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回顾旧识,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展示青蛙和乌龟的图片。 回顾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将前后两节课联系起来,也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过渡】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却属于爬行动物。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栖动物,知道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爬行动物。
环节二 讲授新课: 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展示图片】现在我们以蜥蜴为例,来认识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并积极作答。 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和问题串的形式,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提出问题】展示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蜥蜴,请同学分别说出蜥蜴在这四幅图中的生活环境?
【讲解】据不完全统计表明,地球上除了南极洲之外,大陆上都有蜥蜴的身影。田野,沙漠,山间,可见它们分布很广泛。
【过渡】那么它们有哪些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呢?
【提出问题】我们再次看这四幅图,蜥蜴的肤色分别是怎样的?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学生未回答出“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相关答案时进一步提出该问题) 仔细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并积极交流。 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完善重要概念。
【总结】它们的肤色与外界环境是相似的,可以更好的伪装自己,不被敌害发现,也能更好地捕捉食物。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
【展示图片】展示蜥蜴的皮肤及皮肤纹理图。
【提出问题】皮肤除了颜色的特性之外,还有什么呢?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皮肤是怎样的吗?
【总结】蜥蜴的皮肤是粗糙的、干燥的、布满鳞片的。
【提出问题】那么这样的皮肤对蜥蜴而言,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不足呢?(可以回忆节肢动物外面被覆什么及其作用来思考) 复习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以此引出蜥蜴皮肤对蜥蜴的重要性。
【总结】如同节肢动物被覆外骨骼一样,这样的皮肤可以保护身体和减少水分散失。但由于皮肤角质化,没有活的细胞。只有退掉原来的表皮,长出新的表皮以适应不断长大的躯体。因此,蜥蜴就像节肢动物一样也会有蜕皮现象发生。 通过节肢动物类比爬行动物。
【提出问题】蜥蜴的身体分成哪几个部分呢? 思考问题并积极交流。
【总结】蜥蜴身体分成5个部分,分别是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强调“颈”的进化。
【提出问题】颈对于蜥蜴而言,又有什么好处以适应陆地生活呢?(请同学们一起体验一下,睁开双眼转动你的脖子,你的视野范围发生怎样的变化?与你不动脖子相比,你的视野范围怎样?那么视野范围变大了,对蜥蜴在陆地生存下去,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亲身体验,感受“颈”对生物的作用。 通过体验活动,建构概念。
【总结】颈的进化使蜥蜴视野开阔,便于观察周围的环境,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有颈,头能灵活转动,便于觅食和御敌。
【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青蛙的前肢短小,后肢强壮发达,便于跳跃。那么蜥蜴的四肢又有什么特点呢? 思考问题并积极交流。
【总结】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因此可以不易于暴露自己,移动迅速易于爬行躲藏,也可以迅速地捕食。
【提出问题】蛇没有四肢,为什么也是爬行动物呢?
【讲解】蛇四肢退化,仍是爬行动物,也说明它还具有其他爬行动物的特征。比如,完全用肺呼吸。 从特例到普遍,使概念体系更全面完善和系统。
【展示图片】展示青蛙与蜥蜴肺的结构示意图。 图片比较,重在引导学生观察结构上的差异,建构出爬行动物呼吸的优势。
【总结】青蛙的肺结构相对简单,蜥蜴的肺,形似囊状,内部具有复杂的间隔,使之分隔出无数的蜂窝状的小室,其上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效地扩大与空气接触以及气体交换的面积。甚至有的巨型蜥蜴有肌肉发达的咽喉,像风箱一样往肺内打气,从而提高呼吸效率。
【展示图片】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蜥蜴的生殖和发育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重要概念的内涵。 引导培养学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总结】蜥蜴为体内受精,陆地上产卵,而且卵很大,内部的营养也很充分,卵黄、卵白都为幼体的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此外,卵外有坚韧的壳,防止卵内受到伤害,防止水的流失。而且个体在陆地上直接从卵发育成幼体。
【强调】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脊椎动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生殖和发育脱离了对水的依赖。
环节三 讲授新课: 爬行动物的特征 【总结】总结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皮肤、颈、四肢、呼吸、生殖和发育。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分类比较能力,促进学生记忆。
【提出问题】你能从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中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皮肤干燥有角质鳞片和甲;用肺呼吸;体内受精,陆地产卵,卵外有卵壳。
【提出问题】你能总结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区别吗?完成表格内容。
【总结】师生共同完善表格内容。
环节四 讲授新课: 其他爬行动物和与人类的关系 【展示图片】展示爬行动物“扬子鳄”。 观察、了解其他爬行动物。 了解其他爬行动物。
【讲解】扬子鳄是小型鳄类,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三省长江沿岸的局部地区。生活在水边的芦苇丛中或竹木地带,以田螺、鱼、蛙等为食。现已人工繁育成功。
【展示图片】展示爬行动物“鳖”。
【讲解】人工养殖的鳖可以食用,鳖甲可以入药。
【展示图片】展示爬行动物“蛇”。
【讲解】我国约有50种毒蛇,常见的有蝮蛇、眼镜蛇、银环蛇、竹叶青等。毒蛇能伤人,但蛇毒也能治病。
【展示图片】展示爬行动物“避役”。
【讲解】避役俗称变色龙,能捕食昆虫,其中包括危害林木的昆虫。
【活动】学生展示其他爬行动物,互相交流。 小组间展示并交流。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合及表达的能力。
【提出问题】通过上述爬行动物的介绍,你能总结出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吗? 思考问题并积极交流。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总结】: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益有害,如: 1.可以入药,如蛇毒等。 2.保护林木、农作物等:如蜥蜴能捕食危害农林的害虫。 3.有时会危害人类:如毒蛇能伤人。 (我们要全面科学的看待爬行动物。)
环节五 讲授新课: 爬行动物的兴衰 【过渡】早在2亿年前是爬行动物进化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就是恐龙时代。 小组间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恐龙的种类、鼎盛时期的气候和植被特点,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渗透生物的进化是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展示资料】展示自然博物馆中收集到的恐龙资料,引导学生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
【总结】生物的进化伴随着生物的灭绝,有灭绝也有新生物的诞生,二者共同存在。爬行动物衰落,但生物进化并没有停止而是朝着更加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环节六:
拓展延伸 【讲解】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 拓展延伸。
环节七: 总结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复述总结。 培养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
【总结】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环节八: 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三道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