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7.1.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7.1.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章节学习主题
  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三个学习主题“生物与环境”,内容涵盖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
  1.本章内容的课标分析
  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三个学习主题“生物与环境”的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
(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大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重要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两节内容。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出利用控制非生物、生物因素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主要是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了解拟态、保护色和其他适应现象,说明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从课本的编排上,本章内容是在学习了《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的知识之后进行的,在完成本章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之后,就可以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进化过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全面的理解。
三、章节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能初步认识环境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活。
  已有经历:生活中培育植物、动物的经历,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后面理性认识学习有一定帮助。
  已有技能: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具有了调查讨论、收集资料的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分析能力。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简单的问题。
  已有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章节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建立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的生物学观念。理解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
  科学思维: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及进化与适应的观念,分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合理措施。
  探究实践: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分析或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态度责任:分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章节学习概览
课时 内容 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
第1课时 环境对生物 的影响 通过调查和观察的方法,结合生活实例和图文资料,分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2课时 生物对环境的 适应和影响 结合实验探究、合作学习,通过观察和数据的采集分析,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六、章节评价与作业建议
  本章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
  实践性原则:每课时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
  生活性原则:分析或研究身边的生态系统,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对环境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根据以上原则,本章作业设置为三部分:基础性作业、巩固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
  基础性作业以课本当堂练为主;巩固性作业以为主适当删减;拓展性作业,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分析或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7.1.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查阅相关资料,能够列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因素。
  2.能够举例说出利用控制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查阅相关资料,能够列举生物之间的不同关系。
  学习重点: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难点: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课时活动设计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哪些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
  以小组为单位从草莓的种植过程中,找出影响草莓生长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探究光或潮湿等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什么样的环境影响鼠妇生活
  2.作出假设(注意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假设)
  3.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
  (1)检查实验材料是否齐全。
  (2)组装实验装置。
  在铁盘内的底部放一层薄土或一张厚纸,以中线为界,中线一侧的土或纸是湿的,另一侧保持干燥。在铁盘的上面,以中线为界,潮湿的一侧用纸板盖住,干燥的一侧用玻璃板盖往,这样在盘内形成了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不同的环境。
  (3)方法步骤。
  ①放置鼠妇: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内两侧的中央位置,然后盖好玻璃板和纸板,静置约2 min。
  ②观察和计数:小组中一名同学计时,另一名同学记录,再有一名同学统计不同环境中鼠妇的个数。由于鼠妇会在盘中不停地运动,因此,要每隔1 min统计一次,共计数10次。如果有时间,可将小组成员的分工调换一次,然后再重新做一次观察和计数的工作。
  ③整理数据:学生要将记录的数据按统一的格式填入表格中,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④结论: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个适当的表格,然后让各小组报告实验数据,并将全班的实验数据汇总在表格内。根据这些数据让学生讨论:鼠妇选择了什么环境 这一环境与你采集鼠妇的地点有什么共同特点
  ⑤探究实验的延伸。根据实验数据,学生们会很快得出他们的结论:鼠妇选择阴暗潮湿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装置中包括不同的环境条件,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装置来检验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⑥整理:实验完成后,教师应让学生把鼠妇放回自然环境中去。
  ⑦应注意的问题:
  A.课前采集的鼠妇要放在一个避光、并有一定湿度的容器中,否则鼠妇会干死。
  B.实验应在有光条件下进行,光源的位置在正上方为好。如果以窗外斜射的阳光为光源,则要注意不要让阳光射入装置中的“暗室”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体验团队合作,深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在观察中质疑、思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1~P82正文,仔细观察分析图7-1-2至图7-1-8,组织学生讨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得出结论:光的强弱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和动物的活动;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温度影响着动植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空气的质量影响着生物的生活和生存;土壤的盐碱度影响着生物的分布。
  设计意图:在观察、质疑和思辨中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和证据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批判性的科学思维。
  微课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参照视频及课本P85~P87,尝试总结各种生物因素与草莓之间的关系及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2.常见事例,请同学们分析资料中体现哪种生物关系,对种族和个体的生活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总结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通过事例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度思维,在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建构重要概念,形成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总结新知,建构概念。
  设计意图:在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建构重要概念,完成新课程的学习。
  在白洋淀治理过程中,你能发现哪些生物关系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提升社会责任感。
第一章 第一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生物之间的种内关系: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2.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
  当堂练
  巩固性作业:知识巩固、基础通关、能力突破。综合性作业:素养达标。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