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7、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7、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课前思考:
1、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图形的概念。
2、二年级的学生,感性经验还是很缺乏,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要从事物中抽象出角的样子对他们来说有点难。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识别角;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2、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而和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汉字一字多义。(板书:角)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角有很多种含义,在数学上它还是一种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活动探究
1、找角、比划角、摸一摸角
刚刚同学们提到三角尺中有角,丁老师这儿就有一个三角尺,你能找出其中藏着的角吗?谁来指一指?
学生指出三角尺中的三个角。
师:你能用手比划出角这个角的样子吗?(请生比划)
谁能来摸一摸这个角?
全班同学一起拿出三角尺来摸一摸其中的角。
看看你的身边,能找到这样的角并去摸一摸它吗?再看看我们的周围,有没有这样的角,指指看。
生活中处处有角,丁老师在生活中也找到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图)。
现在请闭上眼睛,你们的脑海中有角的样子了吗?如果有了,请睁开眼睛,把你脑海中角的样子画下来吧!
2、画角
学生画角(学生把脑海中角的样子画在学习单上)。
学生互评。
老师画角。
3、角的特点及各部分名称
看看我们找到的角,再看看我们画出的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说共同点。
老师边介绍各部分名称边板书。(板书:顶点、边)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知道了,角有1个顶点、2条边,两条什么样的边?(板书:直直的)
4、角的标记符号和名字
我们还可以给角做属于它独有的标记,那就是在角的里面画上一个小弧线。
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还可以给角取名字呢,黑板上的这个角,我把它叫做角1,那屏幕上的这些角,你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吧!我们可真有默契,丁老师也把它们取名为角2、角3、角4。这些角有了自己的名字,都开心的不得了,它们跳起了舞,甚至还翻起了跟斗呢。呀,这个跟斗一翻,它们还是角吗?(是)说说你的理由(虽然它的位置变了,开口方向变了,但它们还是有1个顶点、2条边)。
5、判断角
这些角太开心了,还想举办一场舞林大会呢,它们想邀请更多的角朋友来参加。瞧,有一队图形,听到了这个消息,兴冲冲的赶来了。你们能帮它们找到角朋友吗?找找看吧。(全班一起用手势判断)
6号图形虽不是角,但它藏有角,看来它和角是有关系的,所以角也允许它参加了。
6、数角
听说三角形都可以去参加舞林大会了,其他图形也纷纷赶来。(课件出示学习单第2题)
请看,这些图形跟角有关系吗?上面能找到角吗?请你用角的标记把角标出来吧,并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学生完成学习单,随机拍两份作品作对比。
请这两个作品的主人来发表一下你们的意见吧。
刚才我们成功的在这些图形上找到了角,看样子,它们也都可以去参加武林大会,那请它们去吧!可此时,舞林大会的总导演发话了:“你们俩不能进去,你们有些部分不是角。”
孩子们,你们知道是谁不能去参加武林大会吗?(第一个和第二个图形)可它们实在太想去了,你们可以给它们想想办法吗?(化弯为直)这个建议怎么样?(可以)那丁老师就给它变一变吧(课件出示变化后的图)这样一变,行了吗?这样它们都可以去参加武林大会了。
7、做角
孩子们,刚才这些图形已经高高兴兴的去参加舞林大会了。那你能运用你手中的学具创造出一个角,让它也有资格去参加武林大会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创作一个角。
教师随机拍2种不同材料创作的角。
投屏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你们可太有创造力了!那这些角可以去参加舞林大会了吗?(可以)
8、角的大小
(指出用搭条创作的角)这个角是谁创造的?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角哦,它的边是可以动的,它是一个活动角,谁能用搭条搭一个比它更大的角?(指生上台展示角)那谁能搭一个比它小的角?(请生上台展示)
三个孩子拿着各自搭好的角,摆好。
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大小不同或者说角越来越大了,角越来越小了)
看来角是有大小的。
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板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板书的同时引导学生说: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 两条边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孩子们,你们不仅创造出了角,而且还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你们真了不起!那接下来的这个问题你肯定能帮它们解决。现在舞林大会只剩下最后一个名额了,可这时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它们俩都争着要参加,哥哥说;“我的边比你的长,我比你大,应该请我去!”弟弟说:“我们俩明明一样大呀,你能去,我也能去!”孩子们,你们来评评理吧!(学生说)
是呀,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什么有关?(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所以它们俩是一样大的,谁留下都不合适,丁老师把这个情况跟总导演一反映,它决定让它们俩都去参加武林大会了!
三、全课总结
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孩子们,我们今天认识的角,它是一个图形,关于图形我们并不陌生,咱们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一开始我们认识了立体图形,后来我们又学面图形,今天我们认识的角它也属于平面图形(边讲边课件出示对应图形),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发现,一些平面图形中就藏有角,立体图形上也有角,看来,图形与图形之间是有关系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咱们会继续展开对图形的研究。
【教后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认识的内容,而图形与几何承载着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任务,发展空间观念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其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并提出要结合生活情境来认识角。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图形的概念。
虽然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但二年级的学生,感性经验还是很缺乏,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角的正确表象,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而和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来展开今天课堂的反思:
第一、我如何反思性的教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磨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反思课堂教学,并对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特别是在建模这个重要的板块,我从磨课到今天的课堂呈现经历了好几版本的改动。一开始我的设计是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通过观察,抽象出角的样子。
但试课时发现学生指角时并不明确,在他们心目中,角就是那个尖尖的地方,指角时也只是指了一个点,要想让孩子们感知出角的样子并抽象出角的样子有点难。于是我就想,能不能把学生的这个旧经验利用起来进行加工,他指一个点,我就画一个点,让他自己去发现角并不是一个点,再通过引导慢慢完善出角的样子。但这样去操作后发现,一下子角的样子是出来了,但学生对角的感知过少,角的样子还是不深刻,导致后面判断角的时候出现了错误,在创作角的时候,有些孩子还是做出了三角形、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也就是说他们脑海中角的样子还只存在于图形中的角,并没有抽象的一个角的概念。于是我又改了,我先让学生找三角尺中的角,通过摸一摸去感知角,但试课时,学生摸的时候也出现了,就摸那个尖尖的地方,他不知道要摸哪里。于是我在想,学生到底会不会用手比划出角的样子?于是我在其他班级进行了教学前测,问孩子们,是否知道用手比划出角的样子?发现还是有部分孩子能够快速的比划出来。
于是我在让学生摸一摸角之前又加入了让学生先比划角的样子这个环节。有了比划的样子,他再去摸就会更明确。今天课堂的呈现,我们能看到孩子们也是能够顺利的比划出角的样子来,再去摸的话就很容易了,有了比划的过程,有了摸一摸的过程,学生对角有了充分的感知,再去画角、判断角、创作角对学生们来说就不成问题了。从而突破了重难点,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另外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原来的设计是想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但发现学生并不是很能理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过于拔高,于是我们还是决定以学生为出发点,引导孩子们一起回顾有关图形间的联系,通过这个环节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体现了知识的整体性、一致性和结构性,紧扣了新课标的要求。
及时的教学反思能让我们不断的检视自己,能让我们的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
第二、我想讲的是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反思性的学
原来我们的教学,当学生的认知出现了错误时,我们通过让其他学生说、评,老师讲,让学生明确正确答案即可,但反思性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这个要求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那就是当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后,要引导学生自己对自己原来错误的认知进行反思。例如今天课堂上,有孩子认为三角形是角、长方形是角时,有孩子在图形中判断角出错时,在比较角的大小有些孩子认为边长的角大些时,当学生有认知冲突时,让学生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使错误的同学慢慢明白,明白的过程就是在进行自我反思,当然如果学生还能把反思后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学生反思性学的成果。
让孩子反思自己的错误认识,从而总结经验,以达到高效学习,实现高效课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