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章节学习主题
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中的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内容涵盖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
1. 本章内容的课标分析
依据《标准2022》,本章节内容属于其中规定的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的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
(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大概念: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2)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描述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学会根据血常规化验的主要结果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并给予科学分析,提出保障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的生活方式和相应预防措施。
2. 本章教学内容分析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与氧,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并运送到组织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与二氧化碳也需要运走并排出。这些物质的运输任务是由循环系统来完成的。本章内容编排在《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之后,不仅能解决学生对于前两章学习中留下的营养物质与气体如何在体内运输的问题,也为后续章节中学习体内废物的排出及激素的运输做了铺垫。
三、章节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对血液已有感性认识,知道血液是红色、黏稠的液体,也了解血液与健康有关系,如体检要验血,失血过多需要输血等,前面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和呼吸,为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做了铺垫。
已有经历: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过因创伤而出血的经历,也感受过心脏的跳动。
已有技能: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并已经初步形成团结合作的能力及一定的动手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已有情感: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建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观,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认同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或复发率。
四、章节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人体物质循环的载体是血液,动力器官是心脏,认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建立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理解并明确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人体物质运输的意义。
科学思维:学会根据血常规化验单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分析由于饮食不均衡或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习惯可能导致的心脏疾病,并能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能力,通过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
态度责任:认同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章节学习概览
课时 内容 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
第1课时 流动的组织——血液 结合自身体会和图文资料,分析总结血液的组成成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第2课时 血流的管道——血管 结合教材插图,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对比、辨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掌握三种血管的管壁特点、血液流动特点和功能
第3课时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通过观察动物心脏及心脏模型,描述心脏结构及其功能;结合血管和心脏的功能,能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并从血液循环过程中理解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
第4课时 输血与血型 通过分析科学史资料、视频、图片等了解血量、血型和输血的关系,了解ABO血型,理解安全输血的原则,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六、章节评价与作业建议
本章节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
实践性原则:每课时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
生活性原则:搜集家人的血常规检查的化验单,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病因及提出相关建议;认识心脏各结构及其具有的泵血功能,能够描述出一次心跳的过程,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根据以上建议,本章节作业设置为三部分,基础性作业、巩固性作业和综合性作业。基础性作业以教材中的练习为主;巩固性作业以中的“基础通关”“能力突破”为主,适当选用;可适当布置中的“素养达标”作为综合性作业。
4.4.1 流动的组织——血液
课时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以及观看动画视频,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分别具有的功能。
2.观察血液涂片以及视频,能够识别出红细胞、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学习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课时活动设计
问题引入: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被人吸收后去哪了呢 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呢 据统计,一个成年人身高不足两米,全身大大小小的血管加起来却约有10万千米长,足足绕地球两周半。这些分布在体内不同部位的血管,如同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担负着繁忙的运输工作。推动人体内这条不断流动的“河流”的动力,来自伴随我们一生的不停歇的心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本章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血管、心脏和流动的血液构成了人体的循环系统。
当我们去体检或者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常常需要抽血做血常规检查。为什么血液化验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健康、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呢 通过自学教材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资料分析。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分成了几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层现象
2.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分别位于哪一层
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设计意图:自学教材内容,增强对教材内容的了解和重点知识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如果有条件,课前准备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的试管,让学生看到血液分层现象,提高学生对血液的感性认识。如果没有,就用图片,通过分析得出,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后分为三层,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成分,它们的比重不同。结合血常规化验单这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血液的组成,上层是血浆,中间是白细胞和血小板,最下层是红细胞。血液是由多种细胞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可以流动,因此称为“流动的组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
用饼状图分析血浆的成分,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理解血浆的作用。
联系实际,结合几种运动饮料的成分表思考:运动后,大量出汗,血液中丢失了什么成分 怎样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在观察分析中得出结论,出汗丢失的成分是水和一部分无机盐;需要补充水和适量无机盐。
实验操作:“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讨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状、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认识到白细胞最大、血小板最小、红细胞最多的特点。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图片、视频资料,分析血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疾病。
设计意图: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血细胞功能和特点的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贫血、炎症、伤口处的血液凝固等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阅读教材第55页“科学·技术·社会”,回答血细胞来源于哪里 干细胞有什么作用 造血干细胞存在于哪里 为什么骨髓移植可以治疗白血病
设计意图:将生物知识和前沿科技紧密联系,给学生补充相关联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相关知识,能更有效地合作与交流。
小结:学生总结归纳本节所学内容,总结血液的功能。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总结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归纳血液不仅有运输的功能,还有防御和保护的功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第四章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
1.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血细胞
红细胞:含血红蛋白、运输氧
白细胞:防御和保护
血小板:止血和加速凝血
二、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等
练习。
巩固性作业:“基础通关”“能力突破”;综合性作业:“素养达标”;实践性作业:尝试用水和红气球等材料,自制红细胞模型,并能演示其两面凹的形态,理解红细胞的这种特殊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扩大了与氧结合的面积。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