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课 题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课时安排 45分钟 课前准备 2小时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课内容涉及的生物学概念较多,知识难度较大,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欣赏生物与环境的视频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设计理念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观看讨论“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涉及的生物学概念较多,知识难度较大。课堂内容少了实验操作,增加了观察和思考,扩大了知识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参与到日常的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使得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使得学生更有意识的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更加低碳生活,爱护环境。教学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自然界是个非常奇妙的世界,生活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生物,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下面老师播放一段自己剪辑的录像(热带草原)的同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2.这里生活着哪些生物 3.它们各自是怎样生存的 学生观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录像中所呈现出热带草原生物之间的关系。 1.学生回答上面的PPT前2个问题,第3个问题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可以不做回答 围绕录像中热带草原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有趣现象提问,引导学生对草原生物生存方式的关注。 1.角马为什么要不断迁移 2.非洲雄狮和猎豹为什么要跟在角马的后面 3.非洲鬣狗为什么紧跟在狮子的周围 4.为什么雨水到来时草原就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食物,有些事吃草的,有些是吃其他动物的,即食肉动物。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新闻视频、录像,使用PPT出示探究问题,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给同学们再现一段自然界的场景,让学生在领略奇妙生命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刚才看到的是离我们遥远的东非,我们再看看离自己比较近的长江,相信很多同学都去过九江市抗洪纪念馆。多媒体导入: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新闻评论。 教师请学生思考:你认为长江流域发生洪水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看新闻视频及阅读专家评论,分析思考:通过国内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由于人们的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局部生态系统退化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内容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揭示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教学环节(二) 讲授新课:生态系统 【活动】请同学们根据生态系统的定义,说出一个生态系统。 学生观察总结。 锻炼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考察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掌握情况。【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的生态系统图片,强调生态系统包括三要素,一个是一定的空间范围,一个是生物,一个是环境。【提出问题】在此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种类呢?各个生物种类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交流。 通过分析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引出生物系统的组成。【提出问题】通过动植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的作用你能推测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吗? 学生思考交流。【师生总结】 植物: 角色:生产者 职能:利用光能制作有机物,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营养 动物: 角色:消费者 职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获得维持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细菌和真菌: 角色:消费者 职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除了生物部分外,在生态系统中还存在无机环境也就是非生物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概念图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理解。【提出问题】刚才我们了解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那同学们能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吗? 学生列举非生物环境:如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等。【过渡】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教学环节(三) 讲授新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展示图片】展示同一种生物蜗牛,在生态系统中与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学生观察。【展示图片】俗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对应图片。【提出问题】在这些俗语当中展示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什么关系? 理解掌握生物之间最主要的吃与被吃关系。【强调】在各种关系中,最主要的就是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提出问题】如果将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用文字和箭头连接起来,且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的话,怎样表达?【展示】文字箭头展示蝉、螳螂和黄雀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那它的食物来源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作答。 保证食物链的完整性,为讲解食物链的书写原则做铺垫。【揭示概念】像树、蝉、螳螂、黄雀这样,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我们称之为食物链。【提出问题】在这条食物链中包括了生态系统的哪些组成成分?不包括哪些组成成分? 学生思考并作答。【强调】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总结书写食物链的原则。【提出问题】食物链的书写方向是什么样的?起点是什么?终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作答。【强调】食物链的书写方向是从左向右,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的消费者。【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树→蝉→螳螂→黄雀,这条食物链中螳螂是最高级的消费者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螳螂不是最高级的消费者,因为黄雀还能捕食螳螂。【总结】所以最高级的消费者就是指在这条食物链中不再有天敌的最高级的捕食者。【提出问题】食物链中向右的箭头代表什么含义? 学生思考并作答。【强调】箭头必须指向右侧,代表的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总结归纳】食物链的书写原则。【讲解】我们再来看下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之间的关系。分别介绍树叶、蝉、螳螂和黄雀的等级。【活动】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数一数上面图片中有多少条食物链,找出最短的和最长的一条进行书写。 学生活动。 通过活动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能正确寻找并书写食物链。【揭示概念】像图片一样,有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的网状关系,我们叫做食物网。教学环节(四) 讲授新课: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过渡】视频。【展示图片】生物圈中的碳循环。【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总结归纳】物质循环特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加深物质循环的理解。【展示图片】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总结归纳】能量循环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加深对于能量流动的理解。【讲解】有毒物质也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各种有毒物质比如铅、铝、汞、铜等重金属;苯酚类化合物,DDT等,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容易被生物吸收、又不易从生物体内排出。【揭示概念】生物的富集作用。 学生观察图片教学环节(五) 讲授新课: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提出问题】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分析。【讲解】分析讲解蛇、猫头鹰、青蛙和鼠的数量变化。 让学生了解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提出问题】如果雨水充足,草很茂盛,蝗虫能否无限制的增加? 学生思考并作答。【讲解】蝗虫不能无限制增加的原因。【强调】此现象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提出问题】如果在草原上过度放牧,会有哪些后果? 学生思考交流。【强调】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教学环节(六) 拓展延伸 【拓展】水俣病。教学环节(七) 总结 【概念图】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环节(八) 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讲解两道课堂练习。 及时了解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能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板书设计 PPT出示本课知识点 一、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五、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六、拓展延伸 七、总结 八、随堂练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涉及的生物学概念较多,知识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我提供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学生观察与思考、自主学习与交流,归纳与总结等方式,是的学生构建一个生物体统框架和相关知识。 本节课感到不足之处:本节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学生全部理解所有知识点难度较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