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让学生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包括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引导学生认识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生物性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基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使学生认识到基因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基因的概念及其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
2. 教学难点:
基因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机制。
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及其意义。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基因和生物性状的图片、视频和图表。
实验材料:豌豆种子、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等。
实验器具:放大镜、尺子等。
2. 学生准备:
预习基因和生物性状的相关内容。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展示一张家族树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家族成员之间为什么会有相似的性状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引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话题。
【新课讲解】(25分钟)
1. 基因的概念(5分钟)
讲解基因的定义、位置和功能,强调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通过图片展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2. 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10分钟)
详细介绍基因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
1 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
2 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人的白化病。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性状的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讲解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
3. 基因突变及其影响(5分钟)
讲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分析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包括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通过图片展示基因突变导致的生物性状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4.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实验探究(5分钟)
实验目的:探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验证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理论。
实验材料:豌豆种子、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等。
实验步骤:
1. 选定实验材料,如豌豆种子或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
2. 设计对照实验,如种植纯种豌豆和杂交豌豆,观察其性状表现。
3.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种子发芽率、生长情况、性状表现等。
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总结提升】(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重要性和基因突变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和社会伦理问题。
五、课后练习
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是生物体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
B. 基因只存在于染色体上
C.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D. 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2.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有:
A. 只有直接控制一种方式
B. 只有间接控制一种方式
C. 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方式
D. 与生物性状无关
3.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 基因突变都是有害的
C.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D.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填空题:
1.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__________单位,它通过控制__________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2.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发生__________的变化,它可能导致生物体出现__________的性状。
六、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实验探究、学生互动环节和总结提升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 在新课讲解过程中,通过实例讲解和直观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3. 实验探究环节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验证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理论。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或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训练。
4. 学生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交流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或偏离主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讨论引导和评价反馈。
5. 课后练习的设置旨在巩固课堂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从学生的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选择题和填空题,说明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概念混淆或记忆不清的情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知识点的巩固和复习。
6.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物学科的特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