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生物第4单元第8章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生物学 七年级 第二学期 北师大版 人体的营养单元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1 第4单元第8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2 第4单元第8章第一节 第二课时 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3 第4单元第8章第二节 第一课时 消化系统的结构4 第4单元第8章第二节 第二课时 食物为什么要消化5 第4单元第8章第二节 第三课时 食物的消化过程6 第4单元第8章第二节 第四课时 营养物质的吸收7 第4单元第8章第三节 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二、单元分析表1 单元信息表(一)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属于七个一级主题中“第五主题 人体生理与健康”。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属于十个一级主题中“第五主题 生物圈中的人”,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绿色植 物合成的有机物是动物和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食物要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单一的食物无法满足人体的健康需要。合理膳食对人的一生有着积极影响。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如下: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重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演示实验,讨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 要作用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重点) 准备没有标明结构名称的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以备学生填写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难点)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制定合理的 膳食计划。关注食品安全 调查当地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实例表2 具体活动内容和建议(二)教材分析知识框架图1 人体的营养 思维导图内容内在逻辑分析以北师大版教材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8章“人体的营养”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和作业设计单元,在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和观看演示实验的基础上,了解人类食物中的不同营养成分及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中,通过用小麦种子和面粉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了种子中含有水、无机盐、淀粉、脂肪、以及特别粘手且有弹性的面筋(它其实就是我们将要探究的蛋白质)等物质,在此基础上,第4单元第8章第1节“人类的食物”这一主题就利用已知实验的方法继续进行实验,继续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糖类、蛋白质、维生素C。本章依次介绍了人类的食物、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人体的各种营养物质都是在消化系统中被消化吸收的,而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等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才能运输到身体的相应部分,所以本章与下一章内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有环环相扣的关系。(三)学情分析经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生物学常见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并且对于探究性的生物活动具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本章生理学知识较多,生物学名词也多,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压力。虽然通过七上的学习已经了解种子中的一些营养成分,但对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本章的探究实验中,设置了多个对照实验。如P3页“蛋白质的检测”、 P11页“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等。虽然在七上的多次探究活动中已多次出现对照实验,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等,但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探究技能还比较弱。在探究活动中,设计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对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也是挑战。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身边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握好课标要求。由于学生的思想逐渐发展成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正在快速发展,应该多让学生动手搜集相关资料,自己思考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和实验方法的指导。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初步了解食物中营养成分的种类及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不同食物中营养成分及其差异,为第3节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图片、模型、动画或视频资料,初步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消化管系统结构,针对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展开讨论。 3.通过演示实验“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引入探究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从而形成“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是食物消化的必须条件”这一共识。通过观察课前制作的“胆汁的乳化作用”实验视频,了解与小肠相通的多种消化腺,认识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观察课前准备好的一段鸡小肠,及其事先制作好的小肠壁结构模型,认识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等,体现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上的价值。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分析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制订单元学习和作业目标。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作业内容家庭作业:利用星期天时间,和家庭成员一起制作中国传统小吃“面筋和凉皮”材料 面粉、碘液、清水、植物油、不锈钢盆、小勺、滴管2个、筷子、大碗、玻璃杯2个步骤在碗中放面粉适量,再慢慢加清水搅拌,揉成絮状再揉成面团,醒30分钟把面团放入纱布扎紧,再放到清水中揉搓,直到有胶状物质形成取出面筋,再取适量乳白色的溶液分别滴加到2个玻璃杯中,在其中一个滴加碘液,溶液呈现蓝色碗中乳白色液体沉淀50分钟,倒去一部分上方的清水,搅拌调成面糊不锈钢盘抹油,盛入面糊,放到开水锅蒸1-2分钟,出现气泡时取出,再隔水晾凉,抹油取出凉皮七(5)班同学制作面筋凉皮的相关图片二维码时间要求:二周之内评价设计准备足够多的制作面筋、凉皮的材料,以及检验糖类(淀粉)的碘液采用拍摄照片或图画、文字的方式记录制作过程及结果。实施建议: 长周期的生物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记录的习惯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格及管理时间、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付出努力和坚持的过程中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完成长周期作业需要教师的督促指导,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可以提供检核表等评价标准,指导学生按照要求分步骤完成。制作面筋、凉皮的实践性实验评价检核表:针对本课时作业——制作面筋、凉皮,可以利用下列检核表进行自主检测,并如实评价,在检核表中相应处画“ √ ”。检核表现 通过 不通过1.准备适量的面粉、清水、碘液、菜籽油2.准备滴管2个、筷子、勺子、纱布、大碗、 不锈钢盘子各一个,玻璃杯2个3.在2中的碗中放面粉适量,再慢慢加清水 搅拌,揉成絮状再揉成面团,醒30分钟。4.把面团放入纱布扎紧,再放到清水中揉 搓,直到有胶状物质形成5.取出面筋,再取适量乳白色的溶液分别 滴加到2个玻璃杯中,在其中一个玻璃杯中滴加碘液,溶液呈现蓝色6.碗中乳白色液体沉淀50分钟,倒去一部 分上方的清水,搅拌调成面糊7.不锈钢盘抹油,盛入面糊,放到开水锅蒸 1-2分钟,出现气泡时取出,再隔水晾凉,抹油取出凉皮8.拍下滴加碘液前后淀粉溶液的颜色变化表3 面筋和凉皮的制作评价检核表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科学合理的“生活化、实践性”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自己实践,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让生物课堂的教学事半功倍。并且也给学生提供了回归生活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和“教学过程重实践”理念。作业中插入的二维码资源可以为有条件的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习体验,也体现了在智能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储存等方面的优势。第二课时作业内容根据本节所学习的知识,尝试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的思维导图,并在班级交流与展示时间要求:15分钟评价设计参考答案:图2 食物中的营养思维导图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此思维导图是本节教学内容之间结构关系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它更加清晰地表现了本节几个生物学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清晰的思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图式结构,从而更快捷地了解人类食物中几种主要营养成分的不同分类及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第三课时作业内容 复习上节课背诵的消化系统歌谣:(一) 口咽食道直通胃,十二指肠紧相随;胆汁胰液注小肠,小肠大肠通肛门。(二) 口腔周围唾液腺,腮腺颌下舌下腺;肝脏胰腺胃肠腺,腺腺分泌消化液;胃液胆汁胰腺液,纷纷进入小肠内;说小肠,话小肠,小肠内部欢乐多!(三) 唾液消化又抗菌,胃液消化蛋白质;肝脏分泌绿胆汁,乳化脂肪功劳大;胰液含有水解酶,消化最强就是它;蛋白脂肪化合物,分分秒秒全拿下;小肠分泌小肠液,促进消化蛋白质;大肠分泌大肠液,润滑通便作用大!指认下图中消化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相关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的作用(1234567)891011时间要求:10 分钟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1-11依次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腮腺颌下舌下腺)、肝脏、胆囊、胰腺。其中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不但有消化功能,还具有清洁抗菌作用;肝脏分泌的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胰腺分泌的胰液含有能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能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消化液;小肠分泌的小肠液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大肠分泌的大肠液具有润滑通便作用。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章生理学知识较多,生物学名词也多,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压力。通过把消化系统的各结构名称、及相关消化腺、消化液编成歌谣,读起来朗朗上口,记忆深刻。再结合消化系统的彩图,唤醒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结构名称变得丰富多彩,呼之欲出。第四课时作业内容 阅读下列(1)、(2)中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方案图4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设计方案实验过程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A馒头碎屑 B馒头碎屑 C馒头块2毫升唾液 2毫升清水 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37℃水浴10分钟后加2滴碘液摇匀表 4 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时间要求:5分钟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不变蓝、变蓝、变蓝 4.作业分析与设计图此习题是阅读式实验探究题。鉴于七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对色彩的感悟很有兴趣,所以通过阅读这些色彩鲜明的实验图片,可以直接感悟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从而降低实验的难度,减少了纸笔作业,是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作业创新设计的一种尝试。第五课时作业内容(一)基础题 同桌之间互相讲述下列“一枚西瓜子的历险记”故事,互相讨论,完成分析内容:我是一颗“倒霉”的西瓜子,被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咽下去。我先遇到了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它压得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我像坐过山车一样顺着一个又陡、又险的滑梯“哧溜”一声滑到了一间宽散的大红房子里。天哪!房子犹如洗衣机一般来回地搅动,搅得我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不知过了多久,在一阵阵酸雨的夹击中,头晕目眩的我终于发现了一个黑乎乎的洞口。我跌跌撞撞地钻了进去,原来这是一条狭窄细长的通道。它又细又长,像唐水无止境的迷宫我走啊走啊,一直看不到尽头,而我身功的许多朋友都神秘地》失了。正当我快对前途丧失信心的时候,“时噜”一声,我们被推了出来。我差点儿被挤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才随着大家进入比刚才宽阔的隧道中。我的身上变得干燥起来,压迫感越来越强,被一些臭臭的东西包围了起来,我又累又气,慢慢睡着了…我被一阵叽叽壁暗的声音吵醒,发现我竟在天上飞着,——鸟衔着我!······分析:(1)西瓜子在哪里遇到像轧钢机似的怪物?“又陡、又险的滑梯”指的是——————“犹如洗衣机一般来回搅动”的“房子”指的是————“又细又长,像一座水无止境的迷宫”指的是 ,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神秘地消失了?(5)“死胡同”指的是——————(6)西瓜子在什么地方被很臭的东西包围起来?(二)能力提升题如图曲线表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经过消化道的各个器官时被消化的程度。请判断唾液淀粉酶属于哪种物质( )(未被消化的唾液淀粉酶)口 咽 食 胃 小腔 道 肠A、淀粉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时间要求:15 分钟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一)基础性作业 (1)口腔、牙齿(2)咽、食管、(3)胃 (4)小肠、胆汁胰液都注入小肠,它们在此共同完成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消化。(5)盲肠(6)大肠 (二)能力提升题 C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时作业设计体现一定的弹性。由于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特征、认知风格、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个性化作业设计是发挥育人价值的着力点。它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作业的差异化需求,使得所有学生均能充分获益。优美生动的故事把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串联其中,极大地增加了生物学知识的趣味性;简明易懂的故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第六课时作业内容家庭作业:观察下列图片,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归纳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图6 小肠壁结构模型制作过程作业时长:一周之内评价设计:参考答案: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有 1)小肠长5--6米(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为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内表面积(增加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内表面积)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的评价检核表:针对本课时作业——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可以利用下列检核表进行自主检测,并如实评价,在检核表中相应处画“ √ ”。检核表现 通过 没通过1.材料及用具:白纸、柔软的彩色包装纸(或布条)、剪子、双面胶、透明胶布取宽度相同但长度不等的2张长方形白纸, (长的折成扇子状,作为小肠的皱襞,短的作为小肠的外表面)。 将折好白纸的一边用双面胶与另一张长度较短白纸上的一边固定。(里面折好的白纸要长些,外面平整的白纸要短些,这样才能形成内表面积和外表面积的大小对比。这样的结构要做两个。一个用于继续制作,另外一个用于作面积大小的对比。)4.将柔软的彩色包装纸剪成条,用针缝在褶皱面上,缝好之后将相连的彩色纸条剪断。(这样使纸条呈绒毛状。这个过程也可以用布条代替彩色包装纸。同时留一部分的彩色包装纸作为面积的对比)。5.将里面褶皱白纸的底部用双面胶固定在外面的白纸上,然后将这张纸卷成简状。将纸的边缘用透明胶布粘好表5 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评价表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来测量皱襞、小肠绒毛如何扩大了吸收面积,更可以直观的看出小肠的特殊结构一一绒毛和皱襞使消化的面积增加。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解决了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 并且通过该活动不仅可以发挥和展示学生的创造性,也帮助学生建立通过模型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的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新课标提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第七课时作业内容为帮助人们设计健康的饮食方案,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五类,并提倡合理膳食。下图是我国营养学家建议居民一日三餐对各类食物的摄取比例,请根据图回答问题。我们每天摄取的食物中,V所占的比例最大,这是因为 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1913年,俄罗斯“圣虎克号”的船员们在航行途中患了一种疾病,他们牙龈肿胀,容易出血。图中 (填标号)类食物能防治这种病。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应多吃一些含蛋白质、钙、磷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请你从图中选取合适的食物:作业时长 5分钟评价设计参考答案:(1)糖类(2)IV (3)奶制品、肉类、果蔬类、谷物类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一要求?虽然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但是各种认识必须与生活接轨才能产生价值。所以我认为学生有必要首先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五类食物所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学生通过上述图表也可以直观了解人每天摄入的谷物类是最多的。而通过前面的学习及其学生的切身体会,学生已经知道人类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它们主要是由产热营养素---糖类提供的。其次,维生素虽然不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原料,也不是细胞的能源物质,但,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必需物质,它们主要含在各种果蔬中 。所以,此题综合了第一、二课时的内容,为学生“认同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提供直接的参考,符合新课标第五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的要求。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基础题 1.下表是某同学周末外出烧烤的食谱,从营养角度来看,你认为食谱还应添加( )主食 配菜馒头 红烧肉、豆腐汤、牛肉干炒鸡蛋 B.牛奶 C.黄瓜 D.红烧排骨2.下列有关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是( )①小肠绒毛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②小肠内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③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④肠腺是黏膜上皮凹陷而成的A. ①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提高题 3.如下图所示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模型图,请据图回答:人体的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 组成,其中对脂肪有乳化作用的胆汁是由 (填标号)这个消化腺分泌的。扫下列二维码,学习“通过亲自实验”的方法了解胆汁的乳化作用。学生实验视频:胆汁的乳化作用消化系统中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图中的 (填标号)。消化道中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的器官是图中的 (填标号)。 (4)为保证食品安全,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做些什么?(答一点即可)拓展题 4.我国已开发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有300余种,“小土豆”变成“大产业”,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如图是淀粉的消化示意图,①②表示消化过程,a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马铃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完成①的第一站是 ,参与②的消化液有a是 ,它被吸收转运到小肠绒毛腔内的 中,随着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各处。当人体的 分泌不足时, a就会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糖尿。5. 根据本章所学习的知识,尝试设计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一节的思维导图,并在班级交流与展示。(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序号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时间了解 理解 应用1 1、6 √ 易 选编 30 分钟2 2、4、5 √ 易 选编3 2、4、6 √ 较难 创编4 1、2、3、4、5 √ 较难 选编5 1、2、3、4、5、 6 √ 难 原创表6 单元质量检测属性表(三)评价设计.参考答案:1.C 2.B 3.(1)消化腺、①(2)⑤、(3)③ (4)减少购买、食用,多吃绿色食品等。4.(1)口腔:肠液和胰液 (2)葡萄糖;毛细血管;胰岛素5.(1)“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思维导图示例图7 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思维导图“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思维导图评价量表维度 评价指标 自评 互评 师评科学性 (30 分) 1.全面反映主题的内容2.文字表述准确、清晰3.概念之间的关联词使用恰当规范性 (30 分) 1.主题中心突出鲜明2.层次清晰合理3.布局合理,书写工整逻辑性 (20 分) 1.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2 各分支内容与主题关系密切创新性 (20 分) 1.色彩丰富、美观2.有跨学科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融合表7 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思维导图评价量表实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开展评价、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