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2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生命观念:从结构与功能观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从物质与能量观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小肠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科学思维:从生活现象入手,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去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再到探究实验的设计、观察和分析,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习惯。探究实践:通过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高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通过实践作业:小肠模型制作,培养观察和实践操作能力。态度责任: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唤起对身体健康的保健意识。培养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等饮食习惯,珍爱粮食等社会责任态度。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重点。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内含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因为内容较多,所以分为两个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完成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系统完成,本节围绕食物的消化进行探究实验教学,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初步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宏观上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有个整体认识。再微观上从消化道的第一站“口腔”开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在该探究实验中,先从“品尝馒头”的生活场景入手,再去想一想馒头变甜与什么结构或物质有关?从而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究实验,本实验重在对照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在探究中发展了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同时也了解了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唾液浓度、温度等都有关的生命观念。在完成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了解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个方面,感受馒头中的淀粉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麦芽糖,师补充说明,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仅仅是食物的初步消化,要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被消化。那它进一步被消化的产物是什么呢?其它大分子物质又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呢?从而为下一节课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打好基础和埋下伏笔。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温故知新】师:食物当中有哪些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都能直接进入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变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吗?从而导出课题──消化和吸收。【新课学习】音频故事导入:小馒头的奇幻之旅思考:小馒头经历的几个地点,你能猜测出分别是身体的什么部位吗?从而引入消化系统的组成。学习目标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师出示消化系统结构组成图,引导学生认识消化道和消化腺,找到它们在身体中相对应位置来加强记忆。关于消化腺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学好消化的关键所在。所以可以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结合视频理解,人体一共有五大消化腺分泌不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消化。从功能上,理解不同的消化液的不同消化功能。如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胃液含有胃蛋白酶,胰液和肠液含有各种消化酶,但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再从位置上去理解,消化腺分为两大种类,一种是在消化道外的大腺体: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一种是在消化道内的小腺体:胃腺和肠腺。学习目标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渡:食物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各种消化腺又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从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开始探讨吧。生体验小活动:取一块馒头放到嘴里细细咀嚼,体验其中的变化。师知识铺垫:在馒头上滴加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你认为馒头的变甜,口腔中牙齿、舌、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1.提出问题:馒头中的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馒头咀嚼后变甜。这些变化是由哪些结构或物质的作用引起的?2.作出假设:引导各小组根据所确立的探究问题作出假设(与问题相对应)。3.制订计划(1)实验思路:①实验中可以有多个实验变量,但每组实验之间遵循单一变量原则。②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是相互配合作用的,可以看作一个变量。③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没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④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是在口腔内进行的,口腔温度大约是37℃。(2)根据实验材料,参照教材P27完善导学案的实验方案。①如何模拟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②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应该设计几组?③对每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因素外,其他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4.实施计划通过PPT展示探究实验的参考方案及注意事项,为减低探究实验难度及提高课堂效率,师示范根据实验方案,实验示范,投屏展示,提醒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请各小组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温水中?(2)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变化?学生通过实验以后请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并归纳总结馒头变甜的原因。5.得出结论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填写导学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牙齿对馒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教师指出唾液之所以能够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但是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才能被吸收。讨论和交流为什么要设计2组实验?形成对照实验。(2)将3支试管在37度温水中水浴加热的目的是什么?37℃模拟正常人的口腔温度。(3)牙齿、舌的作用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一是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二是食物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了麦芽糖。联系:牙齿的切碎与磨碎以及舌的搅拌,都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混合,促进淀粉的消化。【课堂总结】(1)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舌的搅拌、牙的咀嚼都有关系。(2)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如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二是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如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初步消化,要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消化)。【链接生活】 有的人吃饭“细嚼慢咽”,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这两种进食方式中,你认为哪一种好?并说明理由。答:细嚼慢咽更好,因为这样使食物在口腔内充分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助于口腔进行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播放视频,加深印象,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生活态度。师进一步指出: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仅仅是食物的初步消化,要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被消化。那它进一步被消化的产物是什么呢?其它脂肪、蛋白质大分子物质又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呢?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板书设计】4.2消化和吸收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1、消化系统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好书推荐】《消化道历险记》该书作者为玛丽·罗琦,是一部关于消化道的科普佳作,讲述了食物从摄入到排出的具体过程,其间还穿插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本书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消化道的功能和“逸闻趣事”,内容并非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知识讲解,而是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有趣活泼的风格呈现了一幅关于消化道的全景图。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虽然本书不是一本实用的健康指南,但是它会满足你对消化道或迫切的或不那么迫切的好奇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