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6.3.1 生命的起源教案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6.3.1 生命的起源教案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一、章节学习主题
  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六个学习主题“遗传与进化”,内容涵盖了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起源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
  1.本章内容的课标分析
  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六个学习主题“遗传与进化”的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
(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大概念: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来自共同祖先,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2)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重要概念: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经过自然选择长期进化的结果。
  《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运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包括“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起源”三节内容。第一节《生命的起源》主要是生命起源的主要争论和假说、原始生命的产生过程。第二节《生物的进化》主要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的原因。第三节《人类的起源》主要是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课本的编排上,本章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之后,对遗传的物质基础有了理性的认识后进行的。在完成本章的教学内容学习之后,学生就可以对生物进化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全面的理解。
三、章节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初步了解化石、类人猿等知识,形成对遗传与进化的初步认识。
  已有经历:学生日常看过生物的进化、人类进化过程的相关纪录片,对理性认识学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有一定帮助。
  已有技能:通过之前的学习,具有了一定调查、讨论、收集资料的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
  已有情感: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观已初步形成,进化与适应观还未建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进化与适应观。
四、章节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及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发展过程,形成进化与适应观。
  科学思维:通过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概括原始生命可能的产生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学生思考和判断两种主要的生物进化学说的合理性,辩证地分析问题,发展批判质疑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合作探究、分析论证生命的起源,在探究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态度责任:通过探究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科学态度。
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章节学习概览
课时 内容 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
第1课时 生命的起源 阅读课本,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假说的可靠性。分析课本资料,进行思考和判断,推测、总结原始生命可能的产生过程
第2课时 生物进化的历程 说出化石的概念和作用;观察不同地层化石示意图,从中推测从早期到晚期的生物的发展趋势;完成生物进化树,总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第3课时 生物进化的原因 通过资料,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对长颈鹿长颈的解释,并学习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得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形成人工选择的概念
第4课时 人类的起源 了解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的发展过程
六、章节评价与作业建议
  本章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
  实践性原则:每课时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
  生活性原则:参观当地的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
  根据以上原则,本章作业设置为四部分:基础性作业、巩固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基础性作业以课本当堂练为主;巩固性作业、综合性作业以为主。实践性作业:查阅生物进化原因的资料、制作关于生物进化历程的手抄报;参观当地的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了解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原始人类的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6.3.1生命的起源
课时目标
  1.通过了解生命起源的主要争论和假说,分析、判断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通过分析、总结原始生命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生命起源的过程。
  学习难点: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时活动设计
  展示原始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学习生命起源的兴趣。
人们探索生命起源问题过程中有几种假说和争论 判断这些假说是否可靠
  假说:
1.神创论。
2.自然发生说。
3.宇生论。
4.化学进化说。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内容,增强对生命起源探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判断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是否合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生命诞生之前的地球》,回答问题:
  1.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是怎样的
2.原始大气由哪些成分组成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视频,分析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和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生命的起源。
  阅读课本P52图6-3-3“米勒的模拟实验装置”,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米勒实验中运用了哪些气体
2.米勒实验中放电模拟了什么
3.冷却水的过程模拟的是什么过程
4.米勒实验中合成了什么物质
5.分析米勒的科学实验验证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得出以下结论:
1.米勒实验中运用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
2.火花放电模拟了闪电。
3.冷却水的过程模拟降雨。
4.米勒实验中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5.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小分子。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简单的无机小分子合成简单的有机小分子。
  设计意图:得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为简单的无机小分子合成简单的有机小分子。在教师问题引导中,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我国科学家在探索生命起源中有哪些成果
  1.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利用氨基酸合成了结晶蛋白质——牛胰岛素。
2.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核苷酸,人工合成了组成生命的另一种重要物质——核酸。
  设计意图:学生分析课本资料,进行思考和判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发展科学思维。认识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是生命产生的第二阶段,同时引发自豪感。
  目前由有机大分子物质到多分子体系再到原始生命的进化过程,人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证据,许多科学家推测在原始海洋中形成了原始生命。让我们一起来推测、总结一下原始生命可能的产生过程。
  生命的产生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简单的无机小分子简单的有机小分子;
阶段二:简单的有机小分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
阶段三: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分析和综合,用证据和逻辑推理来了解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为大家以后的探索或接受新观点提供一个基础。生命起源的问题还有许多的难题有待研究和解决,而这些都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合作,鼓励同学们学好各门功课,为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今后继续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三章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的观点:
二、原始生命的诞生过程:
原始大气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原始生命
  当堂练
  巩固性作业:知识巩固、基础通关、能力突破。综合性作业:素养达标。实践性作业:通过网络搜索或其他方式,观看有关生命起源的视频等资料。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