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中的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内容涵盖了人体呼吸的相关知识。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本章内容的课标分析依据《标准2022》,本章节内容属于其中规定的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的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大概念: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2)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3)要帮助学生形成3个次位概念: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其主要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呼吸运动可以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描述呼吸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分析由于机体特定结构受损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或异常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关注常见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拒绝吸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机体健康。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节包括《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两节内容,主要是认识呼吸系统,了解呼吸的过程、实质和意义。从课本的编排上,遵照气体进入人体的过程,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然后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对应两节内容,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的作用两部分,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由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及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两部分组成。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小学科学课对呼吸相关知识有过介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能初步认识到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已有经历:呼吸是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进行的生命活动,学生也有过测肺活量的经历,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后面理性认识学习有一定帮助。已有技能: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具有了调查讨论、收集资料的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分析能力。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问题。已有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观,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从而从心理上拒绝吸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四、章节学习目标生命观念: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建立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科学思维: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分析由于吸烟等不良习惯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探究实践:学会测量肺活量,设计简单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态度责任:拒绝吸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常见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人体的呼吸》章节学习概览课时 内容 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第1课时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结合生活实例、自身体会和图文资料,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分析总结呼吸道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第2课时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分析教具,结合物理学压强与体积关系原理,制作模型,模拟演示膈的运动与呼气、吸气的关系,理解呼吸的过程和原理;结合气体扩散作用原理等,描述呼吸过程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六、章节评价与作业建议本章节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实践性原则:每课时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生活性原则:用不同的方法测定肺活量,体验、分析肺活量对肺功能的反馈意义,以及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根据以上建议,本章节作业设置为三部分,基础性作业、巩固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基础性作业以教材中的练习为主;巩固性作业以为主;拓展性作业为制作模型模拟海姆立克急救法。4.3.1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课时目标1.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图片,明确呼吸系统的组成。2.结合生活实际和资料分析,理解呼吸道的功能,以及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初步形成结构和功能观。3.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懂得关爱健康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学习难点:呼吸道的功能,以及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课时活动设计长跑时,体育老师总是建议我们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必要时可以用嘴辅助吸气,但不要张大嘴巴吸气和呼气,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吗 设计意图: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发学生对学习呼吸系统相关知识的兴趣。学生亲自体验深呼吸,结合小学科学课的已有知识,尝试说出参与呼吸的器官;结合教材第41页呼吸系统的组成图,归纳出呼吸系统的组成。设计意图: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图文介绍,归纳呼吸系统的组成,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自主分析教材第41页、42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小组讨论5个问题:1.呼吸道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 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3.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4.痰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5.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答:1.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可以保证气流通畅。2.呼吸道还具有温暖、湿润和清洁进入体内空气的作用。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毛、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分泌的黏液能阻挡和黏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分泌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湿润吸入的空气。3.北欧人的鼻子较长,可以温暖空气。4.气管内壁上的纤毛向咽喉的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等病原体,呼吸系统的传染病的病原体,都可以通过痰液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5.呼吸道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肺内的空气的作用是有限的。进入肺内的空气仍可能有一些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增强对教材内容的了解和重点知识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结合生活中的感受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呼吸道对进入人体的空气的处理能力,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交流;关注呼吸系统的健康问题,如鼻腔的作用、鼻涕的形成、痰在气管和支气管中产生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戴口罩,注意擤鼻涕的方式,爱护呼吸道黏膜,增强呼吸道抗寒能力等。播放时事新闻“异物卡喉”,询问学生是否有类似经历,尝试分析原因;亲身体验“呼吸的同时是否能完成吞咽”活动,并结合动图理解会厌软骨与吞咽和呼吸的关系;联系实际,理解“食不言,寝不语”其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思考生活中异物卡喉如何处理,播放“海姆立克法”急救办法,讲述操作要点,学生亲自体验。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分析问题能力,在观察分析中得出结论;尝试运用已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既丰富了知识,也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将手放在喉处,微微发声,感受声带的振动,结合图片理解喉的功能。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体验,总结喉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变声期,注意保护声带。学生谈收获,总结本节课知识。设计意图:学生主动梳理本节课知识,使知识形成体系,更为系统。第三章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呼吸系统的组成二、呼吸道的功能——保证气流通畅,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练习。巩固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制作模型模拟海姆立克急救法。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