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3.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课时目标1.通过问题引导、模型演示和制作,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2.结合图文资料和微课介绍,理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初步形成结构和功能观。学习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学习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课时活动设计阅读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中列出的吸入气体(即大气)和呼出气体中各成分的含量变化,对比分析,总结出在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启发思考:气体交换是如何发生的 怎样进行的 设计意图:在认识了上一节外界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的基础上,由数据分析得出,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再由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和已有知识,认识肺的主要功能和在人体的位置。1.问题启发:平静时人体每分钟呼吸约16次,为什么气体能进出肺呢 空气每分钟也会进出瓶子16次吗 为什么 为什么空气每分钟会进出肺16次呢 2.教师用针管演示气压与容积的关系。问题启发:空气每分钟能进出针管16次吗 如何才能实现 3.学生将双手放在肋骨的两旁进行深呼吸,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问题引导:①是什么引起胸廓变化 →配合图片和表格,介绍肌肉的收缩舒张与胸廓变化的关系;②胸廓变化时肺有什么变化 →模型模拟膈肌的运动和胸廓容积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肺的扩张和收缩,播放视频青蛙的肺扩大和缩小,体会肺通气;③是因为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使胸廓扩大 →针管演示原理,模型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和胸廓容积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肺的扩张和收缩,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4.学生自主总结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设计意图: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涉及气体的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知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认识肺的主要功能和在人体的位置后,通过分层次的问题启发、亲身体验和模型演示,使学生逐步理解空气不是主动进出肺的→空气进出肺是气压变化引起的,气压的变化与体积有关→胸廓和肺的体积变化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有关→空气进出肺的原理与过程,最后学生自主总结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有梯度的问题引导、模型模拟和自主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并解释以下问题:下水游泳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答:下水游泳时,水超过胸部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古代女子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微课介绍和教材图文资料,得出结论,增强对教材内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想一想,议一议”中气体成分的变化: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微课介绍,结合教材第47页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总结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微课介绍和教材图文资料,得出结论,建构概念,增强对教材内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学生小组讨论:溺水、煤气中毒为什么会危及生命 患肺炎、尘肺为什么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尝试运用已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概念应用,既丰富了知识,也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实现迁移应用。学生谈收获,总结本节课知识。设计意图:学生主动梳理本节课知识,使知识形成体系。第三章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肋间肌与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大→肺内容积增大,气压减小→吸气肋间肌与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容积减小,气压增大→呼气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毛细血管练习。巩固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制作膈肌模拟模型或用塑料水桶制作肺活量计,测定自己或家人的肺活量;综合性作业:关注吸烟对人体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宣传健康知识。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