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2.尝试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四种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异同。3.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进化过程中人类在形态结构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4.尝试区分事实和观点。1.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2.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1.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四种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异同。2.总结人类在起源和进化过程中在形态结构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多媒体课件等。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第2页“想一想,议一议”的图文资料,提出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图中小朋友问的问题呢?【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新知探究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教师活动】展示达尔文的图片,讲解:19世纪时,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你们知道现代类人猿与人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活动】展示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认识这几种动物吗?【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尝试回答: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指导学生根据展示的现代类人猿的图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2.现代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与人有根本的区别呢?3.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类人猿的数量却日益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尝试回答问题。1.现代类人猿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等地的热带森林中。它们都是依靠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来生存的,没有制造工具、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没有语言文字的交流。2.(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是直立行走。(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一般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以制造并使用简单和复杂的工具。(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类人猿脑容量约为400 mL,无语言文字能力;人脑容量约为1 200 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3.由于人类具有制造和使用各种现代化工具的本领,其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强,人类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加强医药卫生保健、建设生活空间等做法,使人类的数量急剧增加。人类开发类人猿生活的森林,获得木材、耕地,使得类人猿因缺少生存空间而数量日益减少。【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进行总结:现代类人猿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丛林中,适于树栖生活。它们虽然能下地,但不能真正直立行走,手也远不如人类的灵巧,大脑和智力还远逊于人类。【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教师活动】展示森林古猿生活场景想象图,讲解: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森林古猿在热带丛林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一部分森林古猿进化为现代类人猿,另一部分森林古猿由于某种原因,逐渐进化为人类。那么,森林古猿是怎样进化成人类的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二、从猿到人的进化【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 000万~2 000万年前,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当时的森林古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并尝试回答:在地形和气候的巨大变化的影响下,东非大裂谷地区原先的热带丛林变成了稀树草原;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推断这一过程的?科学家得出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活动】展示生活在300万年前的人类远祖——露西的化石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少女露西的上肢和下肢有什么区别?2.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猜想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尝试回答。1.上肢较细、下肢粗壮。2.直立行走。【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进行总结: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教师活动】展示距今175万年前的古人类遗物——石器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古人类用这些石器来做什么?2.从石器的形状推测,古人类已经具有了什么能力?【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尝试回答。1.石器可作为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2.制造和使用工具。【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总结:古人类能够使用工具,如石器,这相当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大大增强。【教师活动】展示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火的使用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思考,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古人类用火烧烤食物,食用熟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同时火还可用于驱寒、御敌、狩猎、照明等方面。【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进行总结:除此之外,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古人类脑的发达,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就这样,在同猛兽环伺、风雨无常的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教师活动】展示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人类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学生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回答问题。运动方式:四肢行走→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用工具: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工具越来越复杂和精密;语言的产生:没有语言文字能力→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服饰:赤身裸体→用树叶、兽皮等御寒、遮羞→衣服的材料越来越复杂。【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指导学生总结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学生活动】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进行总结:环境变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前肢解放→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学会用火→大脑发达→产生语言→生存能力增强。【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进行补充:直立行走是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教师活动】展示珍妮·古道尔和黑猩猩的图片,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类吗?2.人类应该怎样对待现存的猿类呢?【学生活动】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回答。1.不能,因为环境的变化和选择等是不能重演的。2.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保护动物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三、拓展提升【教师活动】讲解教材第6页“技能训练”中区分事实和观点的内容,指导学生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解,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补充:区分事实和观点的依据,主要是看其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还是人们的看法。客观存在的现象为事实,人们的看法则为观点。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类与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在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等都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使人类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生存下来。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