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学习叶片的结构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5.阅读两则资料,了解蒸薦作用的意义和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1.概述根尖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 2.说明水分通过导管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过程。 3.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如何进行有机物的制造者?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自主阅读课本118一119页,解答相关问题。 3.观看资料或视频,了解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作用。1.通过实验探究,说出绿色植物是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及产物。 2.举例说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重要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和实质是什么?1.阅读“想一想,议一议”,思考海尔蒙特实验提出的问题。 2.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3.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4.观看光合作用示意图,结合动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5.演示实验: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里的变化。 6.演示实验: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7.演示实验:种子萌发过程中消耗氧气。1. 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光合作用原理。 2.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绿色植物是怎样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阅读教材129-130页,并回答问题,通过实例了解绿色植物是怎祥维持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 氧平衡中的作用我国植被的类型和面临的问题有哪些?1.阅读教材132-133页,并回音问题,了解植被的概念和类型。 2.阅读教材第134页的内容,结合材料,解答问题。 3.参加设计绿化校园的活动。1、知道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 2.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学习方法 和策略 1、落实基础知识。认识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基本类群,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获得关于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基础知识。 2、横纵向分析比较。加强章节直接的联系,帮助形成大概念和重要概念。 3、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了解本单元知识在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4、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不同植物类群的图片、种子结构图片、种子萌发、植株生长、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动画或视频 实验室资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实验装置。 生活资源:植物种子、花朵等。 硬件设施资源:希沃白板、投影仪、扩音器单元教学 结构图课时课型 分配 第四单元 植物的生活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1 新授课第二节 种子植物 2 新授课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2 新授课第四节 植株的生长 2 新授课第五节 开花和结果 2 新授课第七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 新授课第八节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2 新授课第九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 新授课第十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 新授课第十一节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 新授课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收集和交流校园内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相关资料,以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为主题进行汇报,体现自己的感受与思考。种子植物 收集和交流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的相关资料,自拟题目,进行汇报展示。种子的萌发 请结合“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的实验,设计并实施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的实验。植株的生长 活动:请结合“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相关内容,运用无土栽培技术栽培一种植物并进行展示。开花和结果 活动:栽培一种常见植物,观察其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并进行记录,或制作成画册、短视频。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对比植物的三大作用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汇报展示。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制作专题报:搜集有关“植物光合作用对碳中和的重要贡献”的资料,制作成专题海报,进行展览。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请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科学史为主题进行分享。(参考科学史:海尔蒙特的柳树苗实验;普利斯特利的小鼠实验;英格豪斯的植物净化空气实验;萨克斯的叶片遮光实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调查活动: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活动:构思“绿化校园的设计” 活动,在全校推广并搜集创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教学】生物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第二课时).docx 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第二课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