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教学设计】4.3.2发生在肺里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呼吸运动的过程及原理。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肋间肌、膈肌的运动和胸廓容积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的演示及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呼吸运动的过程、原理。难点:呼吸运动的原理,通过演示实验、直观的模拟实验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因果关系)三、教学准备:教师:1. 收集关于电视报刊中关于呼吸运动和肺内气体交换的资料信息、视频、动画等,以备教学使用。2. 指导学生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及演示实验模型制作。学生:1.分组帮助收集关于电视报刊中关于呼吸运动和肺内气体交换的资料信息、视频、动画等,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及演示实验模型制作。2.准备气球(一个)及一次性塑料注射器(30毫升)。四、设计理念与教学思路本节课是依据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进行设计的。这一课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知识重点,它发生在体内,比较抽象,而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因而我利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串联知识,先从“人体是怎样将气体吸入的?”为题,让学生感受到呼吸的存在,引导学生提出各种猜测和假设,并通过摸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来论证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假设,得出呼吸运动的过程与原理。在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过问题的预设和生成,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方法观察、探研、讨论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素养,并将情感态度与能力培养渗透于过程中。六、教学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体验小活动:把手放于胸前,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有一个起伏的过程,在这一起一伏间,外界的空气有节奏的进出了肺,完成了一次呼吸。 学生体验小活动,思考气体进出肺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 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一、活动探究 1.探究实验: 探究瓶子容积与气球的关系。展示桌上的瘪瓶子 2.肺的位置和结构 请以小组为单位想想办法:如何可以让瓶中的气球重新胀大起来? 学生阅读教材 45页第二段,完 成以下填空。 1. 位置:位于____内,左右各一个,左肺____叶,右肺____叶,由____组成。 2. 功能:肺是____的场所。 挤捏瓶壁,可改变瓶子的容积,进而导致气体进出气球,由此我们可以联想的人体的呼吸也有一个气体进出的肺过程,它是否跟我们刚才的小实验有相似之处呢?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人体肺的位置和结构。 人的胸廓与肺和瓶子与气球,你能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它们是否具有相似性?结合实验现象:挤捏瓶壁导致瓶子容积改变,进而导致气体进出气球,猜想:如果人体胸廓发生改变,是否也会引起气体进出肺呢活动任务二、胸廓与呼吸的关系 活动探究 2:深吸气&深呼气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节奏做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填写学案上的内容。 体验胸廓与呼吸的关系。探究膈肌的运动与胸廓的关系: 1.胸廓是由骨围成的,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胸廓为什么会扩大和缩小?肋骨的位置变化与什么有关?胸廓的变化还与什么结构有关? 2.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解释肺与胸廓变化的关系。给出气体运动 的规律。 链接生活小常识:游泳时,水没过胸部,会感到呼吸困难,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吗? 1.通过小实验肋间肌收缩,引起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肋间肌舒张,引起肋骨向下、向内运动;从而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发现胸廓的变化。总结胸廓变化的规律。 2.请同学们观察课本46页,膈肌的运动结合课件中动画演示,尝试总结吸气呼气时膈肌的运动与呼吸的关系,完成学案上的内容。观察胸廓与肺的变化的关系。探究肺的变化与吸气呼气的关系。由于胸廓受到水的挤压影响了扩张,从而影响呼吸。得出结论:胸廓扩大引起吸气 1.了解胸廓变化的原因。 2.了解胸廓变化与肺变化的联系。活动三、探究实验:探究容积与气体压力的关系 肺容积的改变为什么会引起吸气和呼气? 科学小实验:“会吃鸡蛋的瓶子” 知识窗:气压 探究实验:探究容积与气体压力的关系实验用具为注射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一定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____,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____,气体总是从气压大的地方向小的地方扩散。由此推知,当肺容积增大时,肺内气压____,外界气体____肺;当肺容积回缩时,肺内气压____,外界气体肺。 知道肺的变化与呼气吸气的关系探究:呼气和吸气发生的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吸气和呼气发生的过程,教师给与一定的指导。四、课堂总结 呼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这节课只是探究了他的第一个环节,进入肺的氧气最终会去哪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气体交换,我们下节课再探究。 总结全课知识 完善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呼吸运动——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达标测试:1. 某同学做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模拟实验,并绘制了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变化曲线图,对其分析正确的是()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B.图甲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膈肌顶部下降C.图丙中 b点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D.图丙中 bc段与图乙都表示吸气过程2.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明的胸腔底部膈肌所处①②两种状态;图二为肺内气压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图三是他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一中②→①状态变化时,膈肌收缩B. 图一中①→②状态变化时,对应图二曲线 bd段C. 图二中,曲线 ac表示吸气过程D. 依据图三可以看出,小明的呼吸频率为 27次/分钟【课后反思】本节课是解决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入人体肺内的问题,是整章的重点和难点。容量较大,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气体是怎样进入肺”为题,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问题:呼吸运动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与呼吸的关系。继续探究:肺容积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通过一系列探究过程,学生总结出外界气体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演示实验:模拟膈肌运动,得出结论:肺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导致肺的容积变大。是一大难点,因为牵涉到物理学上的相关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让学生简单的记忆物理学的一个结论,感觉这点处理的不是很好,所以我觉得制作一个模拟膈肌运动的简易装置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会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学生们对神探究人体的奥妙是非常感兴趣的,特别是基于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学生更会喜欢,这样有特别助于本节课的教学。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课堂实验贯穿于课堂整体过程,总体来讲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飞羽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让学生在探究之中加深已有知识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让学生自了解肺部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生活观念,对于加强锻炼,女生不要过分束胸等生物常识减少引起重视,渗透健康生活理念。对于生命科学的教学,应该更多的去了解最前沿的生物知识进展,这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该部分的兴趣,更加可以让学生体会生物学科的独特魅力。总之,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让我们扬起思考之帆,启动创造之泉,在课改这片天地中创造更大的舞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