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学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探究·实践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教科书 书 名:高中生物学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网络或资料搜集形成对人类遗传病类型的认识;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分析人类遗传病的危害,认同遗传病的检测与预防的必要性。(生命观念) 2.举例说明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科学思维) 3.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分析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能根据不同要求,设计不同表格,从中分析遗传方式或发病率问题。(科学探究) 4.通过实际调查,强化接触社会的意识,提升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 2.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分析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3.通过实际调查,强化接触社会的意识,提升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能根据不同要求,设计不同表格,从中分析遗传方式或发病率问题。
教学情境
遗传病对人类有着很大的危害:我国大约有20%—50%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在每年新出生的儿童中,约有13%的先天缺陷;其中70%—80%是遗传因素,15岁以下的儿童中,约40%是由于各种遗传病等所致。为了更好的研究遗传病与我们人类生命健康的影响,我们应首先了解某些遗传病的类型、发病情况、遗传方式等情况,才能更好的预防和治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科学的研究和调查?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哪些方面,其主要的调查方法又有什么异同吗?
任务与预期成果
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两种方式,以及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来调查人群中某些遗传病的发病率及遗传方式,并统计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在遗传系谱图中分析其遗传方式;同时提出相关疾病的检测和预防建议,从中体会合作探究式实践过程的快乐,增加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同时布置开放性课题作业,通过社会走访调查,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获得资料或数据,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活动方案; 具体要求: 1.确定调查病例; 2.制定调查记录表; 3.明确调查地点、方式; 4.讨论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 二.学生活动 活动1. 8-10人一组,分为五组,选出负责人; 活动2.小组分工 (1)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红绿色盲、高度近视等)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2)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方式及注意事项,并设计记录表格; (3)每小组各自进行走访调查或网络资料搜集调查两种方式,获取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活动3.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记录参考样本如下: 病名性别调查总人数发病总数发病率高度近视男 女
三.小组代表汇报展示 活动1.小组代表汇报并讲解调查报告; 活动2.小组成员补充并分享经验和注意事项; 活动3.各组成员互相交流调查心得以及相关疾病预防措施; 四.教师总结,布置开放式探究性的调查活动,以及深度走访调查的任务。
评价设计
可评价的要素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指标: 1.小组内成员是否分工明确,活动有效积极,是否能主动配合同伴活动,且合作意识好; 2.小组成员研究性学习地方态度是否积极、与人交流的精神面貌是否好。 二. 资料收集、获取及展示能力评价: 评价方法: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指标: 1.小组成员是否分工协作,完成分配任务,收集资料较为全面; 2.能较快的分析总结收集资料,并能提出自己观点,表达能力强。 三.调查结果呈现是否条理清晰: 评价方法: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指标: ①表格:表格要注意性别记录、表格要有标题,数据统计详细准确; 遗传方式调查:家系调查要体现亲本组合、子代性别; 社会人群调查:要体现调查范围、调查性状、性别比例; 发病率的调查:要体现调查范围、调查性状、人数。 ②遗传系谱:注意图注、世代标注;注意遗传系谱与遗传图解的区别。 评价量规评价指标 (权重)评价指标描述评价得分优秀[1-0.8]合格(0.8-0.6]需努力(0.6-0]自评互评师评总分过过程性评定50分 分资料收集获取能力(15分)能快速、准确的通过多种电子或非电子渠道搜集和整理有关人类遗传病的材料。具备一定的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能较为准确的理解。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有明显不足,不能准确的理解。情意表现(15分)在调查中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很自信,敢于与人交流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调查中有较好的心理表现,比较自信并能克服一定的困难。在学习中不太信,个性比较突出,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待提高。合作精神(20分)能主动配合同伴学习,在学习中关爱并帮助和鼓励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合作意识好。能比较主动地配合同伴学习,在学习中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的关爱和帮助不是很主动;合作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配合同伴学习,和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容易和同伴发生矛盾,遇到问题指责、埋怨同伴。结结果性评定50分调查表格与遗传系谱图 (25分)表格制作与遗传系谱图科学规范:①表格要有标题,社会人群调查表要体现调查范围、调查性状、性别比例;家系调查表要体现亲本组合、子代性别。 表格制作与遗传系谱图制作比较规范,包含有基本的要素。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任务。 统计数据展示 (25分)能将人类遗传病的统计制成表格,统计结果科学准确,能丰富其主题资源网站。能够将人类遗传病的资料以各种形式进行整理,统计结果比较接近资源比较丰富。制作表格,资源内容少,统计结果相差悬殊。 评语自评组评师评注:满分100分 总分=自评总分×25﹪+互评总分×25﹪+教师评分×50﹪
教学反思
1.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教学理念。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大,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参与讨论,自主构建知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引导的角色,激励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有更深入了的思考,在合作、互助的课堂环境中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协同发展的新课堂。 2.该教学设计面向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已经习得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知识后,不难理解遗传病依据其病理进行的分类。而且学生在第二章第3节已经学习了伴性遗传,已经学会分析了人类遗传病系谱图,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计本节课时格外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对于课表要求的“调查活动”,教师安排资料搜集和实用性实例分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以后能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健康生活。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应先加以趣味性引导,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反思:除此设计的探究以外,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之后可以在课下延伸。课堂上需要把握好时间节奏,带领学生高效完成活动内容。
自我评价
本着“立德树人”原则,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展示与评价、讨论与交流,着力于学生思维过程的体验与表达,引导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有逻辑、有思考、有方法、有依据。激发学生兴趣,最终回归情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借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科学精神,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各环节中进行差异学习与选择学习,不同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