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年级 八年级 课时规划 1课时课题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基因的显、隐性与性状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 1、尝试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进行分析、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 2、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尊重科学的意识,提倡科学而严谨的实验探究精神; 2、让学生充分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指导自已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并善待有遗传缺陷的人,认同优生优育。教材分析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这一节的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是本章的难点之一。教材安排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目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以及基因传递的特点。学好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等知识的衔接,能够让学生简而明地理解生物遗传的实质,为接下来学习人的性别遗传和生物的变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高中生物遗传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重难点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教学过程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引入 新课 想一想,议一议:能卷舌(假设基因组成为AA)的父亲与不能卷舌(假设基因组成为aa)的母亲,他们的基因是如何传递给子代的?请完成下图(圆圈中填写基因型,括号中填结构名): 请你推测:子代中能否出现卷舌的性状?为什么?引出主题,本节课研究“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这个问题。 情境导入,激发热情)新课 教学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简介孟德尔 孟德尔(1822.7.20-1884.1.6),奥地利生物学家。出生于奥地利帝国西里西亚海因策道夫村,在布隆(Brunn)(今捷克的布尔诺 )的修道院担任神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别为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介绍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 ①纯种高豌豆与纯种矮豌豆杂交的后代怎么样?矮茎性状去哪儿了?是消失了还是隐而未现。 ②将子一代高茎豌豆进行自交,得到的子二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出现了什么情况? 和学生一起探究豌豆杂交实验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思维。先描述实验现象,由性状表现逐步分析基因组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 解释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内容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个体杂交时(如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未表现的性状(如矮茎)叫做隐性性状。 (2)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性状和隐性之分。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习惯上,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亲代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为DD,纯种矮茎豌豆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为dd,子代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分别来自亲代双方,即Dd。 (4)子一代(Dd)的生殖细胞,有的含有D基因,有的含有d基因。 如果子一代之间相互交配,携带不同基因的雌雄生殖细胞结合机会相等,子二代决定豌豆高、矮的基因组成会有DD、Dd、dd三种,表现有高茎,也有矮茎。可见,在子一代中,虽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它还会遗传下去。 环节二:应用孟德尔遗传定律解释遗传现象 如图是人类生殖过程中白化病基因的传递图解。已知人类正常肤色由显性基因A控制,白化肤色由隐性基因a控制,请填图后回答问题: 1.这对夫妇的正常肤色儿女中基因组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AA或Aa 2.这对夫妇所生的儿女中,肤色正常的可能性是多少? 答:3/4 (了解生物科学史中重要的人物——孟德尔) 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 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目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以及基因传递的特点。新课 教学 二、禁止近亲结婚 一:首先明确近亲的范畴 二:指出近亲结婚的危害 出示白化病、红绿色盲、猫叫综合症等遗传病例,了解人类遗传病及其危害。 白化病患者的基因型为aa。Aa表现是正常的,但是携带隐性致病基因,会遗传给下一代。看起来健康的父母其实都是隐性致病基因a的携带者,并都有可能将致病基因a遗传给孩子,因此当孩子的基因组成是aa时,表现为白化病。 强调人类的某些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同家族中携带同样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悲剧。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出示婚姻法的规定,出示禁止近亲结婚的宣传图片,强化意识。 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的危害课堂练习 1.已知人的双眼皮由显性基因(A)控制,单眼皮由隐性基因(a)控制。某男孩是单眼皮,下面哪一项不可能是其父母的基因组成( ) A.父AA,母Aa B.父Aa,母A C.父Aa,母aa D.父aa,母Aa 【答案】A 【分析】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表现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只有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全部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详解】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A)控制,单眼皮由隐性基因(a)控制。控制男孩单眼皮的一对基因是隐性基因aa。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因此控制男孩单眼皮的隐性基因aa,一个来自男孩的父亲,一个来自男孩的母亲,由此判断父母的控制眼皮的基因中都包含隐性基因(a) 。因此父母不可能出现AA,如果父亲是AA,母亲是Aa的话,孩子基因组成中肯定有A这种显性基因,孩子不可能是单眼皮。 故选A。 2.禁止近亲结婚可减少遗传病的发生。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亲结婚后代一定患遗传病 B.携带致病基因一定患遗传病 C.致病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D.肺结核和白化病都是遗传病 【答案】C 【分析】1.血缘关系越近,遗传基因越相近,近亲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婚配容易导致致病基因形成纯合体,使隐性遗传病得以表达,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 2.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引起的下一代遗传物质改变(包括基因和染色体两部分)形成的先天疾病,称之遗传病。 【详解】A.近亲结婚后代不一定患遗传病,但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机率大,A错误。 BC.致病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隐性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只有一对基因都是隐性致病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遗传病,而一对基因中一个基因是显性、一个是隐性致病基因时,则不会患遗传病,表现正常。因此,携带致病基因,不一定会表现出遗传病,B错误,C正确。 D.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白化病是因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属于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3.面颊上有窝与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有酒窝的基因(D)是显性基因,决定无酒窝的基因(d)是隐性基因。一对有酒窝的夫妇生了一个无酒窝的孩子,则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是( ) A.DD、DD B.Dd、Dd C.DD、Dd D.Dd、dd 【答案】B 【分析】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详解】决定有酒窝的基因(D)是显性基因,决定无酒窝的基因(d)是隐性基因。该夫妇都有酒窝,却生出了一个无酒窝的孩子,孩子无酒窝的基因组成是dd,孩子的基因来自父母。说明夫妇双方控制酒窝的基因组成不是纯合的即Dd,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故选B。 达标测评,总结延伸板书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高茎————D 2、基因 隐性性状——矮茎————d 3、相对性状和显隐性基因组成的对应关系 DD、Dd——表现显性性状 Dd————表现隐性性状 在Dd中,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会遗传下去 禁止近亲结婚 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课堂 小结 (反思) 八年级学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只是对自然界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比较熟悉,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很陌生。所以本课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典型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感性认识,加强合作学习,鼓励大胆猜测,在教师的帮助或引导下,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重点难点。课后 作业 见(分层作业),达到巩固训练,完成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