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2节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课型 新授课 课时计划 1课时学习 目标 生命观念: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出发,理解物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举例说明生物大分子能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 科学思维: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社会责任:结合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某些疾病的成因,宣扬健康生活。课标 要求 2.1.2 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2.1.3 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学习 重点 1.主动运输的过程和特点。 2.胞吞、胞吐的过程。教学 难点 1.主动运输的特点。 2.概括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的结构基础。学情 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物质转运方向和转运蛋白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情境素材,有助于理解主动运输的过程和特点。在前三章的学习中,对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比较熟悉,因此学习胞吞、胞吐的过程相对比较容易。总体来说,本节知识较抽象,教师在这节课上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的演示,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现象,降低学习难度。核心 知识 1.主动运输的过程和特点。 2.胞吞、胞吐的过程。 3.总结概括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的结构基础。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复习引入 回顾被动运输的类型与特点,提出物质是否都是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 1、展示课本有关问题探讨的内容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人体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浓度比血液中的高20-25倍。 Q1.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通过被动运输吗?不是,因为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 Q2.联想逆水行舟的情形,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否需要细胞提供能量?需要消耗能量。 2、展示事实: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K+,排出Na+,小肠上皮细胞从小肠液吸收葡萄糖、氨基酸都是逆浓度梯度运输,进一步佐证逆浓度运输具有普遍性。 提出:逆浓度梯度下,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回答问题。 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认同物质也有逆浓度梯度运输的。新课 主动运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播放主动运输的视频 引导学生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特点和实例 主动运输的概念: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特点: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能量 实例: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进入小肠上皮 细胞 再次播放主动运输的视频,提醒学生重点关注载体蛋白,引导学生归纳出载体蛋白在主动运输中的作用和特点。 载体蛋白的特点: (1)具有特异性(或专一性); (2)与被转运的离子或分子结合; (3)转运过程中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4)具有饱和性; (5)可重复利用。 展示海水鱼通过鳃排出盐分、桐花树的泌盐现象的图片,提出主动运输的存在对生物有何意义? 意义:通过主动运输来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从而保证细胞和个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根据主动运输的特点,提出哪些因素会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绘制并分析相应的坐标图形,强调P点前和P点后的影响因素不同。 P点前:物质浓度、载体蛋白数量、能量 P点后:该种载体蛋白数量(即载体被饱和)、能量 影响因素:能量(或氧气)、载体蛋白的数量、细胞外物质浓度、温度 展示与社会的联系:囊性纤维病。 引领小组讨论,列表对比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三种方式的异同点。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运输方向顺浓度梯度顺浓度梯度逆浓度梯度转运蛋白不需要需要需要载体蛋白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举例 少部分水、气体(O2,CO2)、脂溶性小分子(甘油,乙醇,苯)大部分水、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K+出细胞, Na+进细胞, 葡萄糖、氨基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K+进细胞, Na+出细胞 相同点小分子、离子运输方式巩固训练——物质运输曲线图的分析 ①自由扩散 ②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p点之后运输速率不再改变的原因是膜上转运蛋白的数量有限 ③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主动运输 ④主动运输 ,Q点所需能量来自于无氧呼吸,P点后运输速率不再改变的原因 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 。 总结影响三种运输方式的因素: (1)物质浓度 物质运输速率只与物质浓度有关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物质的运输速率不仅与物质浓度相关,还受膜上转运蛋白数量等的影响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2)O2浓度 物质运输速率与O2浓度无关,可以表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式,也可以表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主动运输的运输方式;物质运输速率与O2浓度相关,可以表示主动运输的运输方式。注意:无O2时物质运输所需的能量可由无氧呼吸提供。 (3)温度 展示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图片,要求学生 回答运输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质均是小分子物质,提出问题;生物体依靠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是否能运输所有物质?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如何进出细胞? 胞吞和胞吐 播放胞吞和胞吐的视频。复习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总结胞吞和胞吐的对象、过程、特点、意义和影响因素。 提示:1、胞吞、胞吐的对象一般为大分子物质,但神经递质是小分子,也通过胞吐释放;通过核孔运输的大分子物质有mRNA、蛋白质等;胞吞物质不仅有固体,也有液体,称胞饮。 2、胞吞、胞吐属于跨膜运输,但穿过的膜层数为0层。 与社会的联系:展示痢疾内变形虫吞噬人体细胞的相关资料。 列表比较四种运输方式,比较异同。 强调:1、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并非只有主动运输,还有胞吞、胞吐;2、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3、同一物质进出同一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出来是协助扩散。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师生进行总结,得出规律方法。 注意: 1、神经递质大部分是小分子物质,但释放的方式也是胞吐。 2、通过核孔运输的大分子物质有mRNA、蛋白质等。 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补充探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实验设计 用概念图进行总结 阅读教材,观看动画,总结主动运输的相关内容。 观看视频,思考载体蛋白在主动运输中的作用及特点 。 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绘制影响主动运输速率的曲线图并分析曲线,回答问题。 认识物质运输异常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小组讨论,填表。强化对三种运输方式的深层理解。 完成巩固训练,总结影响三种运输方式的因素。 看图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回顾所学内容,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 了解阿米巴痢疾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填写表格,思考得出规律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实验设计。板书设计(含思维导图) 第2节 主动运输与胞吐、胞吐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 教辅相应习题 学案练习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