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4.4 输血与血型课时目标1.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2.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安全输血的原则。3.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学习重点:1.ABO血型的类型及安全输血的原则。2.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学习难点: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课时活动设计资料分析:① 17世纪之前,人们对输血几乎没有什么概念,但人们视血液为人体内神的物质,甚至认为它能治百病。1492年,罗马教皇生了病,他接连喝了3个孩子的血,结果教皇的病非但没有治愈,反而连他在内4个人全部送了命。②1667年,法国人丹尼斯首次把羊血输给一个贫血病人,病人的病情似乎好转了。后来,他又把羊血输给其他病人,结果病人死亡了。③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成功地用输血救活了一名产后大出血的产妇,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成功输血。 然而,在大量的输血临床实践中,事故却接连发生:有的病人在接受输血后,会突然出现发冷、发热、头痛、胸闷、呼吸紧迫和心脏衰竭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死亡。④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正式宣布:人类有三种血型,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和血清相混而发生的凝集,是导致输血反应的真正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先分析上述资料,然后提问:这些资料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不能随意输血,输血与血型有关。教师可以顺势提问: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呢 我们人体内的血量共有多少 一次失血多少才需要输血 设计意图:利用相关资料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输血与血型有关。思考:人体内到底有多少血 成年人体内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用图片说明一次失血10%、20%、30%及以上会发生的后果。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血量和输血的关系,理解人体出现大量失血就需要输血。关于输血,人类进行了漫长的摸索,感受人类输血历程。17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以后,人类就开始进行输血的尝试。1667年,法国人丹尼斯和外科医生埃默雷兹将250毫升羊血输给了一个病人,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输血,结果当然没有成功。 1829年,英国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试验。这一次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以后的试验结果还是令人失望。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的血型。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一些人的血液输给另一些人,红细胞会凝集而导致人死亡 接下来结合教材第70页表3“输血关系表”,谈谈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不同人的血液有什么现象 说明不同人的血液有什么特点 播放红细胞凝集现象的视频,结合图片认识什么情况下红细胞会凝集。设计意图:利用输血科学史,让学生理解关于输血的知识。人类进行了漫长的探索,让学生感受人类输血历程。进一步说明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血型系统,人体除了ABO血型外,还有Rh型血。综上所述,思考:(1)一个人可以接受任何人的献血吗 为什么 (2)输血前必须要做的是什么事 通过对血型的学习,总结:(1)安全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因为不同血型的人输血时,会发生凝集反应。(2)异型输血时应少量、缓慢,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填写输血关系表:某人的血型 A B AB O可接受的血型可输给的血型设计意图:理解并不是有血就能输,输血前一定要进行检验,防止发生凝集反应。思考:输血一定要输全血吗 以下患者怎样输血更好,更能减少血液浪费 患者 输血成分严重贫血的患者 红细胞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血浆外出血不易止血的患者 血小板失血过多的患者 全血设计意图:理解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性地输入某一成分。成分输血的优点:①提高了输血治疗的效果;②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避免了大量的血液浪费。播放视频。知识普及: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这个日子就是最早发现血型的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无偿献血利人利己,正常成年人一次少量献血,不但不影响身体健康,反而会促进机体内的造血功能更好地工作。研究发现,少量献血可以降低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患病概率。设计意图: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第四章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输血与血型练习。巩固性作业::“基础通关”“能力突破”;综合性作业:“素养提升”实践性作业:在自己所在的社区宣传无偿献血制度。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