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4.4 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4.4 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第四章第四节《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
【课题】输血与血型——血液探秘
【课型】项目教学血液探秘系列
【教材内容分析】
《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本章分为四节,教材通过前三节的介绍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特意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安排一节,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次课程设计为血液探秘系列项目教学,因此,将第四节内容提前到第一节血液探秘I之后,层层深入,落实揭秘输血和血型的秘密。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完第一节血液探秘之后,趁热打铁,继续深入探寻输血和血型的秘密,本节文字量不多,知识量也较少,但是却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内容学生也很感兴趣,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也很强烈。基于此,正好鼓励、支持、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收集了解有关血型与输血的知识,并展开调查,课上交流。通过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与深刻的感悟,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效达成。
【学习目标】
1.通过科学故事,了解输血和血型发展史
2.通过模型展示,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了解红细胞凝集原理;
3.通过实验操作,模拟检测血型,明确安全输血的原则;
4.通过角色扮演,知道人体的血量,区分成分输血;
5.结合生活实例,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献血的意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细胞凝集现像临时装片;橡皮泥红细胞模型;抗原A抗原B,抗体A,抗体B模型:ABO血型模拟试剂装置,显微镜,投屏软件,显微镜支架。安排实验器材,需要实验员协助。
【教学重难点】
1.揭秘输血与血型的秘密
2.通过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与深刻的感悟,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血液,是流动的组织,也是物质运输的载体,在人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血液心存敬畏,认为它是生命的源泉,并试图用血液来挽救生命。 血液到底能不救命,怎样使用才能救命?这一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去探索血型和输血的奥秘! 齐读教学目标 激发疑问 思考 齐读
活动设计意图: 承接上堂课知识,激发继续探密的兴趣。齐读学习目标,初步明确活动内容,为教师板书留出时间
输血科学史教师活动2:首先来看一段输血科学史 1492年,罗马教皇生病,喝了3个男孩子的血,结果不幸送了命。1628年哈维发现血液循环。1667年,法国医生丹尼斯首次把羊血输给一个贫血病人,病人的病情似乎好转了。后来他又把羊血输给其他病人,结果病人很快死亡。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成功地用输血救活了一位产后大出血的产妇,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成功输血。然而,在大量的输血临床试验中,病人接受输血后会突然出现发冷、发热、呼吸紧迫和心脏衰竭等,严重的甚至死亡。之后关于输血的研究停滞了近二百年。直到1901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 兰德斯坦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不同人的血液混合有时会出现红细胞凝集成团的现象,在大量实验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ABO血型。后来又发现了RH血型。 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输血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安全输血提供了理论指导,是输血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 聆听血型科学史
活动设计意图: 开启科学时间轴感知科学发展史的漫漫艰行路,进一步激发探索热情。
活动一制作并组装ABO血型红细胞抗原和血浆抗体模型 教师活动3:接下来,我们跟随科学家的脚步,一起来解开血型的秘密。 ABO血型分为四种血型,分类依据是是红细胞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展示模型研究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两部分分开来看。红细胞表面有抗原,而血清中抗体。A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只有A抗原,而血浆中是有B抗体,A抗原和抗B抗体不会结合,因此红细胞和血浆相安无事。B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只有B抗原,而血浆中是有抗A的抗体。同样,AB型血?O型血?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一起回答或是个别展示。同学们利用橡皮泥模型,请参照屏幕上或是学历案上的图,区分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小组合作,找出对应血型的红细胞抗原和血浆抗体模型,在A4纸模拟的血浆中上贴上抗体。看哪个组做的又快又准确。找到合适的小组,实时投屏。 组长来介绍四种血型。这个小组的动手能力很强,语言表达的也很流畅!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的,A抗原与A抗体结合,B抗原与B抗体结合,一种抗原只能与特定的一种抗体结合,他们的关系就像钥匙和锁的关系一样。 跟随老师分析A型血B型血的红细胞抗原情况。 尝试自己分析AB型血和O型血的抗原抗体情况。 组装ABO血型红细胞抗原和血浆抗体模型将A型B型AB型O型的血型模型展示在实验台上,排成一排。 介绍自己小组组装的四种血型。
活动设计意图: 生涩的语言和文字很难解释清楚红细胞表面抗原,和血浆中抗体的情况。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对血型问题都是一知半解。通过分析图片,制作并组装血型模型,切实感受血型的分类依据,并为接下来学习判断血型和安全输血做好准备
活动二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判断血型 教师活动4:同学们思考:正常情况下,每个人自己的红细胞是不会凝集的。同型不凝集。当B型血的红细胞遇到A型血的血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各小组把B血型的红细胞送过来。放在实验桌上。抗体与抗原结合后,都相互熟稔了,聚成一团,勾肩搭背,不想分离。大家看屏幕,以抗体作为桥梁,红细胞之间形成一张不断长大、又牢不可破的网。所以,血型不相同的血混合,就会发生红细胞聚集成簇的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红细胞凝集。因此,B型血千万不能输给A型血的患者。 下面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凝集的红细胞,去微观世界里看一看红细胞凝集的现象。 投屏展示红细胞凝集现象开动脑筋想一下:红细胞凝集后,对人体有什么影响?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体从外界获取氧气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随后,经过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氧气最终到达组织细胞,与消化系统吸收来的有机物一起参与呼吸作用,为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运输氧气靠的是——?红细胞呈现红色是因为里面有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是什么?在含氧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他们不分昼夜地不辞辛苦的奔波,就像是风风火火的快递小哥,帮助我们运送氧气。当携带氧气的红细胞聚集成簇后,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分别来看肺泡和组织细胞处,小组合作,开始分析。从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进行讨论,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能分析到位。我想同学们应该有思路了,那个小组愿当先锋? 根据红细胞凝集的现象,我们就可以检测血型了。医院鉴定血型通常用A型标准血清(A型血中提取,含有抗体B),B型标准血清(B型血中提取,含有抗体A),A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遇到B型血清就会凝集同理B型血红细胞表面有B抗原,遇到A型血清就会凝集 接下来同学们小组合作,商讨:AB型血,O型血在两种血清中的凝集情况。接下来我们小组讨论,尝试判断血型。你们的判断准确又严谨,现在可以承担起 活动三——我为模拟测血型的任务了。 质疑送来B血型的红细胞观看屏幕中红细胞模型聚集在一起的情况。 使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凝集的拨片标本。 根据老师的指引,深入分析红细胞凝集对人的影响。 思考答疑得出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运输氧气。 分析红细胞凝集对肺泡处和组织细胞处的影响 小组合作讨论 根据凝集情况判断血型 组长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活动设计意图: 先用直观的模型展示红细胞凝集现像,再深入思考红细胞凝集对人体的影响,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讨论,学会判断血型。由浅入深,环节相扣,深入理解凝集原理。
活动三我来模拟测血型教师 活动5: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血型吗?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血型,安全方面考虑,我不能扎你们稚嫩的小手,但是,可以扎我的手指进行末梢取血来展示测血型的过程。请专业的检验员上台演示血型检测过程。进行投屏这是什么试剂?以采访和操作的形式进行。等待结果的时间,同学们可以模拟测血型。这套装置是模拟AB血清测血型试剂,赵钱孙李四位同学的模拟血液。用沉淀现象模拟红细胞凝集现像。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神奇的现象吧。 投屏展示沉淀现象祝贺你们,掌握了测血型的本领!我的血型检测结果也出来了,请同学们判断老师的血型非常感谢小检测员们,我终于知道自己的血型了。赵钱孙李四位同学的血型各占其一,分布均匀。但ABO血型的四种类型在人群中不是平均分布的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地理位置的人群中,四种血型所占的比例不一样。虽然血型不同,但每个人的血量都是有一定比例的。据测算,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实物展示:对一个60kg的成年人来说,大约就是4200~4800毫升。 拿出矿泉水相当于约8瓶普通装的矿泉水那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的意外情况。少量失血(不超过400毫升),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得到恢复;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等症状;超过1200~1500毫升,有生命危险。必须输血抢救!我的血可以输给谁呢?学到的知识就能派上用场,你们真棒 观看老师测血型过程 操作血型模拟实验 小组展示判断血型 判断老师的血型 分析血型分布直观感受血量
活动设计意图: 先测教师的血型,在引导学生模拟测血型,以课堂实时采访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课堂趣味性!再学生小组合作模拟测血型,观察到模拟试剂的沉淀现象,深入脑海,永生不忘。
活动四——我的血可以输给谁 教师活动6:下面开始活动四——我的血可以输给谁 输血时,主要关注的是输血者的红细胞抗原类型,与受血者的血清中抗体的类型,避免输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我们根据这样的原理根据第一个表格凝集情况判断是否可以输血,完成下面的表格,可以输血的打勾,不可以输血的打叉。 这个表格比较复杂,我们可以找一下规律,发现,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都是可以输血的,因为他们是同型血。再从纵向来看,O型血的人因为不含任何抗原,所以可以输血给其他任何人;称为万能输血型而从横向看,AB型血的人因为不含任何抗体,所以可以接受其他任何人的血液。称为万能受血型于是,我们得到了这样一张简化的输血表。 当然,这个“万能”并不是真的万能,而是有前提的,要少量输入、缓慢输入,保证抗体有足够的时间被充分地稀释,否则还是会发生凝集反应。其实,血液的分型不止ABO一种方式。1940年,同样是兰德斯坦纳,发现了Rh血型Rh阴性又被称为熊猫血。 后续很多科学家通过不懈努力,发现的人类血型系统有35个,在输异型血的时候要考虑所有的因素,需要做交叉配血实验,只要主侧输血人的红细胞不会凝集,就可以少量缓慢输入。主侧和副侧都不凝集,则可大量输血。总结安全输血原则:输血原理比较复杂,初中阶段我们就不一一解释了,同学们对医学感兴趣的话,继续乘风破浪去医科大学里再深造吧 小组合作,分析输血情况 完成输血表格展示输血表格 跟随老师的思路, 进行知识建模。 认知血型有多系统明确并总结 安全输血原则 树立远大的目标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红细胞凝集现象,落实过程表格,逐步理解输血原则。
活动五我为患者选处方 教师活动7:当病人大量失血时,我们需要给病人输入全血,即包含血浆、血细胞在内的所有成分。有的病人并没有损失全血,而是损失了血液中的某种成分,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要给病人输入某种成分即可,这叫做成分输血。这些血液成分都是是用物理方法将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提取出来,称之为成分血。血浆的成分主要是水,其次是各种血浆蛋白。这些大分子蛋白质种类多样,参与凝血、免疫等重要的生理过程。如果以血浆为原料,可以制得血液制品,主要有白蛋白(治疗烧伤)、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治疗感染性疾病)、凝血因子(治疗凝血功能异常)、干扰素(抗病毒、抗肿瘤)等。当遇到以下情况时,小医生们们应该给病人输入什么成分呢? 同学们可以结合前面所学的血液成分的知识,很容易做出判断。哪一位同学愿意尝试,上台连线。落实学生的连线情况备用解析:大面积烧伤后,人体会流出大量的组织液,而组织液是由血浆外渗到组织细胞周围形成的,所以可以给病人输入血浆。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肆虐。疫情发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成效。汪先生是一位来自湖北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治愈后,得知医院征集康复者的“恢复期血浆”,第一时间同意捐献。他血液的血浆中就存有抵抗病毒的蛋白质,能够帮助重症患者渡过难关。 上台展示,连线,为患者选处方 认识烧烫伤情况 树立众志成城的信心
活动设计意图: 利用当一位小医生的角色扮演,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利用实事新冠疫情,激发同学们爱国意识,增强参加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树立当一位医学科学家的目标
无偿献血 教师活动8:正因为血液在医学上的重要价值,无偿献血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1998年10月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无偿献血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影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会及时补充血液,可以刺激骨髓造血,有利于新陈代谢。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献血,根据有关规定,18~55岁健康成年人,男性≥50公斤,女性≥45公斤,才可以献血,每次献血量200~300毫升。如果达不到该要求,就不允许献血,否则对献血者本人的健康会有负面影响。 实践应用:一高中学生,刚满十八岁,就去积极报名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化验结果如下,你认为他是否适合此时参加献血?原因是什么?再请一位未来的小医生来回答。 对于改善健康情况,你的建议是什么? 认同无偿献血 知识迁移利用 发表观点,给予健康生活的建议。
活动设计意图: 利用当一位小医生的角色扮演,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利用实事新冠疫情,激发同学们爱国意识,增强参加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树立当一位医学科学家的目标。
课堂总结: 将科学时间轴延伸到现在,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未来还需要同学们积极探索,研究到更深入更完善的知识,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研究到更深入更完善的知识,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知识拓展—“滴血认亲”可行吗?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红细胞表面有哪种抗原,是由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尽管成熟红细胞中已经失去了细胞核,但是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中,依然是有细胞核的,在分化过程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逐渐形成。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又来自于父母,所以,父母和孩子的血型之间必然存在某种遗传规律。科学家发现了血型的遗传规律,如图 所示。 每一种血型组合的父母,都只能生出某几种特定的血型的子女。根据遗传关系,可以排除亲子关系,但是不能确定亲子关系。滴血认亲在水中进行,红细胞很快吸水膨胀而破裂死亡,内容物释放,无法发生凝集反应。之所以出现血液融合在一起的现象,是因为血液中的一些成分本身就容易自发地融合在一起,跟是否有血缘关系无关。所以,滴血认亲不可行。 【特色教学资源分析、教学手段应用说明】 (1)模型制作和组装,让学生动手自己制作,明确红细表便面抗原和血浆内抗体的不同。 (2)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在微观世界探寻真理。 (3)教师实测血型,现场直播,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4)学生模拟测血型,真实感受血型的测试过程。 (5)角色扮演,当医生为患者开处方,为同学提出健康生活的建议,形成知识的迁移利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