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课时规划 1课时
课题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能力与方法 1.尝试进行观察和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运用问题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以及果蝇实验,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教学重难点 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复习回顾: 一、遗传与变异 (1)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 (2)变异: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二.生物的性状 (1)性状的类型: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 、行为方式等。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创设情景: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城阳位于“长寿带”上的图片和2019年日本科学家再次发现长寿基因的图片。 提出问题:1.长寿基因在哪儿吗?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新课 教学 一、什么是基因、DNA和染色体?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9-30页的内容: 1.什么是基因、DNA和染色体? 2.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3.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关于DNA的相关知识,通过DNA,把与之相关的“基因”和“染色体”建立联系,初步理解“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桌合作 鼓励学生尝试绘图表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效果。 通过设置自主-合作的课堂活动,学生通过自主画图,并通过同桌交流,进一步理解“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包含关系,结合学生的包含图,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 观察正常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排序图 引导学生观察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排序图,思考: 1、正常人体细胞有多少条染色体? 2、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还是成单存在?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图片,建构知识,得出结论: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在数目在体细胞中是一定的。 推理-体细胞中DNA和基因的存在形式 在已知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基础上,设置问题链并通过观察关系图,逆推体细胞中DNA和基因的存在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观察图片,建构知识,得出结论 阅读课本上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新课 教学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阅读教材p31最后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体细胞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要减半,是任意一半吗?若不是,怎样分配? 从这个研究中,你发现了马蛔虫的精子或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其体细胞的有何数量关系? 总结归纳:1890-1891年科学家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理解进深,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包括(  ) A.糖类和蛋白质 B.糖类和DNA C.蛋白质和DNA D.蛋白质和脂肪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染色体的组成。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两种物质组成。 【详解】染色体是易被碱性材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包括蛋白质和DNA。 故选C。 2.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成对的基因呈线性排列在成对的染色体上。 【详解】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成对的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相同。选项A中,A、a位置不同;选项B中,A与B、a与b不是一对基因;选项D中,成对基因的位置不同;因此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 故选C。 二、综合题 3.种质库是用来保存种质资源(如种子、花药等)的设施,为农业生产培育新品种提供了保障。如图是小麦育种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质库中的每一份资源都有独特的性状,这是由 控制的。 (2)种质库利用低温环境降低种子的 (填生理作用),实现长期保存。这些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均可以萌发,说明种子的 (填序号)始终保持活性。 (3)科学家用种质库中保存的小麦花药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纯种抗倒伏植株B,这种生殖方式于 生殖。 (4)易患条锈病基因T对抗条锈病基因t为显性。科学家发现B植株易患条锈病(TT),如果用B植株和抗条锈病A植株进行杂交,获得C植株。再用C植株自交(如图),获得的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有 。 【答案】(1)基因 (2) 呼吸作用 ③ (3)无性 (4)TT或Tt或tt 【分析】(1)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种质库中的每一份资源都有独特的性状,这是由它体内的基因控制的。 (2)呼吸作用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种质库利用低温环境保存种子,是为了减弱呼吸作用的强度,以延长种子的保存时间。这些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均可以萌发,说明种子的③胚始终保持活性。 (3)科学家用种质库中保存的小麦花药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纯种抗倒伏植株B,是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4)易患条锈病基因T对抗条锈病基因t为显性。科学家发现B植株易患条锈病(TT),如果用B植株和抗条锈病A植株进行杂交,获得C植株。遗传图解如下: 可知,C植株的基因组成为:Tt。 用C植株自交,遗传图解如下: 由遗传图解可知,用C植株自交(如图),获得的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有:TT、Tt或tt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DNA与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体:DNA+蛋白质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精子(23) 新个体(46) 卵细胞(23)
课堂 小结 (反思)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 课堂小结 1、每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2、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3、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4、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DNA 、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5、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6、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 DNA 、基因都是成单存在的。
课后 作业 见(分层作业),达到巩固训练,完成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