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六 人体内的物质循环与排泄——2024届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进阶讲义【中考考情分析】课标解读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能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2.掌握三种血管的特点和功能及出血的初步护理知识。 3.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熟练掌握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路线,并能够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5.明确输血与献血的原则。 6.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肾单位的组成。 7.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及排尿的意义。全国中考近两年考查情况 核心考点 试题分布 分数 热度血液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选择题:绥化市,12;湘潭市,9;海南省,26;九江市,16 2分 ☆☆☆三种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选择题:昆明市,13;湘潭市,22 2分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填空题:绥化市,48 8分 ☆血液循环过程 选择题:云南省,20;苏州市。15填空题:常德市,27 2-12分 ☆☆☆输血与献血 选择题偶尔出现 2分 ☆泌尿系统的组成 选近两年中考考查频次较高,以选择题或大题挖空形式考查 2-6分 ☆☆☆尿液形成的过程 选择题与大题中经常出现 2-12分 ☆☆☆备考指导 本专题是每年考查的重点。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可能以识图的形式进行考查,或以血常规化验单为问题情境进行考查。各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常在选择题中出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两条循环路线的意义是考查的重点,要熟练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可以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呼吸、血液循环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应重点对待。【基础知识复习】考点1 血液循环一、流动的组织——血液【知识点讲解】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而且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1)血浆:形态:淡黄色半透明液体。组成: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2)血细胞:种类 形态 大小 有无细胞核 数量 功能 异常红细胞 (富含血红蛋白) 两面凹的圆 成熟后无 最多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少:贫血病白细胞 通常呈圆球形 最大 有 最少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 增多:可能患有炎症血小板 形状不规则 最小 无 止血和加速凝血 过少:伤口流血不止; 过多:易造成血栓2、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因为红细胞数量多,所以很容易观察到;而白细胞数量少,颜色浅,需要将视野调暗些才容易观察到;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很多,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特别提醒】(1)新鲜的血液加入抗凝剂静置,血液会上下分层,上层是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浆,下层是深红色的血细胞;血液不加抗凝剂,血浆里的纤维蛋白原会和血细胞形成血凝块,血凝块周围是淡黄色透明的血清。故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无机盐,应多喝淡盐水或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来补充水和无机盐。(3)贫血: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多吃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4)炎症: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伤口发炎流出的脓液主要是死亡的白细胞。(5)流血不止: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血小板过多则容易形成血栓。(6)输血原则:输同型血为原则,防止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7)能穿过毛细血管的血细胞是白细胞。(8)人到高原后体内增多的细胞是红细胞。(9)成熟的红细胞和血小板中无细胞核所以寿命比较短,白细胞中有细胞核,所以在亲子鉴定时,最好选用白细胞,因为DNA主要存在于白细胞中。(10)与血液凝固有关的还有纤维蛋白原。(11)尼古丁会使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增多、血液变稠,增加心脏负担。【典例剖析】下列关于血液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血液凝固之后,表面一层黄色透明的物质是血浆B.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C.血浆具有运载血细胞和运输养料、废物的功能D.血红蛋白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答案:A解析:血液凝固之后,表面一层黄色透明的物质是血清,A错误。心血管病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喝酒、营养过剩、熬夜、压力过大等,都会对人体心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比如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均衡膳食,营养物质能全面而均衡的吸收,避免肥胖,减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B正确。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浆的水分有调节体温的作用,C正确。人体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二、血流的管道——血管【知识点讲解】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1、三种血管的比较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概念 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将血液从身体部分送回心脏的管 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管壁特点 较厚、弹性大 较薄、弹性小 非常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大小 较大 大 极小,仅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 快 慢 最慢功能 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部分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分布情况 一般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一般分布在身体较浅的部位 分布广泛,遍布全身器官血流方向 由主干流向分支 由分支流向主干 从最小的动脉到最 小的静脉图示2、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3、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结果:【方法探究】1、血管的区分方法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区分:(1)一般情况下,血液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2)血管是分支还是汇总:动脉血管逐渐分支;静脉血管逐渐汇总;毛细血管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3)毛细血管管径最小,红细胞单行通过。2、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简化记忆法(1)口诀:壁薄、径小、量大、速慢。(2)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多:数量多,分布广细:内径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慢:血流速度极慢薄: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典例剖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结果如图,“→”表示血液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选择尾鳍色素少的小鱼B.用湿纱布包裹小鱼鳃盖和躯干部C.观察尾鳍时使用低倍镜D.甲为动脉,乙为静脉答案:D解析:AC、观察小鱼尾醋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为了便于观察,应选取尾醋含色素少的活小鱼,用低倍镜观察,正确。B、用湿纱布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以保证小鱼能正常呼吸,正确。D、乙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甲是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错误。故选:D。三、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知识点讲解】1、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2、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室连动,房连静)左心房:连接肺静脉,流动脉血左心室(壁最厚):连接主动脉,流动脉血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流静脉血右心室:连接肺动脉,流静脉血3、心脏内的瓣膜类型:房室瓣: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只能朝心室开。动脉瓣:动脉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只能朝动脉开。注意:静脉瓣(只向近心端开)位于血管中,动脉辩位于心脏中。特点:只能朝一个方向开。作用:防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只能朝一个方向流动,即心房→心室→动脉。4、心脏的工作示意图心房 心室 房室瓣 动脉瓣 血流甲 收缩 舒张 开放 关闭 心房→心室乙 舒张 收缩 关闭 开放 心室→动脉丙 舒张 舒张 开放 关闭 静脉→心房特别提醒:心房与心室不能同时收缩,但能同时舒张和交替收缩。房室瓣和动脉瓣不能同时开放和同时关闭,始终都是交替开放和关闭的。【典例剖析】图为心脏工作某一阶段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①和③同时舒张,血液流回心房 B.②和④中流的都是动脉血C.②和④正处于收缩状态 D.从②流出的血液首先参与肺循环答案:B解析:③是左心房,其内流的血液为动脉血。四、血液循环的途径【知识点讲解】人体血液循环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两条途径。体循环 肺循环起点 左心室 右心室终点 右心房 左心房血液类型变化及变化位置 肺部以外的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处,将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肺部毛细血管和肺泡处,将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意义 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发生气体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人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发生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走。联系 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承担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功能动脉血与静脉血: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是氧含量;区分动脉与静脉的标准是血流方向。血液循环的应用:(1)肌肉或静脉注射药物,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腔是右心房,到达作用部位(除肺外)应至少经过心脏两次,循环路线是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2)氧气含量最多的部位是肺泡,含量最多的血管是肺静脉:二氧化碳含量最多的部位是组织细胞,含量最多的血管是肺动脉。(3)血液流经各器官结构的成分变化:器官部位 血液成分变化肺泡 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静脉血→动脉血)小肠绒毛 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营养物质增加(动脉血→静脉血)肾小管 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尿素减少(动脉血→静脉血)内分泌腺 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相应腺体分泌的激素增多(动脉血→静脉血)肾小球 血浆过滤,形成原尿,无机盐和尿素减少(动脉血→动脉血)肝脏 从小肠流入肝脏的是静脉血,从肝脏流出的也是静脉血心脏 左侧流人和流出的都是动脉血,右侧流人和流出的都是静脉血【指点迷津】(1)识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方法:起点是心室,终点是心房,体循环是左室开始右心房结束,肺循环相反。体循环和肺循环中间气体交换的部位都是毛细血管网,只不过体循环是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而肺循环是肺部的毛细血管网。(2)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血液类型规律①左动右静:在心脏四腔中,左心房与左心室流动脉血,右心房与右心室流静脉血。②体同肺反:体循环中动脉流动脉血,静脉流静脉血;肺循环中肺动脉流静脉血,肺静脉流动脉血。(3)头部、颈部和上肢的静脉汇总形成上腔静脉,躯干部和下肢的静脉汇总形成下腔静脉。(4)除心脏、肝脏外,血液流入某器官的血管是动脉,血液流出某器官的血管是静脉。(5)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流动的共同特点: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人体注射或口服的药物及吸收的营养物质在体内流经的途径人体注射或口服药物及吸收营养物质总是先经过体循环进入心脏的右心房,继而进入右心室;然后经过肺循环到达左心房;再经过体循环到达身体相应部分的毛细血管网。药物和营养物质到达某器官(除肺部外)之前,经过心脏两次,经过肺一次。经过心脏各腔的顺序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典例剖析】几个同学课下讨论人体血液循环的问题,用你学过的知识来判断,他们说的正确的是( )A.心脏的上下、左右四个腔是相通的B.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C.血液循环有两条完全独立的途径,即体循环和肺循环D.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不分先后,同时进行答案:D解析:A.心脏有四个腔,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上下相通、左右不通,A错误。B.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不一定是动脉血,如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静脉中流动的血液不一定是静脉血,如肺静脉流的是动脉血,B错误。C.血液循环有两条,即体循环和肺循环,二者在心脏汇合成一条循环路线,因此两条循环途径不分先后,同时进行,C错误。D.血液循环有两条途径不分先后,同时进行,D正确。五、输血与血型【知识点讲解】1、血量: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一个健康人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会有生命危险。2、血型:ABO血型系统可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3、输血:(1)异型血输血会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四种血型血液之间的凝集关系献血者 受血者 A B AB OA 不凝集 凝集 凝集 不凝集B 凝集 不凝集 凝集 不凝集AB 不凝集 不凝集 不凝集 不凝集O 凝集 凝集 凝集 不凝集(2)输血的原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在紧急情况下,没有同型血可少量接受O型血;AB型血的人,还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 A或B型血。某人血型 可接受的血型 可输血的血型A A、O A、ABB B、O B、ABAB AB、A、B、O ABO O AB、A、B、OO型血一万能输血者,AB型——万能受血者4、义务献血:献血量一次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提醒】成分输血(1)成分输血原则:“缺什么补什么”。(2)成分输血的选择①大面积烧伤患者——最好只输入血浆,因为烧伤时主要丢失的是血液中的水分和组织液等;②严重贫血患者——只输入浓缩红细胞悬液,因为他们体内的红细胞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低;③某些出血性疾病患者——只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悬液,以促进止血。【典例剖析】据说解放军战士的领章背后,都写着自己的血型,一旦打仗受伤需要输血,就可以及时抢救,有一位领章背后写着“B型”的危重战士,该战士绝对不能输血的血型是( )A.O型 B.B型 C.AB型、A型 D.都不可以答案:C解析: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实在没有同型血,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AB血型的人,除可输入O型血外,也可以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因此首先考虑的是输后型血。因此,该战士绝对不能输血的血型是AB型、A型。故选:C。考点2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排泄与排遗【知识点讲解】1、排泄:人体将二氧化、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排出器官主要是肾脏、皮肤和肺。2、排遗:将食物消化后的残渣所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排出器官为大肠、肛门。3、排泄的主要途径:排泄途径 排泄器官 排出形式 排出废物排尿 肾脏 尿液 大量水、尿素和无机盐呼气 肺 气体 少量水、二氧化碳排汗 皮肤 汗液 部分水、少量尿素和无机盐4、皮肤:(1)汗腺的分布:分布于全身的皮肤。(2)构成: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两个部夯。分泌部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内,它的周围有毛细血管。导管细长,开口于皮肤表面。(3)功能:形成汗液和调节体温【特别提醒】1、排泄途径最多的物质是水,排泄途径最少的是二氧化碳。2、排泄指排出细胞内产生的代谢废物,而排遗排出的食物残渣是没有进入细胞参与代谢活动的。【典例剖析】下列有关排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属于排泄 B.泌尿系统排出尿液属于排泄C.皮肤排出汗液属于排泄 D.肛门排出粪便属于排泄答案:D解析:排泄的途径有三条:皮肤排出汗液;泌尿系统排出尿液;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而体内的食物残渣或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ABC正确,D错误。故选D。二、泌尿系统的组成【知识点讲解】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组威,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典例剖析】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式图。对照图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尿液排出体外的途径依次①②③④B.尿的生成是间歇的,尿的排出是连续的C.②是血管,其内侧粗大的管道是输尿管D.尿液在③内形成答案:A解析:①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②输尿管,再流入③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④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液排出体外的顺序是: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体外,A正确。尿的生成是连续的,但是由于膀胱的储存尿液的作用,尿的排出是间歇的,B错误。②是输尿管,将产生的尿液输送到膀胱中储存起来,其内侧粗大的管道是血管,C错误。③膀胱的主要作用是暂时储存尿液而不是形成尿液,D错误。故选A。三、尿的形成和排出【知识点讲解】1、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1)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终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2)肾小囊:包着肾小球,下端连着肾小管(3)肾小管:细长弯曲,与肾盂相连2、尿的形成(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单位的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升。(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送回血液,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有1.5升。(3)血液、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成分 血细胞 蛋白质 水 无机盐 尿素 葡萄糖血液 √ √ √ √ √ √血浆 √ √ √ √ √原尿 √(微量) √ √ √ √尿液 √ √(少量) √血浆、原尿和尿液的共有成分:水、无机盐、尿素。区别:原尿与血浆相比,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尿液与原尿相比,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质。3、尿的排出肾脏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膀胱的储尿量有一定限度),人就会产生尿意。排尿时,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1)排出的途径肾脏形成的尿液→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2)排尿的意义: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特别提醒】1.尿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时每刻的都在形成。2.流出肾脏的血液(肾静脉)发生的变化: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脏,通过肾静脉流出。两者相比,肾静脉里的血液中除二氧化碳增多外,氧气、尿素、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的含量都减少了。肾静脉是人体中尿素含量最低的血管。3.肾单位有两处毛细血管,一处是肾小球,发生了过滤作用,但未进行气体交换,因此氧气含量不变,所以肾小球及与其相连的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流动脉血。一处是由出球小动脉分支成的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这里发生了重吸收作用,进行了物质和气体交换,氧气含量减少,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因此,肾静脉里流静脉血。【方法探究】人体内废物排出途径的区分方法途径主要有三条:(1)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3)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等。【典例剖析】如图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共同构成肾单位B.⑤内的液体被称为原尿C.b处发生的是过滤作用D.从③的末端流出的是尿液答案:B解析:A.宵脏的结构功能是单位宵单位,人体每个肾脏大约有100万肾单位,肾单位主要由肾小体和③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③肾小球和③肾小囊两部分,A错误。BCD.尿的形成要经过a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③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⑥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从③)肾静脉的末端流出的是含氧少的静脉血,B正确,CD错误。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