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用数据讲故事和第10课 记录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用数据讲故事和第10课 记录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用数据讲故事
【单元整体构想】
一、单元内容简介
本单元响应课程标准“数据与编码”模块内容要求的第六条“在对简单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使用数字化工具组织并呈现收集的数据,借助可视化方式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第七条“在学习与生活中,能用数据记录并描述规律性发生的事件,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预测结果”的内容要求,是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据证明观点”的学习基础上的巩固和提升。
信息社会每时每刻都产生着大量的数据,各行各业越来越关注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数据已成为社会的一项重要资源。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基于规律尝试预测也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一项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本单元创设了“预测运动会的天气情况”整体情境,内容包含学习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设计统计表,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并做出预测,创作数据分析报告的演示文稿,并上台分享数据故事。
二、单元设计的望远镜思维
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大概念是“数据存在多种形式,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组织和呈现”。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线学习小能手”,已经设置了通过利用网络收集、整理、加工和分享信息等相关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泛在的数据”,安排了数据的多种形式、数据的价值、数据的安全等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据证明观点”,围绕一个项目实践展开相关内容,阐述了数据组织与呈现的简单实践过程,如使用汇总表组织整理数据以及简单的图表制作等相关内容,也涉及数据分析报告。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本单元为学习九年级第三单元“智能预测与无人机飞行”中的智能预测出行方式的内容奠定基础。此外,本单元“预测运动会的天气情况”的项目实践内容,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内容“地球系统”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内容中的“知道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内容中的“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高度相关。科学课程中的这些内容涉及天气现象的观测、记录及天气现象成因的探寻,均对本单元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知识与技能的支撑。本单元项目的实施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的落地与实践。
三、单元设计的放大镜思维
本单元共有6节课,内容围绕数据和网络两条逻辑主线,聚焦于利用数据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0课是本单元的初始课,为后续项目实施提供原始数据。第10课安排的记录数据的多样方法和利用记录单记录数据的内容,是为了满足研究时对数据的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可能记录的数据不够丰富,还可以尝试通过网络获取主题所需数据。第11课围绕设计统计表展开,是对第10课记录的数据整理、统计与计算,为第12课的数据可视化提供更整齐有序的数据。第12课出于完成数据预测的考虑,围绕数据可视化展开,在四年级上册第8课“图表呈现”的基础上设置了更为翔实的数据可视化的内容,特别是制作类型更丰富的数据可视化图表,从而更广泛地呈现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在第10~12课的基础上,第13课结合所做的可视化图表,观察对比分析,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数据间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尝试多角度分析,发现尽可能多的规律,基于规律预测。第14课则是本单元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利用演示文稿软件制作数据分析报告。第15课考虑到利用演示文稿软件的优点,安排了幻灯片切换效果、放映工具栏和使用演示文稿辅助演示演讲等内容,为更好地阐述数据故事打下基础。
为了更紧密地落实大概念,本单元通过以下2条单元链展开教学,即“如何寻找数据背后的规律并做出预测”“如何利用演示文稿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并分享数据故事”,让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秩序渐进地理解大概念。
单元各课内容如下表所示。
课序 课题 主要内容
第10课 记录身边的数据 了解记录数据的多种方法,用记录单记录数据,利用其他多种方法收集更多他人记录的数据
第11课 设计统计表 设计统计表,数据输入与整理
第12课 数据可视化 了解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的制作和应用
第13课 规律与预测 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基于规律做出预测
第14课 数据分析报告 初识演示文稿软件,制作数据分析报告的演示文稿
第15课 分享数据故事 学习多样的幻灯片切换效果,利用放映工具栏播放演示文稿,演讲精彩的故事
【单元目标设计】
素养目标
本单元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借助信息科技进行简单的多媒体作品创作、展示、交流,尝试开展数字化创新活动,感受应用信息科技表达观点、创作作品、合作创新、分享传播的优势”“依据问题解决的需要,组织与分析数据,用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之间的关系,支撑所形成的观点”。
逻辑主线 单元涉及的核心大概念 单元目标描述
数据 数据存在多种形式,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组织和呈现。 1.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可靠的数据。 2.用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3.具有主动使用数据表达想法和探索世界的意识。 4.意识到数据有价值。
网络 网络蕴含丰富的数字资源,有助于开展数字化学习并创作、分享各种数字作品。 1.能够创作出表达个人观点的简单多媒体作品。 2.会在分享作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单元评价设计】
本单元的评价可以基于项目活动展开。学生通过数据收集、处理、分析,预测结果,借助演示文稿软件制作一份数据分析报告,并播放分享,讲述自己的数据故事。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组织与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数据、寻找数据背后的规律、总结得出预测结果等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本单元的练习的评价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一、最终评价任务设计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运动会。为了帮助学校确定具体的运动会举行日期,学生需要对运动会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学生通过演示文稿软件制作一份关于“预测运动会的天气情况”的数据分析报告,并播放分享,讲述自己的数据故事。
二、评价量规设计
评价标准 分值 我的得分
有封面页、目录页、内容页、结束页(每项0.5分) 2
有数据可视化呈现(1~2张可视化图表得1分,2张以上得2分) 2
能分析图表得出规律(得出1条规律得1分,得出2条规律得2分) 2
能基于规律预测结果(有预测得1分,预测相对准确得2分) 2
勇于上台播放演示,讲述数据故事(上台演讲得1分,上台生动演讲得2分) 2
总分 10
【单元过程设计】
一、单元问题设计
问题一:为表示历年家乡的天气变化情况,你会选用表格、统计图,还是其他形式?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表格、统计图等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表示形式,借助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梳理对表格、统计图等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形式了解历年家乡的天气变化情况,一方面希望引导学生关注家乡,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为本单元的“预测运动会的天气情况”项目做铺垫;另一方面希望学生了解不同的数据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了解表格、统计图等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利用它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据是课程标准中6条逻辑主线之一。通过类似的驱动性任务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对数据的认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回答的引导方向:学生每天都在感知天气数据的变化。结合三年级科学课中学习的气象知识,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家乡的天气变化情况(如气温、风速、降雨量、雾、特殊天气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家乡历年的天气情况数据,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数据呈现的方式,通过表格、统计图等形式呈现数据。让学生了解表格和统计图等各有特点: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数据,表格能更方便地整理、计算数据。其中统计图的样式多样,可根据具体的数据来选择不同的统计图。比如,用饼图呈现雾的变化情况,用折线图呈现气温的变化情况,用条形图呈现降雨量的变化情况等。
问题二:记录身边的数据可以做哪些预测?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据,了解利用哪些数据可以做观预测。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人们接触并记录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有价值的规律。学生可以寻找更多真实情境,观察、记录其中的相关数据,借助数据进行预测和分析。
学生回答的引导方向: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大量的数据才能做出基于数据的预测。如记录商店的销售数据,可以预测未来的销售趋势;记录交通数据,可以预测交通拥堵的趋势;记录天气情况数据,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趋势。此外,有些身边的数据并不能用于做观预测。如数据量很少,质量低的或数据变化影响因素较多的数据,是无法用来做观预测的。比如对于一种新兴技术发展的预测等。
问题三:基于数据的预测都是可信的吗?
设计意图:预测是难以做到准确的,只能是相对可信的。本问题指向的是利用基于数据的预测时,要关注预测的价值和可信度。
学生回答的引导方向:基于数据的预测并不一定都是可信的。预测结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因为数据是有限的,而现实世界的变化是复杂的。因此,在进行预测时,需要谨慎对待结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单元学习策略
本单元的学习围绕“预测运动会的天气情况”项目展开,结合单元主题情境构建合适的项目化学习方式。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各课之间的连续性,保持主题情境的统一,便于落实各课的教学知识。教学策略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法与教师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驱动性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了解记录数据的必要性,体会数据预测的价值,增强基于数据进行预测的意识。学生能够完整地体验预测的过程,并做出简单的预测,形成数据分析报告,讲好数据故事。本单元的教学需要在计算机中安装电子表格软件和演示文稿软件,如Word软件,或根据学生和教师实际情况选择安装。
课题 第10课 记录身边的数据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录数据的多种方法,感受原始数据对研究的重要意义。 2.设计记录单并记录身边的数据,尝试从多种途径获取数据。
教学重点 根据需求尝试设计记录单并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理解探究活动中记录原始数据的重要性。
环境与素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学习平台。 3.记录单范例。
教学过程
一、讨论 学校计划举办秋季运动会,若要预测哪天的气象情况适合举办运动会,需要参考哪些气象数据? 二、建构 任何一项研究活动,记录原始数据都是极其重要的。记录原始数据的方法也会影响研究活动开展的效率和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1.记录数据方法多样 记录数据的方法有多种,如手绘、书写、拍照、录音、录像等。一般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记录方法,如可以采用手绘、书写的方法来记录气象数据。 2.用启示单记录数据 记录单综合运用了手绘、书写等记录方法,利用记录单可以方便地记录身边的数据,便于数据查询。为了预测天气情况,需要收集最近一个月的气象数据,制作一张记录单记录数据。 (1)制作记录单 记录单一般包含记录主题、记录者、记录内容等。 (2)开展数据记录 记录的数据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捏造或随意修改,呈现时注意突出重点。 为了更好地开展主题研究,有时也需要收集他人记录的数据。如要预测9月28日能否举办运动会,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报纸等途径获取数据,尽可能多地收集历年9月28日的气象数据,便于持续的数据处理。 三、练习 将记录单上收集到的一个月的气象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方便后续的数据处理。
课后反思/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