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 *** 学校 填写学校全称 年级 高一年级课题 课时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教学内容分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研究、学习细胞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关于细胞的内容大多是微观的、抽象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高中生物学第一节内容,课程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展开教学,然而系统是什么,什么是生命系统以及生命系统的层次有哪些,为什么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些问题需要在本节课中解决。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结构及功能相关的部分知识,已经知道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但是对于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认识还不到位,加之又是高中生物学的第一节课程,学习时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利用大熊猫与冷箭竹为情景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目标确定1.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的细胞,建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并且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阐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2.归纳总结细胞的统一性,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归纳、抽象和概括,阐明细胞有统一性的结构模式。 3.理解教材中采用了我国珍贵的保护动物大熊猫,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渗透保护动物的情感。 通过对病毒相关问题的分析,关注人体健康、关爱生命。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细胞学说的要点及其意义。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习难点:细胞学说的意义。任务实施过程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情境导入 展示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照片。 人类虽然已经在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需要去细胞中挖掘,并利用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的名言“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走近细胞,走近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开启高中生物学学习的新篇章。 大熊猫和冷箭竹,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细胞,是谁突破了动植物的界 限,提出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引出细胞学说。 学生讲述克隆猴诞生过程。 利用课本“问题·探讨”,小组讨论大熊猫和冷箭竹都由细胞构成的证据,并相互评价证据的正确与 否,是否充分。 利用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中取得的重大突破,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 利用问题探讨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应遵循严谨、简单可行等原则,并重点强调生物学研究重视证据和逻辑,生物学的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应该重视理解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活跃课堂。一、细胞学说的建立 过渡:利用课本原文“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中的“主要”两字引出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学习。 【合作探究1】列文虎克、马尔比基等都已观察到细胞,为什么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引出对归纳法的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 5 页科学方法的学习,总结归纳法的概念及分类。(学生在互相探讨中分析讨论,学会辨析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合作探究 2】回答下列问题: 1.施旺以及施莱登仅仅观察了部分动植物组织就总结出“所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可信吗? 2.通过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学习,你感悟到科学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过渡:追溯历史,重温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引出细胞学说的内容,并对细胞学说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判一判1】设计判断题目检测学习效果 1.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4.列文虎克发现了细胞。 5.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6.细胞是一个独立的单位。 【合作探究3】 1.细胞学说主要阐明的是细胞的多样性还是生物界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认识到植物与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这对不同学科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细胞学说的建立会使生物学的研究水平发生怎样的变化? 4.细胞学说解释了新细胞的来源问题,这是否支持生物有共同起源的观点? 过渡:复习细胞学说内容。每个细胞都相对独立地生活着,但同时又从属于有机体的整体功能。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3 页“思考·讨论”第 1-2 条,列表格展示不同科学家的突出成就及获得证据的方法或者技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3 页“思考· 讨论”第 3-4 条,小组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第 4 页正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理解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 学生相互分析、评价 通过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的曲折和不易。理解科学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需要科学观察与理论概括相结合,与众多学者的努力密不可分,理论的建立过程往往是不断修正发展的。利用科学史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强调细胞学说只说明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并非全部生物;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并不是完全独立;新细胞是通过老细胞分裂产生的。通过讲解加深对细胞学说内容的深入理解。 利用问题串引导教学,让学生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效果。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生命系统呢?(引出课本旁栏相关信息“系统”的学习,理解各组分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整体。) 课件展示草履虫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视频、人体缩手反射的过程视频以及病毒的繁殖过程图片,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使得学生认识到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甚至是病毒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从而理解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草履虫的结构层次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草履虫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这几个层次,草履虫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病毒是否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什么? (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一个层次。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法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观察教材第 7 页图,讨论由个体到生物圈之间的结构层次。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同种和不同种的个体以及无机环境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判一判 2】设计判断题目检测学习效果 1.定西公园人工湖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2.西关市场所有白菜是一个种群; 3.南山上所有的植物和动物是一个群落; 4.西关市场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 5.西关市场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 【合作探究 4】利用教材第 7 页“思考·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观察教材第 6 页图,讨论由细胞到植物个体和动物个体的结构层次(相较于动物个体,植物个体没有系统这个层次),并学生建立层次模型,比较细胞与组织、组织与器官、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尝试用关系式表示,如:组织=相似的(细胞 1+细胞 2+ ……+细胞 n);器官=不同的(组织 1+组织 2+……+组织 n);系统=不同的(器官 1+器官 2+……+器官n);个体=不同的(系统 1+系统 2+……+系统 n);种群=同种的(个体 1+个体 2+……+个体 n);群落=全部的(种群 1+种群 2+……+种群 n)。 引导学生理解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这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识图、析图、释图,初步建立生命的系统观。 学生相互分析、评价,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加深个体到生物圈之间各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对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理解。板书设计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可无)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以大熊猫与冷箭竹的情景材料为载体,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良好。整节课学生积极配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基 本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对于学科素养中的社会责任部分的落实还欠佳,需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