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植物的生理单元作业设计人教版初中生物 七年级目 录一、单元信息 - 2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 2(二)教材分析 4(三)学情分析 6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 7四、单元作业设计和评价设计思路 ----------------- 8五、课时作业展示 8六、单元质量检测展示 ------------------------ 19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生物学 七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单元 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1 第三单元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课时)2 第三单元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二课时)3 第三单元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 的制造者4 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 氧(第一课时)5 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 氧(第二课时)6 第三单元·第五章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属于“第四主题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绿色植物的生理”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第三章: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2、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第四章: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是光合作用必要的条件。2、运用实验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说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情感。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的概念。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第二节呼吸作用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一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如下:1、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植物吸收水分主要部位、运输水分的途径 叶片的结构 观察水分散失的现象 观察叶片的结构2、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小组合作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 有机物”的实验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4、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植物的呼吸作用 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二)教材分析 1.知识框架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单元和以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第三、四、五章,作为一个教学作业设计单元,第三章内容包括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以及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强,气孔的作用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密度切联系。第四章内容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是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建构以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基础,通过自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思考教材第 117 页的讨论题,认识到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实验之后,教材叙述了什么是光合作用,重点介绍了叶绿体、叶绿素的功能。第二部分讲述在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用途。一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用来构建植物体。教材分别从细胞、器官、个体水平,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构成植物体干重的绝大部分物质是有机物,从而认识有机物对于植物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内容的延伸、拓展。讲述的是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育了自身,而且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这部分内容的叙述是以学生已有的关于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认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对于整个生物圈的重要意义。第五章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探究,它是在学生接受了一系列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之后,综合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以期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学习有关绿色植物的知识时,特别关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三)学情分析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是通过根来完成的,这在第二章已有介绍,因此,“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侧重点放在了运输上。关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学习过,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回忆的方式直接给出概念。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的,要进一步了解蒸腾作用,就必须知道叶片的结构,因此安排了“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基于本章的落脚点是使学生认识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的关系,因此,在观察叶片的结构时,侧重点也是与之相关的表皮,特别是表皮的气孔。可以说,观察叶片的结构是服务于更好地认识气孔这一与蒸腾作用相关的结构的。当然,这一实验的安排也是为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徒手切片以及使用显微镜观察创造条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多数已有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认识。但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吗?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等等具体内容,是不太清楚的。而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巨大作用,更是不甚了解。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了解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更加全面地认识光合作用的基础上,认同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探究指导的写法很简单,只给出要探究的问题和必要的背景资料(如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要求学生进行全过程设计并完成探究,难度较大。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应当使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通过观察植物散失水分的现象,引导和启发学生探究叶片中散失水分的结物。通过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并观察叶片的临时切片,训练学生形成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照叶片横切面的永久切片,认识气孔的结构与开闭机制,认同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和气体交换的“窗口”,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原理,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2、帮助学生回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等知识,通过探究实验,明确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够制造有机物(淀粉),分解有机物分解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巨大作用,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3、完成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用全过程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独立设计并完成一项全过程的探究。4、发展在植物栽培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认同本单元知识在生产、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等绿化活动。四、单元作业设计和评价设计思路分析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制订单元学习和作业目标。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差别化的学习诊断与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所以本单元进行分层评价,本单元设置了以完成基本概念任务目标为导向的课时作业和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的以及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阶段评价设计。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作业评价综合使用等级评价、展示评价,对掌握基本概念的给予肯定,设定A、B、C 三等,完成特别好的给予展示。五、课时作业展示(一)课时作业一课时内容 :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一课时)动动手1、做一朵美丽的双色花:请家长买一朵白色带叶的花(花朵大一点),把花茎从中间剖开分别插入加了不同颜色颜料的水中,过一段时间观察花瓣的变化。再看看茎里颜色的变化。夯实基础2、取一支带叶的白色百合花枝条,将其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溶液中,3~4 小时后,花瓣中的“经络”变红了。依据这种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A 运输有机物的是导管. B.运输水分的是导管 C.运输水分的是筛管D.水分在植物体内从下往上运输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蒸腾作用意义的是( ) A.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降低叶片温度植物的叶承接着雨水,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 D.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植物体内无机盐的向上运输下列能正确描述水在自然界与植物体之间的循环途径的是( ) A.大气→植物根系→植物叶片→大气B.大气→自然降水→植物根系→植物茎叶→大气 C.植物叶片→植物根系→大气D.自然降水→植物茎叶→植物根系→大气时间要求:25 分钟参考答案或提示:1、采用拍摄照片或图画、文字的方式记录2、B 3、C 4、C等级评定: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学生养成连续观察、客观记录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形成尊重生命的意识。通过动手活动增加学生对导管的感性认识,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结构、并验证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明确水分在植物体内是通过由导管构成的网络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的。了解绿色植物蒸腾作用及其意义。(二)课时作业二课时内容: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二课时)夯实基础:1、绿色植物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 ) A.叶肉细胞 B.上表皮 C.气孔 D.下表皮2 、下面是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的实验步骤, 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将新鲜的叶片放在小木板上②横向迅速切割叶片③右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④选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⑤把刀片夹缝中的薄片放入水中 能力提升:3.下列与蒸腾作用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B.移栽树木时应多保留树叶,增大其蒸腾作用 C.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D.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预习提示:4、兴趣小组的同学帮老师准备“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并预习该实验,了解实验原理及步骤。“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①、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②、用黑纸片把叶片同一部位上下两面彻底盖严,使之不见光,其目的是时间要求:15 分钟参考答案或提示:1、C 2、 ①③②⑤④ 3、B 4、①、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全部运走或耗尽 ②、与没有遮光的部分形成对照等级评定: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回忆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巩固临时切片的制作方法。认识绿色植物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并形成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了解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途径,(三)课时作业三课时内容: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夯实基础:1、在进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①向叶片上滴加碘液②将叶片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处理③用清水漂洗④观察颜色反应⑤用酒精脱色⑥暗处理一昼夜2、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必须要有光照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保障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叶绿体是“能量转换器”绿色植物所有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力提升3、正常的韭菜是绿色的,可是“韭黄”却是黄色的,为什么?4、你可以就“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时间要求:30 分钟参考答案或提示:1、⑥②⑤③①④ 2、D 3、避光培养 4、可以以韭黄为材料设计,注意变量的控制,除了变量以外其他条件保持一致等级评定: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巩固实验过程,明确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够制造有机物(淀粉),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等知识,(四)课时作业四课时内容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第一课时)夯实基础1.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氧气,产物是有机物和能量 B.原料是二氧化碳和光能,产物是化学能和氧气C.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储存着能量)和氧气 D.原料是有机物(储存着能量)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2.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B.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C.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D.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3、到了秋天,农民伯伯收集干草,为了家中喂养的几只小羊能够度过冬季缺少食物的难关。你知道小羊从干草中获得的营养主要是什么吗?能力提升4.下图对光合作用的探索的实验中。②和 对照,说明植物能够更新由于小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后来,其他科学家的实验相继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 。19 世纪,科学家把植物放在暗处数小时,然后让某叶片一部分遮光,另一部分暴露在光下。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该叶片,结果照光的部分呈深蓝色,遮光的部分无颜色变化。实验结果说明,叶片在光下产生。现在,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把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并对维持大气中的 平衡起重要作用。时间要求:15 分钟参考答案或提示:1.C 2.B 3、树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4. ④、氧气、淀粉、光能、碳-氧等级评定: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不仅是有机物的制造者,还是氧气的制造者,同时关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做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五)课时作业五课时内容 第五章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第二课时)夯实基础1、“低碳生活”已成为现代的要求,保护植被和大面积绿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有重大意义,其原因之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 )A.吸收二氧化碳 B.吸收水和无机盐 C.生产有机物D.释放二氧化碳2、下列在农业生产措施中,应用了光合作用原理的是( )A.移栽树苗时,根部带有一小块土坨 B.播种玉米时,要保持适当的间距C.早春播种后,使用透光塑料薄膜覆盖地表 D.移栽树苗时,剪去树苗的部分树叶3、菜农在温室种菜的时候,常常对菜使用气肥。你知道气肥的主要成分吗?为什么使用气肥会增产?能力提升完成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小组合作)时间要求:15 分钟(探究实验可以由小组自由组织完成,为时一周左右)参考答案或提示:1、A 2、B 3、气肥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施加气肥可以使蔬菜增产。4、评价标准见实验评价核检表实验评价核检表实验过程 核检表现 通过 不 通 过提出问题,作出 假设 假设要有一 定的科学依据制定计划 1、学会确认实验变量和控制实验 变量。2、完善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 性等。3、汇报交流设计方案,并说明设计意图4、推测实验现象及结论,进行互评实施计划 实验操作过程是否规范,观察是否 仔细,结果记录是否实事求是得出结论 是否能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 论。表达交流 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有逻辑,汇报交 流表达是否流畅、准确。等级评定: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理解光合作用在维持碳一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义;用全过程探究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是本节作业设计的特点。让学生尝试独立设计并完成一项全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实验设计能力。(六)课时作业六课时内容 第五章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夯实基础1、正确表达呼吸作用过程的公式的是( ) A.水+二氧化碳→有机物十氧气+能量B.有机物十氧气→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C.有机物十二氧化碳→水十氧气十能量 D.水十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十能量白薯、白菜堆放久了会发热的原因是( ) A.光合作用产生了热量 B.蒸腾作用产生了热量 C.呼吸作用产生了热量 D.都有可能在农业生产上,为了利于植物呼吸,常采取的措施是( ) A.大量使用有机肥料 B.大量使用无机肥料C.大量浇水 D.中耕松土 4、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绿色部分 B.叶片 C.种子 D.植物体有生命的部分能力提升5. 观察生活中家长或超市里水果、蔬菜怎样存放更保鲜6 、“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 2020 年 9 月举办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随后,这一“3060 目标”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碳排放”“碳中和”中的“碳”一般指 ,这一气体与温室效应密切相关,也是绿色植物进行 的主要原料之一,现在倡导低碳生活,说一说能降低碳排放的个人行为。7、制作一张关于“低碳生活”的手抄报时间要求:30 分钟(手抄报时间可放宽为一周)参考答案或提示:1、B 2、C 3、D 4、D 5、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在仓储过程中,抑制它们的呼吸,是安全贮藏的首要措施。果蔬的保藏,在减弱呼吸作用的同时,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防止环境干燥引起果蔬失水。但柑橘、白菜等轻度干燥却有利于保藏。果蔬保藏时,应尽量避免机械损伤等。6、二氧化碳,光合作用,节水节电,节省用纸,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爱护花草树木,义务植树,等等。7、择优展示等级评定: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复习有机物分解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六、单元质量检测展示单元质量检测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芜湖尾水净化生态公园里的水中红杉林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红杉树植株的蒸腾作用,要经过以下四步,其中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①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②根吸收水分③水分化为水蒸气④通过导管输送到叶A. ②③④① B.①②③④C. ②④③①D. ①③②④2、下列在农业生产措施中,应用了光合作用原理的是( )。 A.移栽树苗时,根部带有一小块土坨播种玉米时,要保持适当的间距早春播种后,使用透光塑料薄膜覆盖地表 D.移栽树苗时,剪去树苗的部分树叶3、下列有关植物对水循环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促进降雨B.植物的茎叶能承接雨水,大大减弱雨水对地面的冲刷 C.树林中的枯枝落叶能吸纳大量雨水,补充地下水 D.植物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水分,这是一种浪费4、下列关于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作用分解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对有机物的浪费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原料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原料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也无法进行5、萌发的种子所释放出的气体,能使燃烧的火苗熄灭,这是因为( )。A.呼吸作用,消耗氧,释放二氧化碳 B.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D.光合作用,吸收氧,呼出二氧化碳6、呼吸作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A.呼出二氧化碳 B.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消耗氧 D.分解有机物7、大力植树造林,可以改善气候的原因是( )①蒸腾作用旺盛,使大气湿度增加 ②光合作用旺盛,改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 ③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水量增多 ④保护水土、防风固沙 ⑤为更多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A.①②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二、分析题1、下图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填写图中各标号所示的结构的名称:① ;④ ;⑤ ;⑥ 。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的结构是[ ];具有保护作用的结构是 [ ]和[ ]。图中②和③合称为 ,细胞中含有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结构单。能力提升 2、如图:选取有绿色叶片和白斑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实验中,将牵牛花放在暗室一昼夜的目的是。将此装置放在光下数小时后,再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是使叶片中的 溶解,叶片变成 色,实验中滴碘液不变蓝的是(A. Ⅰ叶覆盖黑纸片部分 B. Ⅱ叶未覆盖黑纸片部分C. Ⅰ叶未覆盖黑纸片部分 D. Ⅱ叶白斑部分由本实验的结果可以确定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 ) A.光 B.适宜的温度 C.水 D.氧 E.叶绿体三、根据本章所学习的知识,尝试设计“植物的生理活动”思维导图,总结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以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关系,并在班级交流与展示。时间要求:30 分钟(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序号 对应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单元作业 目标 了解 理解 应用 时间1 1 √ 易 原创 30 分钟2 2、4 √ 易 选编3 1、4 √ 易 选编4 2、4 √ 较难 选编5 2 √ 易 选编6 2、4 √ 较难 选编7 2、4 √ 较难 选编8 1 √ 易 创编9 2、4 √ 难 创编(三)评价设计 参考答案或提示:一 1、C 2、B 3、D 4、A 5、A 6 、B 7、C二 1、(1) 上表皮;④下表皮; ⑤叶脉;⑥气孔。(2)[ 5 ]; [ 1 ]和[ 4 ]。(3)叶肉,叶绿体2、(1)让叶片中的有机物运走耗尽 (2)叶绿素,黄白色 (3)A、D (4) A,E三、思维导图示例思维导图评价量表维度 评价指标 自评 互评 师评科学性 (30分) 1.全面反映主题的内容2.文字表述准确、清晰3.概念之间的关联词使用恰当规范性 (30分) 1.主题中心突出鲜明2.层次清晰合理3.布局合理,书写工整逻辑性 (20分) 1.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正 确2 各分支内容与主题关系密 切创新性 (20分) 1.色彩丰富、美观2.有跨学科的知识、观点和 方法融合等级评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