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 学校 年级 高一年级课题 6.2细胞的分化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教学内容分析“细胞分化”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 2019 版) 必修1第6章第2节。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理解细胞分化对于理解癌变及细胞衰老等生命自然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对于细胞全能性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展开对生命科学美好未来的想象。因此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相关知识越来越重要,正成为普通公民应了解的基本内容。但是细胞分化因其微观性,相关概念均较为抽象,如“稳定性差异” 这几个字内涵深刻,学生很难理解。另外,细胞分化是伴随细胞增殖这一量变过程而发生的质变过程,是遗传信息选择表达的结果,专业性强,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学情分析尽管高中生对细胞分化没有准确的概念意识,但对于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细胞分化现象还是很熟悉的,如青蛙的变态发育、人的造血干细胞的分化等; 另外,学生通过新闻网络等媒体对细胞全能性等概念也有过接触。所以本节课的内容虽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用学生所熟悉的实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学习目标确定1.通过分析生物胚胎发育的特点概括出细胞分化的概念,提升理解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等生命观念。 2.通过对比红细胞和心肌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等的不同,探索细胞分化的实质,提升归纳、分析与综 合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细胞全能性的学习,深入理解细胞全能性概念,说出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差异; 通过设计技术流程等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4.通过对干细胞和克隆猴的学习,形成民族自豪感和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生物技术利与弊的讨论,建立道德责任感。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和意义。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 学习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任务实施过程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问题引导 以视频“生物胚 胎 发 育 过 程———分 化 现 象 导入,待学生观看后,教师依次提出: 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个体发育过程中是否只有细胞数目的增多 受精卵细胞后代出现差异属于什么现象 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以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细胞分化现象为例,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与学生一起概括细胞分化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在纸上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成的红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上皮细胞等。 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的兴趣,使其直观感受到发生在微观层面的细胞分化现象。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和绘图,学生较好地感悟并能归纳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概念,为深刻思考学习细胞分化的原因做好铺垫。任务一:知识迁移,难点突破 在学生理解了细胞分化的概念之后,教师抛出核心问题: 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展示“人体造血干细胞分化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健康人血细胞的数量不会随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 机体哪个组织与血细胞的形 成有关系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是否只发生在胚胎期 自然状态下,红细胞和白细胞等能否回到造血干细胞的状态 教师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相同细胞( 造血干细胞) 分化成熟后的白细胞、红细胞等会出现稳定性差异 教师指导学生从视频中找出有效信息并回答: 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分别是什么 问题并不难,学生容易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细胞分化的原因——人 体 心 肌 细 胞 和 红 细 胞 的 对 比 ” ,并组织开展以下两个活动: ①填写表 1 中 两者的异同点; ②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逐步明确: 细胞分化能更高效地执行特定的功能,红细胞与心肌细胞间结构的差异是生物机体细胞向特定功能进化的结果,体现的是结构与功能的匹配性;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 细胞核内的基因差异化表达的结果,细胞内不同基因的表达会产生不同蛋白质,后者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 最终学生能够揭示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有选择地表达。 细胞分化原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中需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教师抛砖引 玉、搭设台阶,问题的设置为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特点打下基础,也为进一步探究细胞分化的原因做好铺垫。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相关材料,基于细胞分化的现象和特点等自主找出细胞分化的原因。任务二:细胞全能性的探讨 播放微视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克隆羊多莉技术流程” 。 看微视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克隆羊多莉技术流程” 。学生小组讨论,依次展开活动: ①写出植物组织培养的流程; ②用简单的图表总结多莉的性别及多莉与三只母羊的关系; ③基于克隆羊多莉的流程,尝试绘制我国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技术流程; ④归纳总结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并比较动植物全能性大小的差异。 通过丰富的材料向学生展示,已经分 化的植物细胞依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得出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同时通过对比多莉羊的技术流程,学生得出动物细胞失去全能性,但是动物细胞核依然具备全能性。通过对“中中”和“华华”的学习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任务三:迁移应用 在全球范围内,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和使用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一则关于在美国是否能够进行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短片。 资料显示美国前总统布什于 2006 年首次动用了执政以来的否决权,否决了一项旨在加大联邦政府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法案,原因主要是对人类早期胚胎进行操作,获取胚胎干细胞,会导致胚胎死亡,引发伦理道德问题。奥巴马时期,通过行政命令,解除了上述限制,理由是患者可以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中获益。时至今日,其争议仍未停止。 依据短片内容,学生就是否应该进行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研究中如 何平衡科学与伦理等问题展开辩论。 利用干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一科学事实为人类服务是否只有利而无害呢 通过交流辩论,在教学中创造一个研究的情境,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辩论并表达观念,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板书设计第2节 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分化 1、概念: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结果:形成特定的组织和器官 3、意义:使细胞趋向专门化,利于提高生理功能的效率。 4、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二、细胞的全能性 1、实例:①植物:组织培养 ②动物:核移植 2、概念:高度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成完整有机体的能力。 3、干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可无)教学反思与改进传统生物学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伴随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教师更应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使用丰富的素材,将微观现象直观化; 同时教师搭设问题情境,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学生合作探究,通过比较分析、设计流程、模拟辩论等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并能够深度理解核心概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运用科学思维、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本节课对教师的要求是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需符合学情,并且问题要具有引导性、层次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