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目 录一、单元信息 1二、单元分析 1(一)课标要求 1(二)教材分析 2(三)学情分析 3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3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4五、课时作业 5(一)第 1 课时 人类的食物 5(二)第 2 课时 食物的消化 7(三)第 3 课时 营养物质的吸收 10(四)第 4 课时 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 11六、单元质量检测 12(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12(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15阅读拓展延伸 14单元作业设计--人体的营养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生物学 七年级 第二学期 北师大 人体的营养单元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1 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人类的食物2 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食物的消化3 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营养物质的吸收4 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内容要求】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属于“第五单元 人体生理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概念 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和维生素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良好的饮食、卫生等习惯对人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学业要求】描述消化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运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消化与吸收、均衡膳食等知识,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教学提示】教学策略建议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模型或实物展示、材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识别和推断人体消化系统相应结构的功能,帮助其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情境素材建议食物营养成分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食物消化历程视频。学习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活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制作小肠和小肠壁结构模型,制作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模型。(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以北师大版教材第四单元第八章“人体的营养”,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和作业设计单元,聚焦人体是如何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在章课题下面设置 3 节:人类的食物(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及其作用)、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系统的介绍、食物如何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是如何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人体具有多个系统,各系统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以“人体的营养”作为“生物圈中的人”的学习起点,民以食为天,人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营养物质是如何运送给身体的每个细胞,这些细胞摄取的营养物质又是怎样释放出能量呢?本章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人体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应做铺垫。(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知道某些消化器官的名称,但是由于多数消化器官分布于人体内部,学生对消化系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方面的知识更加好奇,学生具备了一定统组成以及知识层面科学探究能力,但认消化器官功能的认认知层面知水平有限,识不全,没能意识到消化器官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通过现象发现事实,以及对观察结果的描述、分析、比较和表达上需要教师的指导。了解食物中的六大主要营养物质,并说出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究身边常见水果中维生素 C 含量的不同,初步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制作“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模型”,运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的实质。基于唾液淀粉酶不能在胃中发挥作用的真实情境,验证盐酸可以使唾液淀粉酶失活。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构建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运用合理膳食的健康观念,尝试设计一份营养较为合理的食谱。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一)作业设计原则依据“双减”政策及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我们坚持以下五个原则:目标性原则。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作业,关注必备知识基础的夯实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多样性原则。作业形式灵活多样,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基础练习、阅读、实践、综合性学习等多感官参与的不同类型的作业。层次性原则。既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巩固性作业,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设计不同梯度、不同功能的层级作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适切性原则。合理控制作业题目数量和难度,确保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关注作业时效性。创造性原则。作业设计体现教师的创造性体现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二)作业设计思路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情作为作业设计的出发点,在关注知识与技能巩固的基础性作业的同时,努力创设综合类创新性作业,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实验、探究类学习活动或跨学科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五、课时作业作业内容课前作业第一课时薯片、饮料都是大家喜欢的零食,那这些所谓的“垃圾食品”真的一点营养都没有吗?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食品包装袋上都有一个叫“营养成分表”的表格,这个表格就记录了该食品所含的营养成分。请同学们在周围的超市或商店里,收集零食的营养成分表并拍照记录。设计意图:课前作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衔接,从学生感兴趣的零食入手,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收集“垃圾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不仅可以作为“人类的食物”这节课的导入,而且经过此节课的学习,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得出要少吃或不吃垃圾食品,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课后作业假如你是一名营养师,针对特定人群,下列给出的营养食谱建议不合理的是( )。A.对于患了骨软化症的老年人建议多喝牛奶 B.夜盲症患者多补充些胡萝卜和鱼肝油C.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应多吃肥肉才能精力充沛D.牙龈经常出血的孩子,生活应多补充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小明同学在了解到航海员通过进食柠檬来预防坏血病的相关资料,好奇常见的水果中谁的维生素 C 含量最高,于是设计探究实验比较苹果、梨、橘子、菠萝四种水果中维生素 C 的含量。请同学们完善实验设计、实施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得出最终结论。①探究实验:比较苹果、梨、橘子、菠萝四种水果中维生素 C 的含量。②实验原理:维生素 C 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发生③实验过程:取四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并编号,分别注入等量相同浓度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没有量筒的用小杯子量取),用滴管吸取四种果汁,逐滴滴入试管中,边滴边振荡边观察,直至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止,实验过程拍照留存并记录所用的滴数。水果 苹果 梨 橘子 菠萝滴数③实验结论: 中维生素 C 的含量最高。时间要求:15 分钟评价设计(1)C(2)①褪色反应②实验过程:拍摄照片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示例)水果 苹果 梨 橘子 菠萝滴数 20 45 16 18③橘子(根据具体实验数据得出结果)实施建议:生物实验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更深层的理解知识。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 收获了实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实验作业较为复杂,学生完成实 验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监督指导,同时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维生素 C 含量比较实验评价检核表:针对本课时作业——探究常见水果中维生素 C 的含量实验。可以利用本检核表进行自主检测,并如实评价,在检核表中相应处画“√”。检核表现 通过 不通过1、取等量不同水果的果肉榨成果汁2、配置高锰酸钾溶液时混合均匀3、量取等量相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4、滴加过程中边滴加边摇匀5、如实记录所用果汁滴数6、拍照记录实验现象并将实验结果誊抄在表格内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作业 1 考察的是第一课时中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相关知识,通过本道题可以检测学生对营养成分作用具体的掌握情况,将营养成分的作用与缺乏时所患的疾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对知识深度的理解。作业 2 通过创建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尝试使用身边常见的水果,设计探究实验检测其维生素 C 含量。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了解维生素 C能使紫色高锰酸钾褪色的实验现象,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释有关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理解营养学家建议青少年多食用水果蔬菜的原因。作业内容第二课时在《西瓜种子历险记》中,有关西瓜子在体内经过的旅程,下面描述错误的是( )。A.西瓜子依次经历了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经历类似“酸雨”的场所是在胃C.又长又细的迷宫是小肠D.胃腺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胃液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 A、B、C、 D、E 表示)被消化的程度,下面描述错误的是( )(曲线乙为淀粉,作为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曲线丙代表蛋白质,其遇到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曲线甲代表脂肪,胆汁对其进行物理性消化吃饭狼吞虎咽会造成对器官C的负担7)通过模型制作,比较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和化学性消化(淀粉酶的消化)的异同点。(给予学生视频和制作过程,鼓励方法和材料创新)(选做题)探究盐酸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过程1 号试管 2 号试管 3 号试管步骤 1 加 5ml0.1%淀粉糊 加 5ml0.1%淀粉糊 加 5ml0.1%淀粉糊2 加 5ml 清水 加 5ml 唾液淀粉酶溶液 加 5ml 唾液淀粉酶溶液3 加 4 滴清水 加 4 滴清水 加 4 滴盐酸4 37℃水浴 10min5 加 4 滴碘液现象时间要求:20-25 分钟评价设计参考答案:(1)D(2)C(3)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模型图例:(符合科学事实即可)(选做题)号试管溶液变蓝色(清水+淀粉溶液+4 滴清水+碘液)号试管溶液无蓝色(唾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4 滴清水+碘液)号试管溶液变蓝色(唾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4 滴浓盐酸+碘液)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作业 1 通过对消化器官形象生动的描述,帮助学生感性的认识消化系统的组成。作业 2 是在作业 1 基础上,以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的过程为情境,不仅为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观念打下基础,还培养其保护消化器官的良好习惯。作业 3 是在作业 2 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制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异同点,物理性消化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而化学性消化有新物质产生。这种层层递进的命题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且加强了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选做题)设计意图:口腔里未被消化的淀粉,会随着唾液一起流入胃中,为何在胃中不能分解成麦芽糖?其原因是唾液淀粉酶遇到胃酸(一种强酸)失活(变性),基于淀粉不能在胃中被化学性消化的事实,通过盐酸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来验证,帮助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其查阅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搭建高中阶段生物知识的学习。注:针对浓盐酸具有强腐蚀性的特点,此选做实验应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作业内容第三课时小明总爱贪吃凉的东西,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影响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体重一直偏低。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 )。人体摄入食物的过程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为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的过程 C.营养物质进入小肠腔的过程D.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小肠是主要的营养物质吸收器官,下列与此无关的是( )。小肠长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小肠有肠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小肠内表面积大,有大量环形皱襞,并有很多小肠绒毛 D.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直观的感受小肠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尝试结合所学知识制作小肠结构的模型(给予学生视频和制作过程,鼓励创新)。时间要求:15-20 分钟评价设计参考答案:(1)D (2)B(3)小肠结构模型图示例:(符合科学事实即可)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第二课时包括营养物质的吸收。作业 1 通过创设现实情境问题,既帮助学生了解到胃肠道是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理解重要概念“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师又可以以此题为抓手对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教育。作业 2 通过此题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小肠分别作为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主要器官的原因,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作业 3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动手、动脑建构模型,领悟并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突破对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主要器官的认识。三道题目层层递进,从吸收概念入手,分析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并用模型制作验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作业内容第四课时你知道自己和家人的营养状况吗 ①测量自己及家人的身高(m)和体重(kg)并计算体质指数,判断家人的营养状况,并将相关数据记在表中。计算方法: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家庭成员 身高(m) 体重(kg) 体质指数 营养状况② 自己家的营养状况属于 ; 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和 。记录自己的一日食谱,并结合合理膳食金字塔及所学均衡膳食的相关知识,在原有食谱的基础上改造,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时间要求:15 分钟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①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填写家庭成员 身高(m) 体重(kg) 体质指数 营养状况小明 1.45 60 28.54 营养过剩爸爸 1.7 82 28.37 营养过剩妈妈 1.67 72 25.82 营养过剩奶奶 1.47 63 29.15 营养过剩②营养过剩(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合理膳食的一日食谱(根据实际情况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示例: 早餐:一个菜包,一个水煮蛋,一杯豆浆;午餐:一碗米饭,包菜炒肉,红烧鱼,凉拌黄瓜,炒青菜;晚餐:一碗粥,番茄炒蛋,一个苹果;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作业 1 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体质指数的计算和营养失调的原因。通过计算家庭成员的体质指数,判断家庭成员的营养状况可以了解自己家人的身体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饮食,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加深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作业 2 主要考察的是均衡膳食的相关知识。通过回忆和调查自己的一天食谱,并结合合理膳食金字塔及所学均衡膳食的相关知识查看自己食谱不符合均衡膳 食要求的部分,将上课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原有食谱的基础 上进行改造,尝试设计合理膳食食谱。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 出现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1.2007 年初起,我市各中小学全面推广“阳光大课间”活动,以确保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此活动不仅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促进人体肠道对钙的吸收,因为户外运动可以促进人体产生( )。A.维生素 A B.维生素 B1 C.维生素 C D.维生素 D下列有关右图所示消化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②分泌的胃液能消化蛋白质⑤分泌的胆汁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消化脂肪 C.⑥是消化淀粉的主要器官D.③和⑤分泌的消化液注入到⑥中“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需要获取食物,但是你真的吃的“好”吗?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放学后到无证照摊贩处吃炸串 B.食用挖去长芽部位的马铃薯C.生食鱼类、贝类和螺类等海产品D.不购买超出保质期或来历不明的食物通过调查本校师生的三餐情况,发现有些同学常常不吃早餐,上课时会出现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样既影响学习,又会影响身体健康。下面是一份较为合理的早餐食谱:一块馒头、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少量的蔬菜和水果。请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图一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二是消化系统示意图)。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它位于图一金字塔的 (用字母表示),它是糖类的一种,在口腔内经初步消化后,一部分被分解成 ,再经图二中( )进一步消化,最终产物是 。其主要作用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位于图一金字塔的 (用字母表示),在消化道内蛋白质被消化的初始部位是图二中的( ) ,被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若人的食物中,长期缺少图一中 D 类食物,人体会因缺乏 ,易得坏血病,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补充。结合本章所学习的知识,尝试设计“人体的营养”思维导图,并在班级中交流与展示。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等。引起胃病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环境、饮食、药物、细菌感染、吸烟、过度酗酒等。简单来说,胃病的发作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且它往往是因为忽视造成的。远离胃病,下面这几点需谨记:规律三餐时间不要因为没时间就不吃早餐,也不要因为减肥就不吃晚餐,规律饮食,荤素搭配,三餐定时,只有饮食规律了,我们的胃肠才能正常和谐的运转。细嚼慢咽很多人为了赶时间,常常狼吞虎咽,一碗饭吧嗒几口就下肚,你是赶上时间了,可你想过胃的感受吗?所以吃饭的时候慢一点,多嚼几口吧。戒烟戒酒烟酒对肠胃会有很大的刺激。为了健康,尽量远离它们吧。听胃的话和胃相处了那么久,大家都对自己的胃多多少少有了解吧,比如吃了什么东西,胃会不舒服,那就尽量少吃。注意卫生这里所说的卫生是指警惕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所以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用公筷,小孩不要口对口喂食等。及时就医提高重视程度,如果不舒服要尽快就医,不要等小病熬成大病。另外,常规检查方式中,胃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方式,但对于胃部疾病的诊断以及早期病灶的发现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不要因为恐惧和排斥而盲目拒绝胃镜检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杜绝胃病要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及早治疗。(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序号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时间了解 理解 应用1 1 √ 易 创编 40 分钟2 2、3 √ 较难 选编3 4 √ 易 选编4 1、2、3、4 √ 较难 创编5 1、2、3、4 √ 难 原创(三)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1.D 2.B 3.D 4.(1)E 麦芽糖 ⑦小肠 葡萄糖 (2)C ⑤胃 小肠(3)维生素 C5.(1)“人体的营养”思维导图示例“人体的营养”思维导图评价量表维度 评价指标 自评 互评 师评科学性 (30 分) 1.全面反映本章所涵盖的内容2.文字表述准确、清晰3.概念之间的关联词使用恰当规范性 (30 分) 1.中心内容突出2.结构层次清晰合理3.书写工整,美观逻辑性 (20 分) 1.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2.各分支内容与主题层次鲜明创新性 (20 分) 1.色彩和图案丰富、美观2.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有跨单元的知 识整合实施建议:教师起指导作用、各小组独立完成设计、同学们相互评价、交流与展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