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核心素养】1、科学思维:概括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生命观念:呼吸系统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3、社会责任: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形成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课本图片,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在“资料分析”的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及相关资料,概括呼吸道的作用,以及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认同呼吸道对空气处理能力是有限的。3、通过自身活动体验“食不言”,养成“食不言”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组成和呼吸道作用。教学难点“资料分析”活动的组织和完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测评练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 视频出示婴儿刚出生时啼哭意味着开始呼吸,呼吸需要呼吸系统完成 说出新冠肺炎时戴口罩的感觉学生多次深呼吸,体验有哪些器官参与呼吸 调动兴趣,引入新课。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41 “图4-26 呼吸系统组成”,自主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对照屏幕,让学生说出对应器官名称。 观看课本 41 页图,对照电脑屏幕认识各部分名称归纳出呼吸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道则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它们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自主学习,通过课本图片,构建相关概念。二、呼吸道的作用 探究任务一:出示哮喘病的资料关键词一:“顺畅通过”补充展示气管及食道的对比图,以及让学生摸自己的鼻子感受有软骨和骨做支架。进一步说明这些结构也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呼吸道,到达肺部。出示四个模型,让生找出最能模拟呼吸道的是?探究任务二:学生阅读课本 41、42 页内容,小组讨论完成屏幕上的三个问题。 1、提问:鼻腔中有哪些结构,各自具有什么作用?补充资料:“有研究表明鼻子的形状会因纬度而发生变化,越是生活在北欧等高纬度地区的人鼻子越是高而修长,鼻道长。与此相反的是,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鼻子则更扁平,鼻道短。点明:这也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点。 2、气管和支气管的作用屏幕出示关键的结构及其作用提问: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3、提问: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么?通过比较健康人的肺和吸烟者的肺,得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有限的。 活动 2:尝试在做吞咽动作的同时进行呼吸或者尝试在做吞咽动作的同时说话。播放动画演示吞咽和呼吸的时候,会厌软骨变化的动态过程 补充说明,异物进入气管,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窒息。因此要养成 “食不言”的习惯。引出窒息时,可以用海姆利克急救法,同时呼吁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学习一些急救知识,保护自己和身边人。 生分析讨论,总结出:呼吸道的作用之一:保证气流顺畅通过。根据课本材料 1 和 5,可以说明呼吸道有骨和软骨做支架,保证气体可以顺畅通过。 每组学生讨论、交流根据资料 2 和 3 可知,鼻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学生总结鼻的作用:清洁(鼻毛、黏膜)、湿润(黏膜)、温暖(毛细血管)学生总结腺细胞分泌的黏液:清洁、湿润的作用,纤毛:清洁的作用学生通过了解痰的形成过程,得出:痰里有大量病菌等病原体,会通过痰进行传播,因此,我们不要随地吐痰。汇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尘肺、肺炎等。讨论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等。根据已有知识,共同归纳呼吸道的功能:呼吸道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并对吸入的空气起湿润、温暖、清洁的作用,对空气的处理是有限的学生感觉很难同时做出这两个动作观看动画,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边吃饭边笑,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上,食物进入气管,会引起剧烈的咳嗽,严重的还引起呼吸道阻塞。因此,气管引发的咳嗽也能保证呼吸道通畅。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以实物模型建构“呼吸道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概念使学生对鼻的作用有进一步的理解,也让他们进一步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养成不随地吐痰的文明习惯。 了解不能同时进行的两个生理过程:吞咽和呼吸联系生活:声音的产生 过渡婴儿为何会啼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引出:声音的产生解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声带。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 44 页内容,知道了生意的产生,同时了总结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 整理所学,归纳。 总结提升4.3.1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评测练习 一、单选题1.如图表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呼吸道由①②③④⑤构成B.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② C.痰形成的主要部位是③D.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⑥ 2、呼吸系统中既是呼吸通道又是发声器官的是( ) A 、鼻 B 、咽 C、喉 D 、气管 3.学习生物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下列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跑时,氧气需求量大,应尽量用嘴吸气,用嘴呼气 B.为避免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 C.青少年在变声期为保护声带,应尽量避免大声喊叫 D.痰液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因此不要随地吐痰 4.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是( ) A.鼻腔和肺 B.气管和肺 C.呼吸道和肺 D.呼吸道和气管 5.人体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 ) ①温暖 ②湿润 ③清洁 ④干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如图关于呼吸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⑤组成呼吸道 B.⑥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C.痰是由③分泌的 黏液及粘着的灰尘和病菌组成 D.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是② 7.某些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来辅助呼吸,如图所示。为了保证双肺都能获得氧气,气管插管从患者口腔进入后,依次经过和最终到达的位置是( ) A.咽、食道、气管B.咽、食道、气管、支气管 C.咽、喉、气管D.咽、喉、气管、支气管 8. 2021年 3月 15日,主要起源于蒙古的沙尘暴袭击了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这也是近 10年最强沙尘暴。沙尘暴会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强烈的刺激和损伤,下列哪项是呼吸道中阻止沙尘颗粒进入肺的有关结构( ) ①鼻黏膜分泌的黏液②鼻毛③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 ④会厌软骨⑤鼻黏膜中的毛细血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③④ 9、鼻腔内鼻毛的作用是( ) A、滤去灰尘 B、温暖空气 C、湿润空气 D、杀灭病菌 10、人吞咽时,能够遮住喉的入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结构是( ) A、甲状软骨 B、会厌软骨 C、环状软骨 D、喉结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课以问题呈现为中心,突出情境创设一一阅读资料一一提出问题一一交流解答一一总结反馈一一巩固训练的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有序进行,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通过两个活动。一是多次进行深呼吸,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有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同时,让学生参考课本上的插图,了解了呼吸系统的组成。二是让学生在做吞咽动作的同时尝试说话。很多学生试了以后感觉不能同时进行,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的欲望,再配以多媒体展示吞咽食物时会厌软骨的变化,难点迎刃而解。二、呼吸道的作用。首先,通过分析屏幕上出示的资料,关于哮喘病发作时的治疗。了解了呼吸道的作用之一:保证气流顺畅通过。其次,通过设置三个思考题。让学生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了解了鼻子的哪些结构都有什么作用;通过分析课本上的插图,分小组讨论,气管和支气管的作用,进而延伸出痰的形成,联系日常生活实际,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得出呼吸道的作用之二: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再次通过课本 41页、42页的资料分析,以及屏幕上出示健康人的肺和吸烟者的肺的对比图片,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三是及时记忆。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来的结论及时让学生记忆,争取当堂把握。但是万事并不尽善尽美,我感觉有待改进的地方:一、准备的时间过于短暂。呼吸道的结构、肺的结构,没有给学生提供实物或者模型。如果能够让学生亲自观察到实物或者模型,将更加有助于加深对呼吸系统的理解。二、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还有待加强。总感觉有的知识点之间过渡有点生硬。三、评测练习的答案的展示。不应该让一个学生起来读答案、而应该多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四、虽然许多同学比较活跃、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但是还有个别同学分神而脱离课堂节奏。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他们多关注,及时提示,多发觉同学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