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生物七上:1.2.1学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课件(共23张PPT)+视频素材+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生物七上:1.2.1学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课件(共23张PPT)+视频素材+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第一节
学会使用显微镜
第二章:认识细胞
学习目标
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
01
02
探究实践
课堂导入
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但是,它们所表现的生命活动的特征却大同小异。
你还记得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吗?
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堂导入
多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怎样观察和研究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结构呢?
显微镜的发展
第一台显微镜
早期的显微镜
胡克看到的“细胞”
显微镜的发展
单目显微镜
双目显微镜
数码液晶显微镜
01
显微镜的构造与功能
一、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观看视频,对照课本P17,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一、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
物镜
遮光器
反光镜
底光源
载物台
粗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转换器
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目镜
物镜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目镜倍数 X 物镜倍数
思考:放大倍数与镜头长短的关系?
1. 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相关结构示意图,下列组合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越多。
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少。
学以致用
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精调下使用,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粗调,使看到清晰物像。
转换器
安装、转换物镜镜头
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作用:反射光线。
视野较亮时,使用平面镜
视野较暗时,使用凹面镜
反光镜
遮光器&光圈
光圈可调节光线的强弱
光线较暗时用大光圈。
底光源
02
显微镜的使用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用流程图的形式归纳显微镜的使用过程。
转动粗准焦螺旋分别使镜筒下降和上升时,眼睛看哪个结构,为什么?
单目显微镜的使用
单目显微镜的使用
用流程图的形式归纳显微镜的使用过程。
对光调光
收放
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调焦观察
取镜安放
先调节粗准焦螺旋
单目显微镜的使用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用一个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
1.对光调光
单目显微镜的使用
光源
材料特点:
薄而透明
1.对光调光
单目显微镜的使用
2.调焦观察
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从侧面看着物镜)
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先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另一只眼睁开,便于画图
单目显微镜的使用
2.调焦观察
转动粗准焦螺旋分别使镜筒下降和上升时,眼睛看哪个结构,为什么?
防止物镜镜头与玻片接触
观察物像
单目显微镜的使用
2.调焦观察
如果要用更高倍数的物镜观察,应该怎么办?
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转换物镜
调节
细准焦螺旋
若需要
调节亮度
学以致用
2.下列关于显微镜及其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由低倍镜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物镜镜头与玻片间的距离变短
由低倍镜换高倍镜后,视野内细胞数目增多
由低倍镜换高倍镜后,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使视野变亮的方法是缩小光圈或改用平面镜
双目显微镜的使用
双目显微镜与单目显微镜都以可见光为光源,属于光学显微镜。
数码液晶显微镜的使用
数码液晶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与双目显微镜基本一致。
03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玻片上的物
视野里的像
左右相反
上下颠倒
目镜里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试卷颠倒过来即可)
观察下图,写出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试一试:写出“上”字在显微镜视野中的像。
思考:如果视野中看到的“上”字如右图,你该如何移动玻片才能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呢?
·

偏哪向哪移
向右下方移动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低倍镜
高倍镜
观察: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视野里有什么区别?
①物像变大
②范围变小
③光线变暗
如何提高高倍镜下的视野亮度?
大光圈、凹面镜(底光源)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如下表格。
放大倍数 视野范围 视野亮度
低倍镜
高倍镜






视野中污点位置的判断
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
目镜上,物镜上,装片上
①转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
则污点在目镜上;
②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
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
③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
则污点在物镜上。
04
课堂总结与反馈
学完本节课,你要知道:
1、物象放大倍数=
2、显微镜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3、如物像不在视野中央,在移动玻片时:看物像的方向
4、目镜、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
5、光线调暗应选择_____光圈和_____面镜; 光线调亮应选择_____光圈和_____面镜
6、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
7、___________先找到物像,___________使物像更清晰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物像偏哪玻片就移向哪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目反物正
课堂反馈
1. 使用双目显微镜时,可以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部件是( )
A.物镜和目镜
B.遮光器和底光源
C.压片夹和光圈
D.转换器和反光镜
B
课堂反馈
2. 观察临时装片时,要将图中的细胞移到视野正中央,请问应将玻片标本向哪个方向移动。( )
C
A.右下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左上方
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对科学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显微镜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它使人类的视野从宏观世界延伸到微观世界,已经称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
请进一步收集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想一想: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后任务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会使用显微镜1.2.1《学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说出显微镜的构造及功能,并学会使用显微镜。(探究实践)
查阅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认同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难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
PART导入
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但是,它们所表现的生命活动的特征却大同小异。你还记得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吗?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通过前面所学内容,引出本章主题——认识细胞,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引出新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讲解回顾:简要介绍生物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并说明“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提出问题】那么我们使如何观察和研究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结构呢?
【展示图片】显微镜的发展过程
(简要通过图片展示显微镜的发展历程,说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PART1: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播放视频——显微镜的构造】
展示显微镜的结构(单目显微镜&双目显微镜),对比分析
通过问题引导找学生说出显微镜的结构。
1.能够起到放大作用的结构是:目镜+物镜
2.能够调节光线的结构是:遮光器+反光镜/底光源
3.能够调节焦距的结构是: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注意强调:
目镜(无螺旋)与物镜(有螺旋)结构的区别;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X物镜;
可以调节光线的结构包括:反光镜(两面—平面&凹面)或底光源、遮光器(光圈的不同大小);
粗、细准焦螺旋:上升和下降镜筒(调焦)。
转换物镜时,要转动转换器换物镜,不能直接掰镜头!
PART2:显微镜的使用提出问题:
单目显微镜的使用:
用流程图的形式归纳显微镜的使用过程。
转动粗准焦螺旋分别使镜筒下降和上升时,眼睛看哪个结构,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关注重点内容。
【播放视频——显微镜的使用】
小组合作,完成显微镜使用的流程图,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师逐步解析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对光调光——调焦观察——收放
1.对光调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下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左右距离)。
②调节遮光器,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向目镜内看,转动反光镜,使反射光线经过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到达目镜,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
(教师利用图示讲解光线通过显微镜进入到眼睛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
2.调焦观察
③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正面朝上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移动玻片标本,将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④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简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防止物镜镜头与玻片接触。
⑤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另一只眼要睁开,便于画图),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强调:
对光成功的标志:视野中出现明亮的圆形视野;
对光的原理:光线的反射(材料要求薄而透明);
观察下降镜筒时:从侧面注视物镜;
擦拭镜头:用擦镜纸。
【提出问题】如果要用更高倍数的物镜观察,应该怎么办?
——如果需要用更高倍数的物镜观察,应将要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转换物镜,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后观察(转换物镜后,切忌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如果需要,可以调节视野亮度。
双目显微镜和数码液晶显微镜的使用
双目显微镜与单目显微镜都以可见光为光源,属于光学显微镜。使用的原理和过程与单目显微镜类似。
数码液晶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与双目显微镜基本一致。
【播放视频—双目显微镜的使用】
【播放视频—液晶数码显微镜的使用和成像展示】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物技术水平,提高探究实践的能力。
PART3: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显微镜成像为倒像(上下左右都相反)。
先以“e”为例,展示显微镜的成像情况,引导学生推测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左右相反,上下颠倒
应用:推测“上”在显微中的成像情况;
判断如何将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在哪就往哪移)
利用表格和图像,对比总结“高倍镜”和“低倍镜”的成像情况
显微镜污点位置的判断方法(目镜、物镜、玻片)
①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
②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
③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在物镜上。
PART4:课堂总结和反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