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作业设计一、第五单元第一章信息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生物学 八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动物的主要类群单元 组织方式 √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1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2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3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4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 鱼5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6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 鸟7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七节 哺乳动物二、第五单元第一章分析 (一)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1 版)》中属于“第八主题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不同类型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及其重要。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如下: 1.生物的多样性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概述无脊椎动物不同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收集当地一种养殖动物的相关资料。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教材分析 1.知识框架(动物的主要类群)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以人教版教材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的第一章,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和作业设计单元,聚焦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各类动物的运动方式以及取食、防御和繁殖等行为有了许多具体了解,是学生学习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基础。了解形形色色的动物,根据动物的特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辩证的看待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每种动物都是生物圈中的一员,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本章介绍这些动物类群的先后顺序,大致反映了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低等到高等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本章各类动物类群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动物的身体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大趋势,从而认同并初步形成生物是逐渐进化、不断发展的基本观念。(三)学情分析经过七年级的生物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对生物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比较熟练,大部分学生对生物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具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储备,本章的生物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不同类型的动物展开,学生对动物学习兴趣很高,更容易掌握。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以生物进化的眼光对生物类群之间进行分析,如生物在呼吸、循环等各方面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三、章学习与作业目标通过图片、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动物各主要类群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尤其是与获取食物和运动相适应的特征;通过归纳各类群的最基本的特征,方便学生区分和识别不同类群的动物;关注各类群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四、章作业设计思路分析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制订章学习和作业目标。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五、课时作业作业内容:基础巩固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涡虫和水螅都有口无肛门,但它们却分别属于不同的动物类群。这两种动物的主要区别是( )身体呈两侧对称还是辐射对称 B.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C.身体是否由两胚层构成 D.是否生活在水中下列动物与其所属类群不匹配的是( ) A.水螅、海蜇——腔肠动物B.涡虫、绦虫——扁形动物 C.珊瑚、海葵——腔肠动物D.血吸虫、华枝睾吸虫——扁形动物下表列举了四种生物及其身体的一个明显特征、一项重要影响或价值。其中匹配不正确的是( )珊瑚虫——全身都具有刺细胞——珊瑚礁猪肉绦虫——背腹扁平——成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 C.海蜇——辐射对称——可供食用D.血吸虫——有口有肛门——可引发血吸虫病,中间寄主是田螺 4.在序号旁将下列动物的结构名称填写完整:甲图 乙图能力提升请阅读以下资料,回答有关问题:血吸虫体长仅有十几毫米,身体前端有口吸盘和腹吸盘,它依靠吸盘吸附在人体肠壁的血管和肝脏的血管内,以吸血为生,能造成人的贫血等结果,甚至引起死亡。解放以前,血吸虫病严重威胁我国特别是南方水乡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开展了消灭血吸虫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一些地方就根治了血吸虫。血吸虫的传播途径是这样的:血吸虫卵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成幼虫——毛蚴。水中有一种软体动物钉螺,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包蚴,包蚴再发育成尾蚴,这些属于幼虫阶段。但是随着发育,它们的数量不断增加,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可发育成几万至十几万条尾蚴!尾蚴从钉螺体内出来,密集在水面。当人到水田干活时,尾蚴接触到人的皮肤,就从皮肤侵入,随血液循环到达小肠和肝脏的血管, 发育为成虫。血吸虫的成虫生活在 ,以 为生。血吸虫动物分类上属于 动物,在营养方式上属于 ,寄主有 和 。用文字和箭头画出血吸虫的生活史(发育过程)。请你设计两个方案,防止血吸虫的传播。实践拓展小明喜欢吃刺身、生鱼片、生腌螺等食物,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这种饮食方式是否健康?为什么?你会对小明提出怎样的建议?作业答案:1.A 2.C 3.D4.甲图:1 触手 2 口 3 内胚层 4 外胚层 5 消化腔 6 芽体;乙图:A 眼点 B 背面 C 咽5.(1)人的肝脏和小肠的血管 吸血 扁形 寄生 钉螺 人(2)(3)①管理粪便,不让粪便污染水源②下水劳动穿防护靴(言之有理即可) 6.不健康,可能有感染寄生虫的危险。鱼虾猪肉等需煮熟后食用。设计意图:本节课作业包括 6 个题目,用时大约 12 分钟。第 1-4 题为基础巩固性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结构特征、代表动物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达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并通过比较二者的形态结构特征深化对两种动物类群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为认识生物界的概貌、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基础。第 5 题的能力提升性作业是一个资料分析题,通过对文字资料的阅读,梳理扁形动物的代表——血吸虫的结构特征、生活方式及对人的危害,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利用所学知识,既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与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第 6 题更贴近于生活,旨在引导学生能够基于本节知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预防寄生虫病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作业内容:基础巩固在下列蛔虫形态结构的特征中,哪项是比水螅在进化上的高等之处?( ) A.虫体细长 B.具有消化腔 C.四周围有三片唇 D.具有口和肛门在下列蛔虫的结构特点中,哪项是不属于适于寄生生活的( ) A.体表有角质层 B.生殖器官发达C.身体呈圆柱形 D.消化管结构简单 3.下列动物所属类群及生活方式对应错误的是( )蛲虫——线形动物——寄生秀丽隐杆线虫——线形动物——寄生 C.线虫——线形动物——寄生D.沙蚕——环节动物——自由生活图中所示动物是长着一个“头”和许多个“屁股”的虫子。它拥有罕见的分支状身体,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体内的消化管、神经、血管等结构都会在身体分叉处形成分支。消化管前端有口,分支末端长着肛门。下列与该动物属于同一动物类群的是( )A.沙蚕 B.蜈蚣 C.蛔虫 D.血吸虫能力提升根据“观察蚯蚓”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 构成。 (2)在探究蚯蚓的运动的实验中:①你提出的问题是 ②你的假设是 。③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实验组与 组相比,除物体的粗糙程度不同外,其他因素都 。④实验步骤如下: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并测量它爬行 2 厘米所用的时间;将这条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并测量它爬行 2 厘米所用的时间;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进行 3 次;蚯蚓运动 2 厘米所需平均时间如下:粗糙的纸需要 1.5 分钟;玻璃板上需要 3 分钟。⑤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纸上比在玻璃板上运动的速度更 。(3)以蚯蚓为代表的环节动物主要靠 或 辅助运动。 (4)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不断用蘸了 (填“清水”或“酒精”)的湿棉球擦拭蚯蚓的体表,是因为蚯蚓靠 进行呼吸。在探究实验后,对蚯蚓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蚯蚓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请你写出一点蚯蚓的作用:。实践拓展华枝睾吸虫、血吸虫、蛔虫、水蛭都是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动物类群?营寄生生活的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我们应该把它们完全消灭吗?为什么?作业答案1.D 2.C 3.B 4.A5.(1)体节(2)①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②假设蚯蚓在粗糙的表面爬行更快③对照 相同⑤快(3)刚毛 疣足(4)清水 湿润的体壁(5)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6)增加土壤肥力等6.华枝睾吸虫和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蛔虫属于线形动物,水蛭属于环节动物。它们的消化系统简单,生殖系统特别发达。不能全部消灭,每个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上都有重要作用,而且例如蛭类能提供水蛭素,可用于手术或者治疗某些疾病。设计意图本节课作业包括 6 个题目,用时大约 14 分钟。第 1-4 题为基础巩固性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结构特征、代表动物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达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并通过与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的比较深化对本节两种动物类群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初步形成生命观念中的进化与适应观。第 5 题的能力提升性作业是一道实验探究题,凭借对蚯蚓运动的探究,复习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点,训练学生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科学严谨地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虽然某些动物种类对其他动物危害较大,但我们仍然需要辩证客观地全面认识它们。第 6 题通过比较不同动物类群中的寄生种类的结构上的相似点,以实证为尺度、以思辨做武器,引导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作业内容:基础巩固河蚌、蜗牛和乌贼共同具有的特点是( )都有贝壳 B.都有外套膜 C.都生活在水中 D.都用鳃进行呼吸河蚌、扇贝、缢蛏等软体动物都具有两片贝壳,因而又称双壳类,它们生活在水中,靠哪个结构进行呼吸获取氧气?( )贝壳 B.鳃 C.外套膜 D.出入水管 3.下列关于动物形态结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软体动物体表都有贝壳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是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 D.石鳖和沙蚕属于同一动物类群蝗虫、蜻蜓等昆虫腹部不断进行收缩和舒张,这是它们在进行( ) A.呼吸运动 B.消化活动 C.产卵 D.感受气味能力提升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每年 5 月份开始,小龙虾就成了市民们喜闻乐见的美食。小龙虾,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原产于南美洲,因为抗污染性十分强,在含有高污染性毒素的水质下,依然可以存活,所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处理污水的物种引入我国。材料二:2020 年初,从东非爆发的蝗灾蔓延至邻国巴基斯坦。蝗虫繁殖速度快,从卵发育到成虫只需要不到 30 天时间,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 75%以上。中国科学家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群居型飞蝗可释放一种名为4-乙烯基苯甲醚(简称 4VA)的信息素,吸引散居型蝗成群结队聚集,酿成毁灭性蝗灾。蝗灾治理方面,巴基斯坦通过空中喷洒化学杀虫剂毒杀蝗虫,山东省曾利用蝗虫天敌——中华雏蜂虻(将卵产于蝗虫卵中)灭蝗,新疆等地曾采取牧鸭灭蝗的办法,我国农业部还开发了绿僵菌孢子制剂防治蝗虫。小龙虾和蝗虫的身体和附肢都 ,都属于 动物,它们的体表覆盖着的坚韧外壳是 。小龙虾和蝗虫中属于昆虫的是( )?A.小龙虾 B.蝗虫 C.小龙虾和蝗虫蝗虫的身体分为头、 、 三部分,具有 对足和 对翅,使得它的运动很灵活,活动范围更加广泛。蝗虫主要危害禾本科农作物,按发育过程来看,其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不同的生物之间总会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如竞争、捕食等。材料中提到的 “中华雏蜂虻”与蝗虫是 关系,而“牧鸭”与蝗虫是是 关系。结合生态系统相关知识,你认为材料中灭蝗的方法和喷洒农药相比哪种方法更安全有效?实践拓展《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1907 年全书首次出版。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2020年 4 月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带着本节所学的知识,你可以回顾一下这本著作,看看是否有新的感受,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作业答案1.B 2.B 3.B 4.A5.(1)分节 节肢 外骨骼(2)B(3)胸 腹 三 两 (4)成虫 (5)寄生 捕食设计意图本节课作业包括 6 个题目,前 5 道题目用时大约 9 分钟。第 1-4 题为基础巩固性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结构特征、代表动物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达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在参考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这四题着重指向本节课的迷思概念,如:软体动物共有的结构到底是贝壳还是外套膜?水中生活的软体动物靠什么结构进行呼吸?节肢动物和昆虫这两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题目可以深化对本节两种动物类群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初步形成生命观念中的进化与适应观。第 5 题的能力提升性作业是材料分析题,通过对 2020 年巴基斯坦蝗灾材料的阅读,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本节节肢动物结构特征相关知识可以顺利解决,此外本题的第(5)、(6)考察了部分生态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上册相关知识点,并从中体会生态问题的可持续处理方法,认同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生态治理的绿色理念,增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第 6 题是一道长作业形式的实践题,时间跨度上可能相对较长,并不强制要求所有学生完成。文字阅读是科学学习的基础,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带着更具体的、更新的角度重新阅读,分析科普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专业知识,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结合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项能力。第四节 鱼作业内容:基础巩固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表格中六种动物分为甲、乙两类,他们分类的依据是( )甲 蚯蚓、蝗虫、河蚌乙 鲫鱼、青蛙、老虎体内有无脊柱 B.体温是否恒定C.生活环境不同 D.呼吸器官不同我国鱼类养殖历史悠久,有优良的淡水鱼品种,比如闻名的“四大家鱼”,请结合课本中的图片,说出它们是哪些鱼( )草鱼、鲤鱼、鲫鱼、青鱼 B.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C.鳙鱼、鲫鱼、带鱼、草鱼 D.鲤鱼、青鱼、带鱼、鲢鱼“鱼戏莲叶间”描写小鱼在莲间游动的情景,为小鱼游泳提供主要动力的是() A.胸鳍和腹鳍的摆动 B.躯干和尾的左右摆动C.尾鳍的摆动 D.所有鱼鳍的摆动因为有鱼类的存在,所以诞生了捕鱼业和渔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才得以诞生。目前鱼类资源下滑、匮乏或者小型化是当今渔业资源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可采取的措施是:①全面禁止捕捞 ②实行休渔期,划分休渔区 ③控制渔网网眼大小 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能力提升鱼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深深融入了人类的文化。中国很多吉祥画像或古摆设,都与“鱼”有关。因为取“鱼”与“余”同音,年夜饭中必然有一道鱼的菜肴,寓意“年年有余”,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下图是鲫鱼的外部形态图和鳃的结构图,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鱼的骨骼在身体内部,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 ,称为 动物。 (2)鲫鱼的身体呈 ,体表覆盖 ,表面有黏液,这些特点可在游泳时减小阻力。鲫鱼是高度近视眼,它在水中依靠[ ]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观察活的鲫鱼会发现口和鳃盖后缘是 张合的,这是它在 。 (5)鲫鱼的呼吸器官是 ,鱼鳃鳃丝的特点是 ,从而 ,所以气体交换效率高,新鲜时其颜色呈 ,是因为里面含有丰富的 ,以便血液和水进行气体交换。当鱼离开水时, 会相互粘结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而窒息死亡。为研究鱼的呼吸,生物小组的同学用吸管吸取一些苋菜汁,慢慢地滴在鱼口的前方,会发现红色汁液会从鳃盖后缘流出,由此推测,水流经鳃的途径是。实践拓展饲养小金鱼,金鲫草(金鲫草是一种小型鱼类,模样似锦鲤,但比锦鲤小许多,原产中国,为金鱼的原始形态。)或其他容易家庭饲养的鱼类,观察其外形结构、运动和呼吸,并用文字或图片、照片对观察进行记录。观察鱼的呼吸时可以用吸管吸取一些苋菜汁(也可以是其他有颜色的蔬菜或水果汁),慢慢地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汁液从哪里流出。如果吃到鱼的菜肴,请在餐后仔细观察鱼的骨骼,找出脊柱,观察脊柱的构成。记录下你的发现和体会并和同学分享。作业答案:1.A 2.B 3.B 4.C5.(1)脊柱 脊椎(2) 流线型,鳞片 (3)⑦侧线(4)交替 呼吸 (5)鳃 又细又密 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 鲜红色毛细血管 (6)鳃丝 (7)口 → 鳃(或:鳃丝)→ 鳃盖后缘设计意图:本节课作业包括 8 个题目,前 6 道题目用时大约 14 分钟。第 1-4 题为基础巩固性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认识鱼的基本特征。第 1 题帮助学生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体内是否有脊柱。第 2 题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淡水鱼,结合教材中的彩图著名的“四大家鱼”让学生不仅会说还会认。第 3 题考察的是鱼在运动中的动力来源,让学生认识到鱼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躯干和尾的摆动。第 4 题介绍了渔业资源面临的现状,使学生认识到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原因,渔业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需要我们采取行动保护鱼类资源。第 5 题考察的是鱼的主要特征,鱼生活在水中,具有和水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运动等特征。鱼的外形有利于克服阻力,鱼的鳃具有适应气体交换的特征。题目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建立起生物具有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第 3、5、6 题中设计了和鱼有关的诗句、文学作品、中国人对鱼的美好寓意等,使学生感受到鱼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另外第 6 题中的小实验,为减轻实验可能对鱼造成的伤害,题目中设计了有颜色的蔬菜汁,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情感渗透。第 7、8 题实践性作业可提前布置,在上课前一周左右布置安排,要求学生在家中完成。让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运动和呼吸并拍照记录。此项作业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亲自观察生命现象。学生看过、吃过鱼,但很少认真观察研究鱼。通过观察记录,让学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也为课堂学习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料。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作业内容:基础巩固对“两栖动物”的正确理解是( )①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②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生活过渡的一个类群;③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以水陆两栖;④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 A.鳃;肺和皮肤 B.肺;皮肤和肺C.鳃;皮肤 D.肺;气管鱼的鳃、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的肺都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①都有泡状结构 ②与气体接触的表面积比较大 ③都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④都适于在水中呼吸 ⑤都适于在陆地呼吸( ) A.①② B. ②⑤ C.②③ D.③④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是:①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②幼体用鳃呼吸 ③生殖和发育离开了水 ④皮肤裸露 ⑤完全用肺呼吸(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能力提升中国大鲵和扬子鳄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它们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中国大鲵和扬子鳄身体内都具有脊柱,称为 动物。图 1 所示的中国大鲵需要生活在山间溪流中,这是因为其 过程离不开水。属于 动物。图 2 所示扬子鳄的皮肤表面覆盖有 ,卵具有坚硬的 ,这些结构都有助于 。图 3 中 A 和 B 分别为大鲵和扬子鳄肺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与大鲵的肺相比,扬子鳄的肺 数量多,大大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而大鲵肺的结构简单,不能满足其对氧气的需求,还需要湿润的 辅助呼吸。(4)综上所述,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动物是 。(填动物类群的名称)实践拓展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关于恐龙的知识,分析恐龙为什么属于爬行动物。了解关于恐龙灭绝的有关知识,做成知识卡片,和同学们分享。作业答案:1.D 2.A 3.C 4.B5.(1)脊椎 (2)生殖发育 两栖 角质的鳞片 卵壳 减少水分散失 (3)肺泡 皮肤 (4) 爬行动物设计意图:本节课作业包括 7 个题目,前 6 道题目用时大约 12 分钟。考虑到本节内容介绍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是由水中逐渐适应陆地生活的,爬行动物能够适应陆地生活,这两个类群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所以设计的题目侧重于比较。第 1-4 题为基础巩固性作业,帮助学生达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到底什么是两栖动物,学生很容易产生误解,所以通过第 1 题明确两栖动物的概念,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重要概念。第 2 题加深对蝌蚪和成蛙区别的的认识,呼吸方式也决定了蝌蚪只能像鱼一样在水里生活。第 3 题,综合分析不同动物气体交换的结构有哪些共同点,虽然形态有差别,但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考察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第 5 题通过比较大鲵和扬子鳄在体表、呼吸、生殖和发育上的不同,让学生分析归纳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区别,尤其是两者的生殖和发育是否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最后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以扬子鳄为代表的爬行动物更适应陆生。初步形成生命观念中的进化与适应观。本题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引导学生运用归纳与概括以及推理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第 6 题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查阅资料,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析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等各项能力。第六节 鸟作业内容:基础巩固下面有关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B.食量大,为飞行生活提供大量能量 C.用肺和气囊进行气体交换D.有发达胸肌,能有力煽动两翼鸟类每呼吸一次,在肺里进行气体交换的次数是( )次 B.2 次 C.3 次 D.4 次 3.生物与其气体交换部位对应正确的是( )A.蚯蚓--环带 B.蝗虫--气门C. 鲫鱼--鳃 D.家燕--肺和气囊 4.家禽对人类最主要的作用是( )A.提供肉、蛋等食品 B.名贵中药C.优质肥料 D.提供服装工业的原料能力提升小明在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时,对家鸽的活体和标本进行了仔细地观察,请从下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帮他完成其中的部分记录。(一)提出问题:鸟有哪些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 作出假设: 鸟的 等特点适于飞行。(至少答两点)(三)制订并实施计划:(1)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资料文献法 C.实验或模拟实验法 (2)通过观察研究发现:①鸟的身体呈 型,这种体形的优点是可以减少飞行时空气的 。②鸟的体表覆盖着 ,前肢变成 。③摸摸家鸽的肌肉,发现家鸽的 比其他部位的肌肉更发达, 适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④观察鸟的骨骼标本,发现鸟的胸骨最发达,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 ,有利于附着发达的胸肌。鸟的骨骼薄、轻、坚固 ,有些骨内部中空,可以 ,有利于飞行。⑤掰开家鸽的喙,发现口腔内 (填“有”或“没有”)牙齿。鸟的食量,消化能力强。(3)通过阅读资料发现:鸟的心率比多数哺乳动物的要快,而且鸟的体内有气囊,可辅助 、散热和减小内脏之间的摩擦。(四)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实践拓展某年,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冰雪天气。洞庭湖 16 万只候鸟无处觅食,饥寒交迫,生命垂危。冰灾过后,经湖南省林业厅多次监测,候鸟并无大面积死亡,种群正常。这与鸟类本身的结构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有关。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你认为鸟类的哪些结构特征能让它在寒冷的环境中仍能保持高而恒定的体温 ① ,可保温。② ,呼吸能力强,供氧足。③ ,产能多。(2)假如你是鸟类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候鸟不挨冻、不挨饿、不遭到捕杀 作业答案:1.C 2.B 3.C 4.A5(二)流线型体形、发达的胸肌(三)(1)ABC①流线;阻力 ②羽毛;翼③胸肌④龙骨突;减轻体重⑤没有;大肺呼吸(四)鸟的流线型体形、发达的胸肌等特点有利于它的飞行6 (1) ①体表被覆羽毛 ②双重呼吸 ③食量大(2)给鸟类喂食; 建人工鸟巢。设计意图:本节课作业 6 个题目,用时 10-15 分钟第 1-4 小题为基础巩固作业,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其中第一小题考察学生理解气囊辅助呼吸,但不完成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结构是肺,第二小题帮助学生理解鸟的双重呼吸,气体每呼吸一次,在肺里进行气体交换的次数是 2 次,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利用率,第三小题将学过的动物种类进行比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第四小题强调鸟类对人类的作用,增强爱鸟护鸟的意识。第五小题是能力提升, 考察学生对探究过程的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鸟类适于飞行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结合探究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第六小题理论联系生活,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爱鸟 护鸟的意识。普及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七节 哺乳动物作业内容:基础巩固“冰墩墩”是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是一个熊猫的形象。下列有关熊猫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卵生,用肺呼吸 B.胎生,皮肤裸露C.卵生,体温恒定 D.胎生,用肺呼吸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对动物的意义是( ) A.降低出生个体的数目 B.提高后代的成活率C.增加后代个体的数目 D.使后代个体的体质增强如图为羊和狼的牙齿,对比它们的牙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羊的牙齿,乙表示狼的牙齿B.标号①指的是门齿,作用是切断食物 C.标号②指的是臼齿,作用是撕裂食物 D.两者牙齿的分化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能力提升如图为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互不相同的几种动物,请分析回答:图中 A 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我们在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时会发现:鸟的胸骨发达,胸骨上有高耸的突起部分叫做 ,长骨中空,可以减轻体重。图中 B 生活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 的协调作用游泳。图中 C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 辅助呼吸。图中 D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属于 动物。图中 E 的生殖发育特点是 。实践拓展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长江江豚被誉为“微笑天使”、“水中大熊猫”,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也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受长江航运的影响,渔业的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亮起“红灯”,数量一度减少到 1000 余头。长江江豚性情活泼,食物包括鳗鱼、鲈鱼、大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每年 10 月繁殖,每胎产 1 仔。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喂养幼仔的行为。授乳时,雌豚和幼仔常出没在水较浅、较缓的区域。长江江豚属于是 。(选填“鱼”或“哺乳动物”),其生殖方式资料中提到的 6 种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江豚体表光滑,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其在水中生活,这体现了生物 环境的生物学观点。为了更好的保护长江江豚,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作业答案:1. D 2. B 3. C4.(1) 龙骨突 (2) 鳍 (3)皮肤 (4)爬行 (5)胎生哺乳5.(1)哺乳动物;胎生 (2)(长江)江豚 (3)适应(4)保护江豚生活环境,不随意捕捞设计意图:本节课作业包括 6 个题目,用时大约 15 分钟。第 1-3 题为基础巩固性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尤其是生殖特征,知道胎生可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增加对陆地生活的适应能力,并通过比较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牙齿的分化和各自的功能,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观点。第 4 题的能力提升性作业为识图作答题,考查各类脊椎动物的特征,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才能灵活答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各种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形成生命观念。第 5 题更贴近于生活,在考查哺乳动物的特征的同时,需要学生理解恒温动物的概念,形成生物适应环境的生物学观点,既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资料的能力,又形成保护生物及其栖息环境的社会责任。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第五单元第一章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9 小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在捕捉海蜇时,不小心就会被海蜇蜇伤,这是因为海蜇的触手上分布着很多刺细胞 B.海蜇发达的中胶层含有毒素 C.海蜇的伞部有许多刺丝 D.海蜇的口能将人咬伤下列不属于扁形动物所具有的特点的是都生活在水中 B.身体呈两侧对称C.有口无肛门 D.身体背腹扁平在蛔虫的下列形态结构特征中,能体现蛔虫比水螅高等的是 A.身体细长呈线形 B.具有消化腔C.体表有角质层 D.有口和肛门将河蚌放到 50℃左右的温水中,待贝壳张开以后,会看到一层透明的薄膜,这层薄膜是贝壳 B.足C.外套膜 D.细胞膜暑假期间,小丽在农田和鱼塘里观察到以下几种动物,其中属于昆虫的是虾 B.蜘蛛 C. 蚂蚁 D. 蜈蚣 6.能正确表示动物与其气体交换部位的是①蚯蚓——湿润的体壁 ②鲫鱼——鳃 ③家兔——肺④青蛙——鳃和皮肤 ⑤家鸽——肺和气囊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7.下列不是蜥蜴比青蛙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的是四肢短小,在陆地上爬行皮肤干燥、粗糙,有角质的细鳞 C.完全用肺呼吸D.体内受精,且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8.根据表中数据,正确的分析是A.鸽的心脏占体重的百分比比其他两种动物高,因此增加了飞行的负担 B.人的心脏占体重的百分比低,因此,人也可能会进行飞行生活C.蛙每分钟心跳次数最低,可减少代谢对物质和氧气的需求, 更适于飞行生活 D.鸽的心脏占体重的百分比高、心跳快、血液循环迅速, 适于飞行生活如图四种动物描述正确的是甲、乙、丙、丁都是恒温动物乙的外骨骼可以随身体发育而长大甲、丁既能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都属于两栖动物 D.乙是无脊椎动物,甲、丙、丁是脊椎动物二、非选择题家燕是我们熟悉的一种鸟,它每年春天从南方飞来,秋天又飞回南方。下面是燕子的一组形态结构图,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燕子适于飞行的特点。从①②两图的信息中能够获取 。从③④两图的信息中能够获取 。由图②可知家燕的翅膀呈 形,上面排列着大型的 ,能够在发达的 的牵引下扇动空气而飞行。家燕有惊人的捕虫能力,尤其是在长距离的迁飞过程中,捕食量更大,以补充体内消耗的能量。那么,家燕的大食量会不会显著增加它的体重而影响其飞行呢 为什么 家燕在飞行时,能量的产生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充足的氧气供应又是靠哪些器官来保证的 家燕捕食害虫,是人类的朋友。请你提出 2~3 种保护它们的建议或措施。 11.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请结合诗词,将下列题目填写完整。“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鲈鱼在 生活,用 呼吸,身体呈流线型,靠 和 的协调作用来游泳。“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龟和蛇有防止水分散失的 或 ,生殖方式为 。“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鹰属于鸟类,用 呼吸, 辅助呼吸;犬和兔属于 动物,这类动物的牙齿有 、 、和 的分化,并与其食性相适应。“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 动物,它和蝗虫一样,具有三对 和一对 ,生命活动需要的的氧气从 进入。12.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了一本名为《海错图》的书籍,书中共描述了 300 多种生物,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书中有这么一种生物,作者对它的描述如下:“石蜐(音‘节’),今称为龟脚,一名仙人掌。” “曰龟脚,象其形也。曰仙人掌,特美其名。”这种动物为亚热带及热带性的海滨动物,分布于海浪击冲很大的沿岸高潮带,而固着于海水清澄的岩石隙缝中,常密集成群。它的结构特征在《中国动物图谱》中描述如下:“体分头状部与柄部。头状部宽 30 毫米,高 22 毫米。柄部长 30 毫米,宽 30 毫米,它的长度常随生活环境而有不同。头状部呈淡黄绿色,由 8 块大的主要壳板及基部约 24 片小形壳板所成。每壳板的表面都有明显的生长线,小壳板的片数随个体而有增减。……柄部软而黄褐色,它的外表被有细小的石灰质鳞片,排列紧密。”你觉得它属于你学过的哪种动物类群?为什么?请于同学进行交流。设计意图本节课作业为第一章章节综合测试卷,共包括 12 个题目,用时大约 30 分钟。前 9 题为基础性的选择题,内容上要求学生在梳理完本章内容后能够正确认识动物各主要类群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结构特征,归纳和概括各类群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特征;顺序上的安排也大致反映出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有低等到高等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发现的动物的身体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大体趋势,从而认同并初步形成生物是逐渐进化、不断发展的基本观点,即进化与适应观。能力提升部分的三道题综合性较强。其中第 10 题以识图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巩固鸟类的各种适应飞翔的形态结构特征,提炼出生命观念中的结构功能观。古诗词具有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生动形象的特点,第 11 题将古诗词与本章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体现,学生不仅能在语言角度上从朗朗上口的古文中发现生物学现象,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学科素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生物圈中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本章虽然只介绍了 11 种动物类群,但是其中却包含了最本质的思想——生物分类的依据。哪怕是我们生活中不常见到的生物,根据本章的知识,也可以随其分类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第 12 题结合中国古代著作《海错图》,向同学们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龟足这一动物,引起了学生的好奇,这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有效阅读,从而拓宽视野,加深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二)本章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序号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时间了解 理解 应用1 3 √ 易 选编 30 分钟2 1 √ 易 选编3 1、2 √ 易 选编4 1、2 √ 易 选编5 1、2 √ 易 选编6 1、2 √ 易 选编7 1、2 √ 易 选编8 1、2 √ 较难 选编9 1、2 √ 较难 选编10 2、3 √ √ 较难 创编11 1、2 √ √ 较难 原创12 2、3 √ √ 难 原创(三)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1.A 2.A 3.D 4.C 5.C 6.C 7.A 8.D 9.D10.(1)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2)胸肌、胸骨发达,胸部有龙骨突扇 正羽 胸肌不会,因为它消化能力强,能将食物很快消化吸收,并将粪便及时排出体外肺和气囊 (6)言之有理即可11.(1)水中 鳃 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 鳍 (2)甲 鳞片 卵生(3)肺 气囊 哺乳 门齿 犬齿 臼齿 (4)节肢 足 翅 气门 12.节肢动物(学生结合已知和所学进行交流与讨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