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动物行为的研究 讲义(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3 动物行为的研究 讲义(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知识梳理
1、动物行为的研究: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实验法离不开观察,实验法以观察法为基础。而且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对所研究的动物产生影响(观察法没有,实验法有)
2、动物行为研究实例
法布尔:写出昆虫记,主要采用观察法
费里施:研究蜜蜂色觉,主要采用实验法
廷伯根:研究海鸟行为,主要采用实验法
劳伦兹:研究小野雁学习行为,主要采用实验法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有关动物社会社会行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群体内各成员一般都有明确分工
B.群体内常进行一定的信息交流
C.群体内个体聚集在一起生活
D.群体内雄性个体之间不会相互攻击
【分析】动物营群体生活,绝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而是动物之间存在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还有靠的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动物语言。
【解答】解:据分析可知:A、B、C项是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而D项群体内雄性个体之间为了食物、配偶、领地等会相互攻击,因此选项D错误。
故选:D。
2.在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时,制定计划时应当考虑:实验用的叶片和滤纸的大小和颜色应该一致.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
B.为了减少菜青虫学习取食行为的困难
C.为使菜青虫不食用滤纸而再做实验
D.为了观察清楚菜青虫吃植物的叶片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选择材料,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避免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解答】解:“十字花科植物”与“非十字花科植物”为实验的唯一变量,而环境中的其他所有因素实验组与对照组都要尽量相同,如实验的材料、时间和地点。为了避免或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保证探究的严谨有效。因此实验叶片和滤纸片应当一样大、形状、颜色都要相同。
故选:A。
3.如表是某学校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时获得的数据,下列关于该实验及该表数据分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2分30秒  1分20秒  40秒
A.实验前使小鼠处于饥饿状态
B.小鼠一旦学会了走迷宫,就一定不会忘记
C.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多
D.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少,说明小鼠的学习能力比蚯蚓强
【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能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解答】解:A、实验前应将实验用的小鼠进行饥饿处理的目的是有利于保证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正常进行,A正确;
B、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行为会消失,B错误;
C、据表中数据可见: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少,C错误;
D、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少,但据表中数据不能说明小鼠的学习能力比蚯蚓强,D错误。
故选:A。
4.下列动物中,不具有社群行为的是(  )
A.蚂蚁 B.老虎 C.蜜蜂 D.猕猴
【分析】社群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解答】解:ACD、“蚂蚁”、“蜜蜂”、“猕猴”群体内都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因此都具有社群行为;
B、“老虎”是单独活动的动物,一般不成群,因此不具有社群行为。
所以,不具有社群行为的是“老虎”。
故选:B。
5.当洪水来临时,火蚁会有这样的行为:工蚁将前后足搭接在一起,在水面上形成“筏子”,护送蚁后、雄蚁和幼蚁到达陆地,而部分工蚁会被鱼吃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火蚁属于昆虫
B.火蚁主要通过动作交流信息
C.这是一种社会行为
D.工蚁这种行为对自己不利,但对群体有利
【分析】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解答】解:A、火蚁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的,属于节肢动物,属于昆虫,正确。
B、火蚁主要通过气味交流信息,错误。
C、火蚁群体成员间有明确分工,是一种社会行为,错误。
D、工蚁这种行为对自己不利,但对群体有利,错误。
故选:B。
6.下列几种动物中,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狒狒 B.蚂蚁 C.白蚁 D.东北虎
【分析】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解答】解:A、狒狒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因此属于社会行为;
B、蚂蚁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属于社会行为。
C、白蚁的群体有蚁后、雄蚁、工蚁、兵蚁,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因此属于社会行为。
D、东北虎群内没有明显的组织、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次序,因此不属于社群行为。
故选:D。
7.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实验中,不正确的是(  )
A.使用从野外捕来的菜青虫幼虫
B.对菜青虫要从卵开始隔离饲养
C.实验用的叶片和滤纸应当一样大小
D.事先饿饲幼虫适当的时间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2)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解:A、直接使用从野外捕来的幼虫,不能说明菜青虫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获得的学习行为,A错误;
B、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的目的是: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B正确;
C、“十字花科植物”与“非十字花科植物”为实验的唯一变量,而环境中的其他所有因素实验组与对照组都要尽量相同,如实验的材料、时间和地点。为了避免或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保证探究的严谨有效。因此原理上实验叶片和滤纸片应当一样大,性状、颜色相同,C正确;
D、将其先饿一段时间有利于菜青虫取食,如果不饿取食行为不明显,影响观察,D正确。
故选:A。
8.在“探究菜青虫取食行为”的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过程是(  )
A.对菜青虫从卵开始隔离饲养
B.直接使用从野外捕来的幼虫
C.实验叶片和滤纸片应当一样大
D.最好将其先饿一段时间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设计,选择材料,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避免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解答】解:A、对菜青虫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故不符合题意;
B、直接使用从野外捕来的幼虫,不能说明菜青虫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获得的学习行为。故符合题意;
C、.“十字花科植物”与“非十字花科植物”为实验的唯一变量,而环境中的其他所有因素实验组与对照组都要尽量相同,如实验的材料、时间和地点。为了避免或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保证探究的严谨有效。因此实验叶片和滤纸片应当一样大,性状、颜色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D、将其先饿一段时间有利于菜青虫取食,如果不饿取食行为不明显,影响观察。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在做“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探究实验时,生物兴趣小组选取经饥饿处理的小鼠,让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多次走相同迷宫,得到如图2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属于先天性行为
B.小鼠第一次实验的“尝试与错误”次数最少
C.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和消失
D.小鼠重复走迷宫的次数越多,走迷宫所用的时间越短
【分析】动物行为根据获得的途径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解答】解:A、“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属于学习行为,A错误;
B、据表中数据可见:小鼠第一次找到食物的时间最长,说明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多,B错误;
C、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行为会消失,C错误;
D、据表中数据可见,小鼠重复走迷宫的次数越多,走迷宫所用的时间越短,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对“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动物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200 58 6
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B.甲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解答】解: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由生活经验获得的,是一种学习行为,A不正确;
B、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的学习能力最强,B不正确;
C、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受遗传物质控制,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因此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不是无关,C不正确;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D正确。
故选:D。
11.探究蚂蚁通讯的实验中,当侦察蚁走后将小纸片重新排成圆形,观察蚂蚁的行为(  )
A.蚂蚁停止前进 B.蚂蚁朝食物方向移动
C.蚂蚁围着纸片转圈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
【分析】动作、声音、气味叫做动物语言.蚂蚁的通讯方式是依靠气味.可以从动物通讯的特点和方式方面来解答.
【解答】解: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叫做动物语言。蚂蚁的通讯方式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会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当蚂蚁发现食物后,先在食物附近转圈跑,不论是整圈还是半圈,都在左摇右晃地跑,并且不时地回到食物处,好像是看看食物还在不在。
故选:C。
12.如表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家探究过程中实施实验步骤的是(  )
步骤1 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运粮食,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
步骤2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步骤3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步骤4 通过几次重复试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A.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解答】解:A、由表内步骤1可知,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这是探究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故A错误。
B、由步骤2可知,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是探究过程中的作出假设,故B错误。
C、由步骤3可知,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这是设计探究的方案,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属于实施实验步骤,故C正确。
D、由步骤4可知,通过几次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是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故D错误。
故选:C。
二.解答题(共1小题)
13.请根据蜜蜂的生活习性回答下列问题:(请填字母,每空只有一个选项)。
(1)蜂群内有蜂王、工蜂、雄蜂三种蜂。它们分工明确,互相协作,这是蜜蜂的 G 行为。
(2)遇到敌害时,工蜂会群起护巢,这是蜜蜂的 D 行为。
(3)蜂王和雄蜂交配、产卵,这是蜜蜂的 E 行为。
(4)新、老蜂王相遇,会咬杀至蜂群只剩下一个蜂王,这是蜂王的   行为。
A.取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领域行为
D.防御行为
E.繁殖行为
F.节律行为
G.社群行为
【分析】动物的行为从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解答】解:(1)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它们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蜂群内有蜂王、工蜂、雄蜂三种蜂,这是蜜蜂群体的分工合作,是G社会行为.
(2)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遇到敌害时,工蜂会群起护巢,这是蜜蜂的D防御行为.
(3)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及对子代的哺育等;蜂王和雄蜂交配、产卵,这是蜜蜂的E繁殖行为.
(4)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新、老蜂王相遇会相互咬杀是为了争夺配偶,是动物的B攻击行为.
故答案为:(1)G;
(2)D;
(3)E;
(4)B。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知识梳理
1、动物行为的研究: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实验法离不开观察,实验法以观察法为基础。而且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对所研究的动物产生影响(观察法没有,实验法有)
2、动物行为研究实例
法布尔:写出昆虫记,主要采用观察法
费里施:研究蜜蜂色觉,主要采用实验法
廷伯根:研究海鸟行为,主要采用实验法
劳伦兹:研究小野雁学习行为,主要采用实验法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有关动物社会社会行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群体内各成员一般都有明确分工
B.群体内常进行一定的信息交流
C.群体内个体聚集在一起生活
D.群体内雄性个体之间不会相互攻击
2.在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时,制定计划时应当考虑:实验用的叶片和滤纸的大小和颜色应该一致.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
B.为了减少菜青虫学习取食行为的困难
C.为使菜青虫不食用滤纸而再做实验
D.为了观察清楚菜青虫吃植物的叶片
3.如表是某学校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时获得的数据,下列关于该实验及该表数据分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2分30秒  1分20秒  40秒
A.实验前使小鼠处于饥饿状态
B.小鼠一旦学会了走迷宫,就一定不会忘记
C.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多
D.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少,说明小鼠的学习能力比蚯蚓强
4.下列动物中,不具有社群行为的是(  )
A.蚂蚁 B.老虎 C.蜜蜂 D.猕猴
5.当洪水来临时,火蚁会有这样的行为:工蚁将前后足搭接在一起,在水面上形成“筏子”,护送蚁后、雄蚁和幼蚁到达陆地,而部分工蚁会被鱼吃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火蚁属于昆虫
B.火蚁主要通过动作交流信息
C.这是一种社会行为
D.工蚁这种行为对自己不利,但对群体有利
6.下列几种动物中,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狒狒 B.蚂蚁 C.白蚁 D.东北虎
7.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实验中,不正确的是(  )
A.使用从野外捕来的菜青虫幼虫
B.对菜青虫要从卵开始隔离饲养
C.实验用的叶片和滤纸应当一样大小
D.事先饿饲幼虫适当的时间
8.在“探究菜青虫取食行为”的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过程是(  )
A.对菜青虫从卵开始隔离饲养
B.直接使用从野外捕来的幼虫
C.实验叶片和滤纸片应当一样大
D.最好将其先饿一段时间
9.在做“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探究实验时,生物兴趣小组选取经饥饿处理的小鼠,让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多次走相同迷宫,得到如图2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属于先天性行为
B.小鼠第一次实验的“尝试与错误”次数最少
C.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和消失
D.小鼠重复走迷宫的次数越多,走迷宫所用的时间越短
10.下列对“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动物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200 58 6
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B.甲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11.探究蚂蚁通讯的实验中,当侦察蚁走后将小纸片重新排成圆形,观察蚂蚁的行为(  )
A.蚂蚁停止前进 B.蚂蚁朝食物方向移动
C.蚂蚁围着纸片转圈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
12.如表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家探究过程中实施实验步骤的是(  )
步骤1 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运粮食,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
步骤2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步骤3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步骤4 通过几次重复试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A.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二.解答题(共1小题)
13.请根据蜜蜂的生活习性回答下列问题:(请填字母,每空只有一个选项)。
(1)蜂群内有蜂王、工蜂、雄蜂三种蜂。它们分工明确,互相协作,这是蜜蜂的   行为。
(2)遇到敌害时,工蜂会群起护巢,这是蜜蜂的   行为。
(3)蜂王和雄蜂交配、产卵,这是蜜蜂的   行为。
(4)新、老蜂王相遇,会咬杀至蜂群只剩下一个蜂王,这是蜂王的   行为。
A.取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领域行为
D.防御行为
E.繁殖行为
F.节律行为
G.社群行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