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中的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内容涵盖了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 本章内容的课标分析依据《标准2022》中的,本章内容属于其中规定的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的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大概念: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2)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3)要帮助学生形成5个次位概念: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与它们相连的神经构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牵拉着骨围绕关节进行的;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科学用眼和用耳能够保护眼和耳的健康;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激素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标准2022》中的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描述眼和耳的结构与功能,阐明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科学用眼和用耳,保护眼和耳的健康;描述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人体的神经系统对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反应,阐明其重要意义;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分析由于机体特定结构受损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或异常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2. 本章教学内容分析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在发挥着调节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构成机体的调节网络(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本章只介绍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调节和通过内分泌系统实现的激素调节。关于神经调节内容的编排,教材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样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神经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学生对眼、耳等感觉器官有所了解,但对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没有认知。常见一些神经调节现象,但原理尚不清楚。已有经历:学生对一些反射现象已经有所经历,如缩手反射等,但还没有理解其本质。已有技能:初中生已有一定的信息提取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能很好地完成小组活动。已有情感:学生对眼和耳等结构如何获取信息、神经系统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分析和处理信息等知识较为感兴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观,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四、章节学习目标生命观念:描述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人体的神经系统对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反应,阐明其重要意义。科学思维:描述眼和耳的结构与功能,阐明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科学用眼和用耳,保护眼和耳的健康。探究实践: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人的反应速度的不同。态度责任:关注常见的激素失调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主动宣传和践行有关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的观念和知识,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章节学习概览课时 内容 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第1课时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 感知 通过观察结构图和模型,能够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实验,联系生活,说出近视的成因及保护眼睛的方法,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同时认识到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协同配合,综合感知外部世界第2课时 神经系统的组成 通过病例诊断小活动,总结说出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以及与它们相连的神经组成的,并阐明大脑、小脑、脑干、脊髓的主要功能。第2课时 神经系统的组成 通过观察图片及动图,说出神经元的结构及各结构的作用。通过类比,辨析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之间的关系,关注神经系统损伤对健康的影响第3课时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通过亲身实验,初步认识反射的概念,通过情境设计,充分结合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概括,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4课时 激素调节 通过资料分析,能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和种类,理解激素的概念,举例说明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尝试设计对照实验,学会探究激素功能的方法六、章节评价与作业建议本章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实践性原则:每课时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生活性原则:定期检查视力,建立自己的视力档案,如视力低于5.0时需要及时矫正。查阅资料,了解人工耳蜗的构造及功能,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根据以上原则,本章作业设置为基础性作业、巩固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基础性作业以教材中的练习为主;巩固性作业以为主;拓展性作业,建议用合适的材料,尝试制作神经元模型,并说明选材特点、模型含义、设计思路等。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时目标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5.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学习重点:视觉的形成过程、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习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课时活动设计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做出应对,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感知到环境的变化呢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知道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协同配合,综合感知外部世界。了解人体的各种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获取的,知道简单的感受器,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通常称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1.眼球的结构学生自学教材第79页,观察图4-47“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师生共同总结结构组成,一“孔”三“体”五“膜”,教师讲解重点结构功能。2.视觉的形成通过观看视频,思考问题:我们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视觉又是如何形成的 3.近视和远视的形成联系生活:对比两张图片,找不同,引出近视和远视的形成。近视、远视后眼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何矫正和预防 4.小结并进行基础知识巩固。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结构图及模型,能够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并通过学以致用来检验学生对结构及功能的理解,夯实基础,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联系生活,说出近视的成因及保护眼睛的方法,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建立保护视觉、关爱有视觉障碍人群的意识。1.结合教材第84页“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2.阅读相关段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并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来。3.用耳卫生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结构图及模型,能够描述耳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实验,联系生活,能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建立保护听觉、关爱有听觉障碍人群的意识。知识延伸。第六章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眼和视觉1.眼球的结构2.视觉的形成3.近视的成因及其预防二、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2.听觉的形成3.保护听觉练习巩固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①定期检查视力,建立自己的视力档案,如视力低于5.0时需要及时矫正;②查阅资料,了解人工耳蜗的构造及功能,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