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5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能够区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设计实验探究蜜蜂喜欢哪一种颜色的油菜花,了解生物的有利变异 尝试运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油菜花新品种。 领悟生物的性状受到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了解我国科学家在遗传育种方面的巨大成就,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生物的变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五节内容,课标要求学习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是初中生物的重要主题。《生物的变异》安排在学生了解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人的性别遗传。之后。本节课突破重难点做了强有力的铺垫。本节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条件。 2、教学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了课前观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再到对不同变异现象原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内部分析各种生物产生不同性状的原因。接着引出对生活中某一种生物的变异进行探究的实践过程,引领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收集数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共同学习和了解生物变异在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 2、例举遗传变异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有利变异以及如何运用遗传变异原理培养油菜花新品种。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眼睛的性状都是双眼皮,而两个孩子中,一个孩子是双眼皮,另一个孩子是单眼皮。质疑: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遗传。另一个孩子的性状与双亲不同,是发生了变异) 同学们喜欢金鱼吗?你们家里有养金鱼吗?金鱼是怎么来的呢? (想一想,议一议) 情境导入,激发热情
新课 教学 一、认识生物变异的普遍性 播放课件, 呈现有代表性的精选组图。如“一只黄色的鹦鹉生下了四只体色各异的小鹦鹉”、“肤色正常的夫妇与其两个白化的孩子”、“双胞胎”、“不同品种的菊花”“籽粒色不同的同枚及异枚玉米”等。 得出结论: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总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归纳:不仅同种生物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家系中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阅读课本上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共同学习新知。
新课 教学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探究一种变异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并思考讨论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引导,并对讨论结果进行小结: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一代。 师生互动共同学习
新课 教学 三、人类应用遗传原理培育新品种 人类应用遗传原理培育新品种 阅读教材46-47页三个图 图一:学生分析: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小结:这种方法是运用了人工选择的方法培育出新品种。目前在培育家禽、家畜方面应用最广泛。除了奶牛之外,你知道的还有那些动物呢?(鸡、鸭、鹅、鸽子、猪、狗、马、羊、驴等) 但是通过人工选择培育新品种的这种方法需要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在现代遗传育种方面应用很少。 图二: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 图三: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普通甜椒种子的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出的新品种。 小结: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会遗传给后代。人类利用生物的遗传变异原理选育合适人类需求的新品种,造福人类。 阅读书49页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干旱的环境中小麦结出的籽粒较小 B.饲料喂养加快了猪的生长速度 C.长期在工地劳动的建筑工人,皮肤变的黝黑 D.父母都有耳垂,生下的孩子无耳垂 【答案】D 【分析】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详解】ABC.干旱的环境中小麦结出的籽粒较小、饲料喂养加快了猪的生长速度、长期在工地劳动的建筑工人,皮肤变的黝黑都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未改变,属于不遗传变异,ABC不符合题意。 D.父母都有耳垂,生下的孩子无耳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丹参是常见传统中药,通过航天搭载丹参种子可以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B.诱变产生的变异都是有利的 C.太空射线可使丹参基因改变 D.突变体的优良性状是可遗传的 【答案】B 【分析】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A.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的现象,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A正确。 B.生物产生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诱导产生的变异有的是有利于的变异,但是有的也是不利的变异,B错误。 C.太空射线可使丹参基因改变,因为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能够遗传给后代,C正确。 D.突变体的优良性状是可遗传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D正确。 故选B。 二、综合题 3.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下面是小丽家庭成员的关系图谱,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性状,是由相应的 控制的。 (2)从家庭成员的关系图谱可知, (填“双眼皮”或“单眼皮”)属于显性性状,如果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A、隐性性状的基因为a,那么,小丽父母的基因组成都是 ,小丽的基因组成是 。 (3)如果小丽的父母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单眼皮。 (4)小丽的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小丽却是单眼皮,这是一种变异现象,这种变异是 的变异。 【答案】(1)基因 (2) 双眼皮 Aa aa (3)不一定 (4)可遗传 【分析】(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属于生物的性状,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是由基因控制的。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根据图中小丽家庭成员的关系图谱可知小丽父母均为双眼皮,而小丽为单眼皮”,表明单眼皮是隐性性状,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假设双眼皮是由基因(A)控制,单眼皮是由基因(a)控制。小丽的父母都是双眼皮,生育了一个单眼皮小丽,说明小丽的父母双方都含有一个控制单眼皮的隐性基因a,即小丽父母的基因组成为Aa,小丽的基因组成是aa,如图所示: Q 达标测评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1、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变异 遗传物质基础改变:可以遗传 环境因素影响:不会遗传 3、变异的应用
课堂 小结 (反思)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紧紧围绕“为什么有的子女不像爸爸,像妈妈?”“这是变异吗?”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三胞胎之间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自然界中大部分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借助教师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任务,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生物的变异”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本次教学采用了科学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从学生身边入手---同校双胞胎的照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通过举例学生很容易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杨澜母女”“潘长江一家”“自然界中的变异现象”学生又举例了更多的实例。本节课的学习是围绕生物的变异展开的,并且能够对变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知识的迁移从“生物制剂的性状上相似现象是遗传,”不难归纳出“生物性状上的差异现象就是变异”,从而归纳出变异的概念。变异的意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相互交流理解,适当的进行案例分析和巩固新知,转基因技术通过一个短视频介绍,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并通过课前信息搜集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在学生自助进行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时,主要是由学生结合与主题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指定计划进行试验探究,鉴于时间和客观条件,只是让学生选择两个品种各三粒花生的样本数,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讨论,然后老师让学生各组学生代表总结各组讨论结论。这样的目的是学生更加直观的接受变异现象有普遍性。
课后 作业 见(分层作业),达到巩固训练,完成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