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细胞通过分解有机分子获取能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背景与设计概述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四章第3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包括“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ATP”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合成ATP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即细胞呼吸。本课时为光合作用、神经活动等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做了极为重要的铺垫。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的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有机物能够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因此,本节课将结合学生已有的概念,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各环节的信息化学习活动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识。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建立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模型与建模等核心素养。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有氧呼吸的场所和过程为主要的教学环节。课前,学生通过“高木学台进行有关能量物质和有氧呼吸场所的复习,教师通过课堂前测了解学生知识上的不足,从而在在这一基础上实施教学。课上,通过萤火虫的发光现象引入直接能源物质——ATP,通过分析“探究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实验,指出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构建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的基本框架。接着安排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对有氧呼吸过程模型的构建和完善,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说明有氧呼吸的过程。最后以表格形式,对有氧呼吸的过程进行总结。以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为迁移情境,解释其中的物质与能量代谢方式,应用模型解释实际问题,建立社会责任意识。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萤火虫发光实验的过程、结果等资料,说出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2、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相关实验,推理与演绎有氧呼吸的过程与场所,建构有氧呼吸的过程概念模型,并尝试利用模型解决问题。3、通过总结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说明有氧呼吸的实质和意义,形成一定的物质与能量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ATP的功能、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2、难点: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四、教学准备“高木学习”智适应学习平台(含微课、讲义、习题等)、课件、教材。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建模法、启发法。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引入 【提问】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 【材料】简单介绍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指出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提问】什么物质为发光直接供能? 思考。 结合生命的物质基础并回答:葡萄糖、脂肪、ATP等。 以特殊的生物现象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例题】ATP与其他能源物质。 【材料】介绍“探究萤火虫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 【讲解】ATP还是很多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因为ATP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用于能量的快速转换。 登录高木学习提交判断。 思考并说出结论:ATP是萤火虫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 通过探究活动,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ATP的结构与转化机制略讲,在第二课时中再做补充。ATP的来源 【提问】萤火虫能发光多久?合成ATP所需的能量又来自哪里? 【讲解】细胞可以通过氧化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的能量转换成供生命活动直接使用的ATP,这个过程被称为细胞呼吸。 思考并回答:葡萄糖、脂肪等有机物。 阅读教材。 通过萤火虫发光时间的研究延续情境,过渡到有氧呼吸的定义,同时渗透物质与能量观。有氧呼吸的场所 【材料】展示“探究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组实验(细胞匀浆、细胞质基质、细胞器)。 【提问】①试管1、2、3荧光现象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②葡萄糖的分解产物有哪些?③葡萄糖分解的中间产物是什么? 【材料】展示“探究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组实验(线粒体、其他细胞器)。 【提问】①试管4、5、6荧光现象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②葡萄糖彻底分解的场所在哪里?③细胞有氧呼吸发生的场所在哪里? 【材料】展示“探究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组实验(线粒体基质、线粒体膜结构)。 【提问】①试管7、8、9荧光现象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②丙酮酸分解的场所在哪里? 回答:葡萄糖分解需要完整细胞,产生较多ATP;细胞质基质能产生少量ATP,产物有丙酮酸;仅有线粒体不产生ATP。 回答:线粒体继续有氧分解生成CO2和H2O,产生大量ATP,与其他细胞器无关。 回答:丙酮酸消耗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产物中含二氧化碳,但产生能量少;后期又在线粒体膜结构上继续反应,产生水和更多能量。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有氧呼吸的过程 【活动】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有氧呼吸的过程,绘制有关过程,提交到“高木学台。 【活动】引导学生找出演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小结】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并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角度总结有氧呼吸的实质和意义。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结合上述实验结论并绘图。 上台讲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同伴找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思考并说出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提升对文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 从物质与能量观的角度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总结 【巩固习题】人体的正常细胞与癌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与过程。 【课后作业】利用高木学习平台,完成10道课后习题(含个性化习题)和相关章节的自主学习。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生物学问题,感悟生物学学习的价值,提升社会责任。七、板书细胞通过分解有机分子获取能量(第一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