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授课 题目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材版本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学习目标 聚焦本片段的2个核心概念“①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②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设计学习目标如下。 (一)生命观念 基于实验证据和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辩证性地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认同生态与平衡观。 (二)科学思维 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学会设计方案、比较分类、预测结果、概括结论的一般科学方法。 (三)探究实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掌握科学取样、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技能。 (四)态度责任 养成勤清洁的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项目化学习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
技能训练目标 重点展示讲解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实验的设计与过程实施; 难点: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首先以问题“细菌和真菌可能分布在哪里?”组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发表看法,并构建出思维导图。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拆分为4个探究项目,课前一周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项目式学习和实验,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分享。具体教学流程见图1。
(2)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教学时间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课前一周,教师以问题“细菌和真菌可能分布在哪里?”切入,组织学生讨论并构建出思维导图。 1、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一周前) 2、布置4个探究项目(图4)。由小组自主设计项目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并提供实验材料,帮助学生克服实验过程中的难点。 3、课前10分钟,组织学生将实验结果带到课堂,准备进行交流与分享。 3、在讨论结束之后,根据讨论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考构建出思维导图。 3、利用课前一周的时间,小组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将实验的培养皿放至培养箱中培养,课前10分钟携带至教室,准备上课。 教师将本次的探究实验拆解为4个微项目,将实验的主动权、知识建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人自己去探寻项目的答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有效性。
【导入】 1、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布置的4个探究项目。 【设疑】 2、设疑:如何采集环境中的 1、回忆课前探究任务。 2、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
项目一: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min30s) 细菌和真菌? 令负责该项目的代表进行回答,促进学生思考与交流。 【播放视频】 3、随后,播放该探究小组采集样本的视频,重现实验过程。 【追问】 4、紧接着,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图5)进行观察。提问:“培养皿上肉眼可以看到的这些是什么?”。 5、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分类与比较,总结出“菌落概念、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图6)。并得出结论。 进行思考与讨论,当该项目组的代表发言时,仔细倾听。 【观看视频】 3、观看第一个项目小组的实验视频。 【观察培养基】 4、各小组对该项目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与思考。回答:这些是菌落。 5、一起比较与分类出细菌、真菌的菌落特点,总结出菌落的概念。 总结出该项目的实验结论:【结论】不同环境中均分布有细菌和真菌。 教师有目的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分享。提问和播放实验视频就是一个知识再学习、思维再升华的过程,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突破难点。
项目二:日常用品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min30s ) 1、教师引导:日常用品暴露在环境中,可能也会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令负责该探究项目的同学进行分享他们的检测方法。 【展示动图】 3、随后重现该探究小组的实验动图,重点展现科学取样的过程。 4、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图8),并总结出结论。 1、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倾听发言、观看动图,学习其他探究小组是如何进行实验的。 2、该组的代表发言“利用棉签接种到培养基上,观察有没有长出菌落”。其他同学仔细倾听。 3、认真观看动图(图7),学习各项目小组之间不同的思路与方法,拓展知识面。 【结论】 4、各小组一起观察该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不同的日常用品中均分布有细菌和真菌。 在该项目的汇报中,教师利用动图等方式着重强调“科学取样”的严谨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的探究技能,指向目标2。
通过前2个探究项目,学生已
项目三:洗手前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min15s) 经了解细菌真菌在环境以及日常用品中的分布情况。为了进一步体现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师引出第3个探究项目。 1、呈现学生采集的手上细菌、真菌的图片(图9),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哪一个是洗手前、哪一个是洗手后的结果? 【对比分析】 2、再次出示其他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图,提问:根据以上3位同学的结果,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拓展深化】 3、人体中除了手部皮肤上存在菌群,在肠道、口腔、泌尿道等部位也存在着菌群。通过这些部位的菌群平衡,建构:生态与平衡观。 4、最后,展示培养了十几天、干燥、裂开的培养基,提问: 1、各小组观察该探究小组采集的图片。根据实验结果和知识经验,回答:应该是菌落数量少的那个是洗手后的结果。 2、通过其他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验证猜想:洗手之后菌落数量会有所减少。 【结论】:人体上也分布有细菌和真菌,通过洗手可以减少它们的附着。 3、了解人体中的菌群平衡,知道人体上存在着这些微型生态系统,懂得维持人体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勤清洁,但不过度清洁。 4、观察手中的培养基,回答出:没有水分、营养了。 教师根据同学们洗手前后的细菌、真菌分布结果引起学生共情,激发探究欲望;并将直观的实验结果与人体上微观的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建立生态与平衡观。
为什么这些细菌和真菌不能继续生存下去了呢? 总结出概念: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 总结出核心概念。
项目四:寻找生活中的真菌(30s) 展示第四小组的课前调查结果(图10)。 从本次的实验结果到生活的实例,得出核心概念: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 观察第4小组的课前调查图片,引起共鸣,回忆起生活中见到的真菌或者真菌的菌落。 结合本次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 根据小组实地调查的生活实例,结合探究项目的结论,更能充分地得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内化深华(15s) 根据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联系人类自身,引发同学们思考:如何与这些微生物和谐共生? 【思考】如何与微生物和谐共生?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联系自身,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平衡微生物的存在与自身的健康问题。 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行动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一、教材分析
设计思路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节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从知识体系上分析,本节课是对前面章节内容上的延续,同时为后续章节做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中的重要一环。本人选用的教学片段是基于《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中的探究实验进行改良设计,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分组探究4个实验项目,研究不同环境中细菌真菌的分布情况。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生活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简单的认识,但没有开展过实验研究。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能在教师的指引下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并且已经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对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比较熟悉,因此特别适合开展项目化学习。这是本片段学习方式选择的主要原因。 三、设计思路 本片段以核心概念为中心,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习得学科内容,形成学科素养。本节课将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转化为4个生活化的微项目,以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项目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习得知识技能,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将学习目标由“静”转为“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微项目的激情,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等资源,记录学生探究实验的视频和动图,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交流。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重点通过讲解技能帮助学生梳理项目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形成。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