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知识精讲与分层训练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课标解读人体能够通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描述免疫的功能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考点01 人体的三道防线【典型例题】1.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体,有的人却不容易患病,这是因为人体有三道防线。请据图完成填空。(1)图中甲乙丙丁四幅图,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2)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种细菌的 ,也可以使病毒失活,属于第二道防线。(3)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 组成。【方法指导】皮肤、纤毛,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抗体、抗原属于第三道防线。考点02 免疫的功能【典型例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免疫的正常功能的是( )A.抵抗抗原的侵入 B.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C.引起过敏反应 D.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方法指导】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能够及时清除自身产生的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还可以随时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细胞的产生。考点03 计划免疫【典型例题】3.关于计划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我国应广泛开展计划免疫工作B.实行计划免疫能有效增强人体的免疫力C.没病就不必进行预防接种D.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意义重大【方法指导】计划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考点04 艾滋病【典型例题】4.下列有关艾滋病说法错误的是( )A.目前还未研制出艾滋病疫苗B.拥抱、握手、一起吃饭会传播艾滋病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和血液传播D.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是由HIV感染引起的【方法指导】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考点05 新冠肺炎【典型例题】5.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下列不利于预防新冠肺炎的是( )A.感染者必须隔离治疗 B.乘坐严格消毒的公交车不用戴口罩C.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D.勤洗手,勤通风,减少出入公共场所【方法指导】新冠肺炎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被污染物品接触、气溶胶传播等。题组A 基础过关练6.下面是有关免疫的动画,其中能形象地表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 B. C. D.7.下列叙述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 B.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C.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感染天花 D.人体内杀菌物质的杀菌作用8.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 )A.抵抗抗原的侵入 B.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C.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D.以上三项都是9.下列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B.纤毛清扫异物C.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来预防麻疹 D.打针前用酒精棉球擦拭欲扎针处10.对艾滋病的描述正确的是()A.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不会传播艾滋病 B.艾滋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C.我们不应歧视艾滋病患者,应给与关心和帮助 D.和艾滋病病人握手会被传染上11.将新冠患者隔离治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消除病原体题组B 能力提升练12.狂犬咬伤后需要及时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这种反应的类型和所注射的抗毒血清分别属于( )A.特异性免疫 抗原 B.非特异性免疫 抗原C.特异性免疫 抗体 D.非特异性免疫 抗体13.有的疫苗需要打加强针,下图中I和II分别表示第一次和第二次接种疫苗,其中能够正确表示两次接种引起人体产生抗体量变化的曲线图是( )A. B. C. D. 1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免疫可以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B.免疫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C.把烧伤患者腿部的皮肤移植到患者的面部,移植的皮肤相当于抗原D.胃液既有消化作用,又有免疫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15.2019年12月,首个国产重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获批上市,中国由此成为继美英后第三个成功研发生产HPV疫苗的国家。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疫苗属于抗体,能杀死抗原B.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唯一有效的措施C.接种HPV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D.疫苗都是失活的病原体制品16.2018年初,流感大面积袭击北京地区,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流感属于传染病,具有 性和 性,流感病毒是引发流感的 。(2)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等途径传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老人和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是该传染病的 。(3)如图所示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4)如图所示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的是 (填序号),这一措施属于 。题组C 培优拔尖练17.学习了“人体的免疫功能”后,某同学对所学知识作了总结,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胃黏膜、胃酸属于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C.人体可以通过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D.过敏反应是因为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18.宫颈癌是女性高发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杀手”,位居全球女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第4位,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唐山市惠民政策已启动实施免费为14周岁女孩接种HPV疫苗项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HPV疫苗是宫颈癌的病原体B.从免疫的角度分析,HPV疫苗是抗原C.接种HPV疫苗属于一种非特异性免疫D.宫颈癌患者不仅需要医疗上的帮助,他们更需要心灵上的关爱、尊重19.如图反映出小白鼠先后两次接种某种疫苗后,血液中产生相应抗体的情况,根据曲线分析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只注射一次疫苗,抗原消失后,小鼠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也消失B.受疫苗刺激后小鼠产生抗体的数量第二次比第一次多C.接种疫苗后发挥免疫作用需要一段时间D.接种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20.目前,居民可购买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在家自我检测,若出现阳性结果,则很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新冠病毒是传染源B.新冠病毒作为抗原,可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体C.利用试剂盒自检,有利于及早发现并控制传染源D.若出现阳性结果,患者应呆在家中自行用药治疗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新冠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造成本次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因为人体缺少对2019-nCoV的免疫力,所以引起新冠肺炎的流行。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面对疫情,我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材料二:我市卫生局目前正有针对性地开展四项预防新冠、流感、风疹、水痘等多种传染病的措施:①督促全市学校、托幼机构加强对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阅览室)等学生及幼儿聚集场所的卫生清理和通风换气,确保各项消毒措施落实到位。②大力宣传和倡导“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全民体质”。③建议大家注意规律作息,饮食保健,增强抵抗力。④发现患者和疑似患者及时隔离治疗。⑤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材料三:如图A~D四是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示意图,人体能够依靠自身免疫系统进行自身健康的防御和保护。(1)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不具备细胞结构,其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 组成。(2)根据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判断,患者的唾液或飞沫属于 。(3)材料二中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数字)。(4)材料三的图示中, (填字母)能够抵御多种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5)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最佳措施,图中 (填字母)即属于该免疫类型。(6)某同学注射了新冠肺炎疫苗却无法预防流行性感冒,原因是 。(7)疫苗可刺激人体的 产生抗体,并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如图为某同学注射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其中最为正确的是( )22.目前“新冠肺炎”防疫形势良好,得益于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众的密切配合,但外来输入病例的存在让我们仍不能放松警惕。如何尽快地普及投苗的接种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下表是五种新冠疫苗对比表,请分析回答问题:疫苗类型 研发/制造 接种次数 有效性灭活疫苗 国药中生(北京) 2针 79.34%灭活疫苗 国药中生(武汉) 2针 72.51%灭活疫苗 北京科兴中维 2针 91.25%腺病毒载体疫苗 陈薇院士团队 1针 74.8%重组蛋白疫苗 智飞生物 3针 97%(1)新冠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4000多种变异株,例如德尔塔、奥密克戎病株等,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2)接种的疫苗从免疫的角度看属于 ,可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3)从上表可知,大多数疫苗需要接种2次或3次,请结合“疫苗接种后抗体含量变化曲线图”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4)口罩成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医疗物资,其有效地控制了新型冠状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研究人员利用自动滤料测试仪对不同类型口罩对细菌。病毒的过滤效率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防护能力最弱的是 口罩。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温馨提示:回家后注射部位保持清洁,24小时内不洗澡。这是因为注射的针孔部位有损伤,破坏了人体第 道防线,容易造成感染。试卷第2页,共2页试卷第1页,共1页参考答案:1.(1)甲、乙##乙、甲(2)细胞壁(3)免疫细胞【分析】图甲表示人体皮肤的屏障作用;图乙表示呼吸道纤毛对病原体的清扫作用,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图丙表示体液中溶菌酶能溶解病菌;图丁表示体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详解】(1)图乙表示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对病原体的清扫作用;图甲表示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因此图中甲、乙属于第一道防线,具有阻挡、杀死病原体的作用。(2)图丙表示体液中溶菌酶能溶解病菌、能破坏许多病菌的细胞壁。(3)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它们对淋巴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有重要作用;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2.C【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能够及时清除自身产生的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还可以随时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细胞的产生。【详解】人体的免疫功能指的是: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免疫监视。防御感染是指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该功能过强会出现过敏反应。自我稳定指: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该功能过程会出现类风湿疾病。免疫监视指: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该功能异常易得肿瘤。过敏是免疫的功能过强形成的,不属于免疫的正常功能。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免疫的概念。3.C【分析】此题考查计划免疫的知识,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详解】A.计划免疫可以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传染病的危害极大,会造成大规模传染、发病,我国人口众多,一旦爆发传染病,不好控制,因此,在我国应广泛开展计划免疫工作,A正确。B.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因此实行计划免疫能有效的增强人体的免疫力,B正确。C.预防接种是将疫苗在不发病前注射到人体内,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来预防某种传染病,C不正确。D.计划地预防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某种传染病,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人口素质,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意义重大,D正确。故选C。4.B【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详解】A.目前还未研制出艾滋病疫苗,A正确。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B错误。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C正确。D.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是由HIV感染引起的,D正确。故选B。5.B【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详解】① 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人尽量做到“五早”(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及时处理。②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消除各种媒介生物。③ 保护易感人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按时接种疫苗等。感染者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A正确。乘坐消毒的公交车也需要戴口罩,B错误。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正确。勤洗手,勤通风,减少出入公共场所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措施。6.D【分析】皮肤、纤毛,都属于第一道防线;抗体、抗原属于第三道防线;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详解】A.皮肤和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A不符合题意。B.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属于第三道防线,B不符合题意。C.皮肤和黏膜、纤毛属于第一道防线,C不符合题意。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D符合题意。故选D。7.D【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形成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其作用是有针对性的,特定的,属于特异性免疫。【详解】A.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刺激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该抗体具有特异性,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A不符合题意。B.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儿童结核病,是预防结核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接种疫苗后,婴儿会产生特定的抗结核的抗体,并具有特殊的抵抗力。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儿童结核病,是预防结核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B不符合题意。C.患过天花的人,体内产生了能终身存在的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当天花病病毒再次侵入时,该抗体就会将其消灭,所以患过天花的人以后不会再得天花,C不符合题意。D.根据分析,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D符合题意。故选D。8.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的功能,免疫的功能主要是防御、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详解】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能够及时清除自身产生的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还可以随时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细胞的产生,由此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9.C【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详解】A.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异物等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不属于计划免疫,A不符合题意。B.纤毛清扫异物的作用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不属于计划免疫,B不符合题意。C.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来预防麻疹,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属于计划免疫,C符合题意。D.用酒精棉球擦拭将扎针处的皮肤,可以杀灭皮肤上的细菌或真菌,不属于计划免疫,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C【分析】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空气、饮食、普通接触、蚊虫叮咬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详解】A.如果艾滋病患者在使用共用剃须刀的时候出现皮肤黏膜的破损,剃须刀上会含有艾滋病病毒,被正常人使用并且也出现皮肤黏膜的破损,艾滋病病毒就有可能进入到正常人的体内,从而导致感染,所以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会传播艾滋病,A错误。B.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后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B错误。C.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如共用餐具、电话、拥抱、握手等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我们不应该歧视艾滋病病人,应给予他们关爱、尊重和帮助,C正确。D.艾滋病主要是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条途径进行传播,和艾滋病病人握手不会感染艾滋病,D错误。故选C。11.A【分析】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同时具备了以上三个环节,就可以传染和流行。所以预防传染病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详解】A.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控制传染源的措施是隔离传染源(传染源包括病人、疑似病人或可能传染病的动物等),由此可知,将新冠患者隔离治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A符合题意。B.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比如消毒、戴口罩等,B不符合题意。C.保护易感人群其实就是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比如调节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和注射疫苗等,C不符合题意。D.消除病原体是指病原体进入体内后,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将病原体消灭或排出体外,D不符合题意。故选A。12.C【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4)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详解】由分析可知,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ABD错误,C正确。故选C。13.C【分析】抗原是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能抵抗抗原的蛋白质。【详解】第Ⅰ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的数量少,且持续时间较短。第Ⅱ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的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因此ABD错误,C正确。故选C。14.C【分析】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详解】A.免疫可以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A正确。B.免疫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B正确。C.把烧伤患者腿部的皮肤移植到患者的面部,都是自己的成分,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因此都不属于抗原,C错误。D.胃液既有消化作用,又有免疫作用,胃液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正确。故选C。15.C【分析】(1)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够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3)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4)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详解】A.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而不是抗体,A错误。B.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不是预防传染病的唯一有效的措施,B错误。C.接种HPV疫苗即计划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传染病,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D.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剂,D错误。故选C。16.(1) 传染 流行 病原体(2)易感人群(3) ③ ①②(4) ④ 保护易感人群【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详解】(1)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传染病。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2)流感病毒是引发流感的病原体,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等途径传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老人和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是该传染病的易感人群。(3)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例如图中的①②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③属于控制传染源;④⑤属于保护易感人群。(4)流感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并在人体内存留。当再有该病原体侵入时,就会被存留在人体的抗体清除,但其他病原体侵入时,它并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功能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注射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17.B【分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指的是皮肤和黏膜,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入侵,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详解】A.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胃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它能分泌胃酸,A正确。B.吞噬细胞作用:吞噬细胞首先识别抗原,一方面发挥它们的吞噬和杀伤功能,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减少病原体对机体的危害,另一方面向淋巴细胞输送和呈递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在特异性免疫中能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B错误。C.人体可以通过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C正确。D.过敏反应是指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因为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D正确。故选B。18.C【分析】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通过抗原和抗体结合的方式消灭抗原的免疫方式为特异性免疫。【详解】A.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HPV是引发宫颈癌的病原体,A正确。B.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从免疫的角度分析,HPV疫苗是抗原 ,B正确。C.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C错误。D.宫颈癌患者不仅需要医疗上的帮助,他们更需要心灵上的关爱、尊重,D正确。故选C。19.A【分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详解】A.只注射一次疫苗,抗原消失后,产生抗体的能力并没有消失,A错误。BCD.第一次可知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一次注射疫苗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而且产生的量较少。在第二次感染时,虽时隔一段时间,但抗体不像上一次那样感染后要过一段时间才产生,而是迅速产生足量的抗体,根据曲线图可知,预防接种通常应进行两次或多次,接种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BCD正确。故选A。20.C【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详解】A.新冠肺炎由新冠肺炎病毒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新冠病毒是传染源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A错误。B.新型冠状病毒作为抗原,可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它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从而提高机体对该传染病的抵抗力,B错误。C.利用试剂盒自检,有利于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控制传染源,C正确。D .若出现阳性结果,患者应到医院隔离治疗,D错误。故选C。21.(1)遗传物质(2)传播途径(3)①(4)ACD(5)B(6)抗体具有专一性,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起作用(7) 淋巴细胞 B【分析】(1)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2)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详解】(1)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病毒,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其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2)“一些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患者的唾液或飞沫等传播的”,因此患者的唾液和飞沫属于传播途径。(3)“材料二中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①督促全市学校、托幼机构加强对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阅览室)等学生及幼儿聚集场所的卫生清理和通风换气,确保各项消毒措施落实到位,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②大力宣传和倡导“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全民体质”、③建议大家注意御寒保暖、规律休息、饮食保健,增强抵抗力、⑤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注射,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④发现患者和疑似患者及时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因此。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②③⑤(填数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①。(4)材料三的图示中,图A表示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图B表示抗体抵抗病原体(抗原)的侵入,属于第三道防线;图C表示人体皮肤的保护作用,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图D表示人唾液和泪液中的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溶解死亡,属于第一道防线。因此ACD(填字母)能够抵御H7N9型禽流感病毒等各种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5)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最佳措施,目的是产生抗体避免相应传染病的感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图中B即属于该免疫类型。(6)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体内产生了抵抗新冠肺炎病毒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无法预防流行性感冒。所以“某同学注射了新冠肺炎疫苗却无法预防流行性感冒”,原因是注射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7)人体注射疫苗前,体内没有抗体,因此抗体是0;注射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逐渐多,当抗体累积到一定数量时,抗原被抗体清除,因此抗原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后为0;抗原被清除后,抗体还将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所以人体注射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其中最为正确的是B。22.(1)变异(2)抗原(3)第二次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更多,持续时间更长,因此接种两次以上产生的免疫力才会更强(4) 棉布 一【分析】(1)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这属于特异性免疫。(2)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详解】(1)新冠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变种,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2)接种的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疫苗相当于抗原。抗体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这是后天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3)从上表可知,大多数疫苗需要接种2次或3次,第二次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更多,持续时间更长,因此接种两次以上产生的免疫力才会更强。(4)①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类型口罩防护能力不同,其中N95口罩防护能力最强,棉布口罩防护能力最差。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温馨提示:回家后注射部位保持清洁,24小时内不洗澡。这是因为注射的针孔部位有损伤,皮肤和黏膜组成的人体第 一道防线被破坏,容易造成感染。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