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4.1 信息的获取教案冀少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4.1 信息的获取教案冀少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四章 合理用脑 高效学习
一、章节学习主题
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内容涵盖了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体现了神经系统和合理用脑的重要性。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
1.本章内容的课标分析
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的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
(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大概念: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2)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3)要帮助学生形成3个次位概念: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与它们相连的神经构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科学用眼和用耳能够保护眼和耳的健康。
《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描述眼和耳的结构与功能,阐明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科学用眼和用耳,保护眼和耳的健康;描述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人体的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对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阐明其重要意义;运用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分析由于机体特定结构受损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或异常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
全章由4节组成,即《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处理》和《合理用脑》,共需6个课时。本章内容承接前一章的内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具有很强的知识连贯性和探究问题的递进性。本章阐述了神经系统对消化、循环、呼吸和泌尿等系统的调控作用,虽然神经系统并非直接参与完成具体的生命活动,但却起着核心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的目的是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课本以信息为主线,围绕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展开,最后的落脚点是结合学生的学习说明怎样合理使用大脑,高效率地进行学习。
三、章节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这部分知识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对眼和耳的结构有一定认识,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周围的信息,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的相关知识比较简单。
已有经历:视觉和听觉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非常熟悉,只是不了解这些感觉形成的过程,不清楚神经系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已有技能: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具有了调查讨论、搜集资料的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分析能力,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简单的问题。
已有情感:学生对眼和耳等结构如何获取信息,神经系统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分析和处理信息等知识较为感兴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观,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
四、章节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描述眼球、耳、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阐明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结合实例理解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初步形成整体观。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分析与本章联系的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习惯;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由于机体特定结构受损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或异常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探究实践:能利用凸透镜成像装置,探究眼球的成像原理。
态度责任:学会科学用眼和用耳,保护眼和耳的健康;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关注神经系统的健康和卫生保健,养成合理用脑的良好习惯。
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
合理用脑 高效学习章节学习概览
课时 内容 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
第1课时 视觉 观察眼球模型,观看视频资料和图文资料,明确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过程,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例和图文资料,了解近视的成因和预防方法
第2课时 听觉 观察耳的模型,观看视频资料和图文资料,明确耳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例和图文资料,了解晕车晕船的原因,明确如何保护耳和听觉
续表
合理用脑 高效学习章节学习概览
课时 内容 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
第3课时 信息的传递 结合神经系统的图文资料,理解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课前制作神经元模型,课上交流展示模型,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学生自主组装神经模型,辨析神经、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等概念
第4课时 神经调节 的基本方 式——反射 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反射的概念;通过实践并分析膝跳反射实验,明确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和功能;阅读图文资料,理解脊髓的结构和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保护脊髓和神经
第5课时 条件反射 通过观察脑的模型,分析狗的脑切除实验,理解脑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分析巴甫洛夫实验,理解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第6课时 合理用脑 联系实际,分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其他的图文资料,了解如何科学合理地用脑,高效学习
六、章节评价与作业建议
本章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
实践性原则:每课时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
生活性原则:分析成人的排尿过程、过马路、写作业等生活中的真实情境问题,理解神经系统的作用,形成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综合性原则: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章内容和其他章节联系紧密,适合布置综合性的作业。
根据以上原则,本章作业设置为基础性作业、巩固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和综合性作业。
基础性作业以课本当堂练为主;巩固性作业以为主适当删减;实践性作业,制作眼球和神经元的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眼球和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和功能观;本章知识与前三章的知识联系紧密,可适当布置分层提升的综合性作业。
2.4.1信息的获取
第1课时 视  觉
课时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模型及自学课本,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阐明视觉的形成过程。
3.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学习重点:眼球的结构;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学习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课时活动设计
运用不同的感觉来判断箱子里的物体:请三位同学,第一位同学用手伸到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一眼,然后将他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可放一只温顺的小动物,要注意安全)。引导其他同学思考:他们分别是用哪种感觉来认识这个物体的 我们还有哪些感觉 哪种感觉能最快获得正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这个小游戏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多种,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视觉的重要性(因为用时最快的应该是通过“看一眼”判断的同学),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课的探究中,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出问题:眼球是形成视觉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那么眼球具有哪些结构 各结构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结合眼球的模型,阅读课本正文,掌握眼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然后小组代表结合模型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眼球的结构复杂,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眼球的模型来认识眼球的结构,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到各结构的位置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描述眼球各结构的功能,增强对课本内容的了解和重点知识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学生结合模型展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总结眼球的结构:
眼球
提出问题:眼球的结构完好、功能正常只是形成视觉的第一步,要想形成视觉,还需要哪些结构的参与呢 在形成视觉的过程中,各结构都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教师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播放视觉的形成视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凸透镜可使用水透镜,方便改变放大倍数,以便于使远近不同的蜡烛都能在白纸板上成像。演示之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白纸板分别相当于眼球的什么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晶状体就像能改变放大倍数的水透镜,可以通过调节曲度大小,使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从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形成视觉还需要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参与,最终在视觉中枢上形成视觉,这部分知识可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或图文资料来分析获得,培养学生从视频或图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成像于视网膜—刺激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晶状体的曲度由睫状体调节(近大远小):看近物,晶状体曲度变大;看远物,晶状体曲度变小。
3.虹膜调节瞳孔大小:光线较暗时,瞳孔变大;光线较亮时,瞳孔变小。
提出问题:可以通过调节晶状体曲度大小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那么,近视和远视是怎么形成的 又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课本,掌握近视和远视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谈一谈近视、远视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学会用知识指导健康生活。
视觉异常 能否恢复 晶状体 曲度 眼球 前后径 物像位置 看不清 矫正方法
近 视 假性近视 能 过大 基本正常 视网膜前 远处物体 科学用眼
真性近视 不能 过大 过长 视网膜前 远处物体 戴凹透镜
远  视 不能 过小 过短 视网膜后 近处物体 戴凸透镜
第四章 第一节 信息的获取
视觉
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2.视觉的形成过程
3.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当堂练
巩固性作业: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听  觉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耳的模型、观看视频资料和图文资料,明确耳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结合生活实例和图文资料,了解晕车、晕船的原因,明确如何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
学习重点: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
课时活动设计
播放一段不同动物的叫声的音频,让学生判断分别是哪种小动物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听觉,那么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
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耳是形成听觉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那么耳具有哪些结构 各结构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结合耳的模型,阅读课本正文,掌握耳的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小组代表结合模型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结合图文资料和耳的模型来认识耳的结构,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耳的各结构的位置,掌握耳的各结构的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展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总结耳的结构和功能: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耳的结构完好、功能正常只是形成听觉的第一步,要想形成听觉,还需要哪些结构的参与呢 在形成听觉的过程中,各结构都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有了上节课视觉的形成做基础,学生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并不难,可以播放相关视频便于理解。观看视频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模型或图片讲解此过程,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此部分易错的知识点有把声波转换成振动的是鼓膜,感受声音刺激、转化成神经冲动的是耳蜗,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听觉中枢。其中鼓膜的作用和耳蜗的作用学生容易混淆,教师要注意强调。
师生总结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提出问题:听觉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保护耳和听觉呢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谈谈保护耳和听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用耳习惯,学会用知识指导健康生活。
教师强调:我们平时要注意不要用尖利的器具掏耳,以免戳伤外耳道和鼓膜;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炎症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不能长时间佩戴耳机,以免损伤耳蜗内的听觉细胞;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的平衡;生病时,要注意慎用或不用耳毒性药物,避免造成耳聋。
第四章 第一节 信息的获取
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3.保护耳和听觉
当堂练
巩固性作业: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