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内容涵盖了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途径及心血管保护的有关知识,体现了心脏及整个循环系统的重要性,明确了心血管保护对健康的意义。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本章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的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大概念: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2)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重要概念: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够影响人体健康。(3)要帮助学生形成3个次位概念: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描述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别;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联系;学会根据血常规化验的主要结果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分析由于机体特定结构受损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或异常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关注常见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模拟展示特定情况下的急救方法(如包扎止血);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机体健康。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由4节组成,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运输物质的器官》《物质运输的路线》和《心脏和血管的保护》,基础知识共需6个课时,另需安排两个实验,即血细胞的观察实验和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观察实验。本章内容承接前一章的内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具有很强的知识连贯性和探究问题的递进性。教学实施中,教师应结合课本,围绕着物质运输这条知识主线,从血液的存在这一感性知识入手,逐渐进入抽象探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的、清晰的认识。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小学科学课对心脏和血液循环有过介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对血液成分有简单的了解;初步认识到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感受心脏跳动,也初步理解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已有经历:学生在生活中有过流血受伤、抽血化验或输液的经验,对血液、血管、血液循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后面理性认识的学习有一定帮助。已有技能: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具有了调查讨论、收集资料的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分析能力,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简单的问题。已有情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和家人曾经出现过的健康问题、就医事件,足以让学生认同血液关乎健康、心脏关乎生命的理念。四、章节学习目标生命观念:描述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别;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联系。科学思维:学会根据血常规化验单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分析由于外伤出血、酗酒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从功能障碍推测结构异常,并尝试提出保障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的生活方式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探究实践: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培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或完成实践项目的能力与品格。态度责任:拒绝酗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模拟展示特定情况下的急救方法(如包扎止血),具备初步的急救能力。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章节学习概览课时 内容 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第1课时 血液 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结合生活实例、验血经历等感性认识,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认识人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第2课时 血型和输血 通过构建模型,学习鉴定ABO血型的方法,认同无偿献血的相关法律和意义第3课时 血管 结合课本插图、通过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对比辨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掌握三种血管的管壁特点、血液流动特点和功能第4课时 心脏 通过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实物观察,分析心脏收缩和舒张时,心腔、瓣膜的变化及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心脏的功能第5课时 物质运输的路线 结合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合作学习,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路线(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发现规律、把握规律,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第6课时 心脏和血管的保护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调查,认识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性,了解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和急救知识六、章节评价与作业建议本章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实践性原则:每课时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作业,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生活性原则:搜集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结合生活中采血、输液等经历,尝试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利用所学知识,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自主性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每课时留下拓展性练习或自主编写自己的易错题类型。综合性原则:本章内容与消化系统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联系,因此在本章作业中可体现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以上原则,本章作业设置为基础性作业、巩固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和综合性作业。基础性作业以课本当堂练为主;巩固性作业以为主适当删减;实践性作业,可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与消化系统联系构建模型;学完这一章的知识以后,可适当布置分层提升的综合性作业。2.2.1物质运输的载体第1课时 血 液课时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识别不同的血细胞。2.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学会根据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结果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并针对贫血、炎症等异常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3.认同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有无偿献血的义务。学习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学习难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课时活动设计结合图片或新闻播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时会出现各种意外,如车祸、手术、疾病等,即使我们常规体检也要采血做血常规的化验,紧急情况下还要输血,一旦失血过多就会失去宝贵的生命。血液对人体这么重要,它由哪些成分构成 又有什么功能呢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25正文,观看视频或现场观察血液的分层实验,区分血液凝固的状态和血液分层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实验中加入抗凝剂的目的是什么 (2)血液由几部分组成 (3)血浆的成分有什么 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液分层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如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因为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成分,它们的比重不一样,所以,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分层现象;血液中大约55%是血浆,45%是血细胞。在猜想血浆的成分时,进一步确立结构与功能观,明确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人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及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和激素等物质。观察显微镜下的人血涂片,结合课本插图辨认不同的血细胞,区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强调红细胞是两面凹的圆饼状。阅读课本,以游戏的形式总结血细胞之最,如最大的、最小的细胞,最多的、最少的细胞,有细胞核和无细胞核的细胞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后得出三种血细胞的特点:红细胞数量最多,无细胞核;白细胞个体最大,数量最少,有细胞核;血小板个体最小,无细胞核。归纳总结过程中,使学生对血细胞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了解血细胞的功能做好铺垫。出示不同的血常规化验单,引导学生关注三种血细胞的检查结果与正常值的比较;引导学生通过医生的诊断,分析、推断数据异常的血细胞的功能。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活动,将生活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结合医生的诊断,引导学生猜想判断血细胞的功能,更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化验单的选择要典型,有正常值、有医生诊断结果,以便学生对比数据分析后找到线索:诊断为身体出现炎症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诊断为贫血的患者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诊断为出血后不易止血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通过对化验单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猜想:白细胞与防御和保护功能有关;血小板与止血有关;贫血患者可再写明外在症状,如口唇苍白、容易疲劳等,明确贫血的概念。即使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此环节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结合前一教学活动,观看血细胞功能的视频或动画,进一步明确三种血细胞的功能。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如伤口红肿、化脓现象、化疗后血小板降低、贫血患者遵医嘱多吃含铁和含蛋白质的食物等,巩固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理解。得出结论:红细胞运输氧,像搬运工;白细胞防御和保护,像军队;血小板止血、加速凝血,像维修工。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贫血是红细胞数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低造成的。血液的成分、含量、形态结构及功能成分 含量(个/L) 形态结构 功能血浆 约占血液总量的55% 淡黄色半透明 运载血细胞、养料、废物血细胞 红细胞 RBC 男:4.0×1012~5.5×1012 女:3.5×1012~5.0×1012 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运输氧气白细胞 WBC 4.0×109~10×109 体积大、圆球状、数量较少、有细胞核 防御、保护血小板 PLT 1×1011~3×1011 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止血、加速凝血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或动画,更有利于理解抽象的知识,夯实本节重点内容。教师点拨的重点可以放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特性,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还可以结合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点与红细胞功能的关联。此外,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学生归纳血浆和血细胞的功能,总结血液的功能。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补充完整。血浆是物质运输的载体,它不仅运载血细胞,而且运输人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及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和激素等物质。对于体液调节和体温调节,简单举例说明,如通过二氧化碳浓度调节呼吸属于体液调节,通过加快血液循环在体表散热调节体温等。设计意图:提升小组同学的合作意识,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学会对比记忆的学习方法;学习结合生活实际记忆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第二章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血液的功能当堂练巩固性作业: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血型和输血课时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表格,了解ABO血型系统,归纳ABO血型系统的输血原则。2.通过阅读资料,了解血量和输血的意义,认同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有无偿献血的义务。学习重点:描述ABO血型系统的血型类型;解释ABO血型的输血原则。学习难点:分析四种血型间的输血关系图表,归纳 ABO血型的输血原则。课时活动设计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课上讲述ABO血型系统发现的科学史。教师提出问题:人体有多少血液 为什么失血之后要输血 为什么输血前一定要验血呢 ABO血型系统有哪几种血型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迅速在课本中找到信息: (1)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占其体重的7%~8%; (2)如果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1 200~1 500mL),就会有生命危险;(3)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400mL以下),血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恢复正常;(4)即使同型血相输,输血之前也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以免发生危险。教师补充背景知识:红细胞中有凝集原,血清中有凝集素。不同的血型含有不同种类的凝集原和凝集素。ABO血型系统有四种基本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A B O AB红细胞凝集原 A凝集原 B凝集原 无 A凝集原、B凝集原血清凝集素 抗B凝集素 抗A凝集素 抗A凝集素、 抗B凝集素 无 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是均匀分布的, A凝集原遇到抗A凝集素, B凝集原遇到抗B凝集素,会发生凝集反应,红细胞聚集成团,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设计意图:为学生理解血型和输血关系搭建桥梁。学生只有了解到凝集原和凝集素之间发生的反应,才能更好地理解血型不合的人之间输血,可能会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懂得输血前检验血型的重要意义。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推断不同血型间的输血关系,完成课本P30“探究竟·构建模型”中的讨论。教师解读交叉配血试验,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献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之间都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输血原则的总结,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整合能力。某人的血型 A B AB O可接受的血型 A、O B、O AB、A、B、O O可输给的血型 A、AB B、AB AB O、A、B、AB 输血原则:(1)以输同型血为原则;(2)即使同型血相输,输血之前也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3)紧急情况下,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4)AB型血原则上可以接受少量其他三种血型的血。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相关内容。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mL,对自己的健康没有什么影响,而且还有利于造血器官造血功能的提高。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认同我国无偿献血的制度,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意识,树立健康的成年人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点。第二章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血型和输血1.人体的血量:体重的7%~8%2.ABO血型系统划分:A型、B型、O型、AB型3.输血关系:4.输血原则:同型血相输、交叉配血试验当堂练巩固性作业: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