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4.4.2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4.4.2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4.4.2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动脉、静脉的管壁特点,对比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血液的流向和流速,基于证据和逻辑,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探究实践: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自制简易血管模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态度:了解动脉粥样硬化、静脉曲张等心血管疾病,树立血管健康意识树立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责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与静脉。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中的生活场景不同血管的血流状况导入到血液循环系统中血流的导管——血管。
关于血管的类型:先是不同血管的血流状况切入,了解血管有几种类型。再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观察实验建议适用泥鳅,具有价格便宜,尾鳍色素较少,且易存活的特点),整体上解不同血管的结构特点与血液流动方向。
关于血管的功能:可以设计表格,学生通过阅读 教材、小组合作等方式整理相关内容。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结构、分布、功能上进行区分。帮助学生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同时在教学中链接生活,如感受脉搏跳动、输液、不同血管出血的不同处理方式等感受血管,进一步渗透珍爱生命的责任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想一想,议一议”: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
引入到本节课课题。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一、血管的类型
1.血管初认识
不同的创伤,伤及的血管不同,出血状况也不同。这与不同血管中血流状况不同有关。学生根据生活尝试,尝试对人体血管作出推测。
1 少量、渗
2 缓慢、流、暗红色
3 喷射、鲜红色
2.实验探究: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 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2)生阅读教材第56页、57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3)学生通过观察,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并判断血管的种类。
(4)思考以下问题:
①你观察到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一样吗?你能区别几种不同的血管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在你看到的毛细血管中,红细胞使呈单行移动的吗?这说明毛细血管具有什么特点?
③实验结束后怎样处理小鱼?
总结归纳:血管的类型及区分方法。
学习目标二、血管的特点
生阅读教材P5-59,完成课堂导学二。
师展示三种血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完成表格,并思考:从整体上看,这三种血管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血管 血流方向 管壁厚薄 血流速度 出血
方式 颜色 止血部位
动脉
感知:通过具象感知腕动脉、颈动脉的跳动,进一步理解动脉的结构特点。
静脉
思考:怎么包扎身体下部静脉中流回心脏的血液不倒流?
播放视频及动图:感受静脉瓣的存在。
链接生活:如果静脉瓣膜老化失去功能,血流变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静脉就会膨胀,这种情形叫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多出现于老年人的腿部。中青年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也可能出现静脉曲张。
毛细血管
展示: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图,
思考: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
总结归纳三种血管:
知识拓展:不同血管的不同处理方式
时间允许,可进一步拓展相关急救知识,为八年级下册的《用药与急救》做好知识的铺垫,也进一步渗透珍爱生命的态度责任。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详见课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