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一下册:7.2.1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教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一下册:7.2.1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1等差数列的概念
知识 能力与素养
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够通过具体实例,发现总结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公差的概念,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培养学生建模思想,体验中国历史文化,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综合推理的能力,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的应用. 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的学习既能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又为后面学习数列有关知识提供研究的方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等差数列求和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还蕴涵着倒序相加、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等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函数、数列等有关基础知识,并且在小学和初中已了解特殊的数列求和, 学生已初步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等差数列是一种有特殊规律的数列,其通项公式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天坛集明清两代建筑技艺之大成,是古建筑珍品.它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写照.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圜丘为圆形,三层坛制,每层四面出台阶各9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形石块9圈,内圈9块,以9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的数量也都是9或9的倍数.
石板以上层中心圆石为起点,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18块,周围各圈直至底层,共9圈,均以9的倍数递增,如图所示.你能算出第9圈共有多少块石板吗?
【设计意图】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猜想以及应用能力.
(二)调动思维,探究新知
可以看出,第一圈石板数为9,第二圈石板数为 18,第三圈石板数为 27,… ,第9圈石板数为 81.因此,从内到外,石板数构成数列:9,18,27,… ,81.在这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项与前一项的差都是9.
用同样的方式观察数列
20,15,10,5,… ;
1,3,5,7,….
我们发现这些数列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时,就称这个数列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如数列 5,10,15,20,…是等差数列,公差d=5;1,3,5,7,…是等差数列,公差d=2;1,2,3,…,99,100 是等差数列,公差d=1.
如果数列an是一个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那么该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前一项与公差的和,即
a2=a1+d,
a3=a2+d=(a1+d)+d=a1+2d,
a4=a3+d=(a1+2d)+d=a1+3d,
a5=a4+d=(a1+3d)+d=a1+4d,
……
因此,首项为a1、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
an= a1+(n 1) d.
【设计意图】强调定义的重要性并自始至终紧扣这个定义,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时,让学生亲身经历“不完全归纳法“这一研究过程.
探究与发现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中的某一项和这个数列的公差,如何表示出其他的项?
(三)巩固知识,典例练习
【典例1】已知等差数列2,5,8,11, ….
(1)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这个数列的第6项;
(3)这个数列的第几项是35?
解:(1)在设这个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
则,可得d=5-2=3.
由得,该数列通项公式为

(2)由可知
(3)设35是这个数列的第n项,即则由通项公式可得
解得n=12.
所以,35是这个数列的第12项.
【典例2】在等差数列中,a2=25, a7=10,求a1,d,a10.
解: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1+(n 1) d ,可得
解方程组,得
于是,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28+(n-1)×(-3)=-3n+31.
由此可得,a10= (-3)×10+31=1.
所以, a1=28,d=-3, a10=1.
【设计意图】例1和例2让学生灵活运用通项公式和方程思想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典例3】小明、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的爷爷的年龄恰好构成等差数列,他们三个人的年龄之和为99,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年龄的10倍,求他们祖孙三人的年龄.
分析:对于构成等差数列的三个数,可以将它们设为 a1,a1+d,a1+2d,也可以将它们设为a-d,a,a+d,其中d为公差.若已知这三个数的和,则将它们设为a-d ,a,a+d更有利于计算.
解:设小明、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的爷爷的年龄分别为a-d ,a,a+d ,则
解方程组,得
于是,a-d=6,a+d=60.
即小明、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的爷爷的年龄分别是6岁、33岁和 60岁.
因此,他们祖孙三人的年龄分布为60岁、33岁和6岁.
【设计意图】主要阐明如果三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已知三个数的和,利用对称性设这三个数.
一般地,当三个数a,A,b成等差数列时,A称为a和b的等差中项.
若A是a与b的等差中项,则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可知,
A-a=b-A,
因此
例如,若2,b,6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则b是2和6的等差中项,且b=
【设计意图】借助实例说明.
(四)巩固练习,提升素养
1.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是打“√”,否打“×”).若是,指出其公差.
(1) 1,3,5,7,9,2,4,6,8 ; ( )
(2) ( )
(3) 3,3,3,3,… ; ( )
(4)1,1,2,3,4,5,… ; ( )
(5) 4,1,-2,-5,… ; ( )
2. 根据已知条件填空.
(1) 38是等差数列3,8,13,18,…的第 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a1=10,a8=3,则d = ;
(3)在等差数列an中,d= 2,a20= 18,则a1= .
3. 在等差数列an中,a5=11,a14=38,求a1,d,a20.
4. 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等于12,它们平方和等于56,求这三个数.
5 .求下列各组数的等差中项:
(1) 12与4; (2) 10与6.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五)课堂小结,反思感悟
1.知识总结:
2.自我反思: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
(3)你的学习效果如何?需要注意或提升的地方有哪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继续探究
(1)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7.2.1;
(2)书面作业: P6习题7.2的1,2,3.
(八)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