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单元 植物的生活
第4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 光合作用
课题 光合作用 授课人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认识,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愿意与同学合作开展活动,共同完成探究任务,敢于大胆质疑;但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经验,特别是有些操作学生第一次涉及,如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等应该由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认同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观(即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科学思维:描述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鉴定方法。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的实验,观察叶的结构实验,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态度责任:1.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 2.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 3.制作和观察徒手切片。 4.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 2.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
第1课时 光合作用的探索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 导入 一粒种子能萌发长出幼苗,一颗幼嫩的小苗,可长成一株参天大树,一颗果树可结出丰硕的果实。但你想过吗?绿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又来源与哪里?17世纪以前的人们认为绿色植物的生长靠的是从土壤中获得的物质。事实真是如此吗?怎样去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 学生仔细倾听、思考。
新课 展开 活动一 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 1.展示亚里士多德的图片,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体是由“土壤汁”构成,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物质完全来自土壤。 2.展示海尔蒙特实验图片,提问:柳苗和干土的质量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其结论是什么? 得到海尔蒙特实验的结论:柳苗生长所需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提问:①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 ②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3.展示普利斯特利实验的图片以及播放其视频。提问:结论是什么? 得到普利斯特利实验的结论:绿色植物能够净化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浑浊的空气。 提问: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的污染空气,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4.展示英格豪斯实验的图片并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得到结论。 得到结论: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这种释放气体的能力在夕阳下时降低,日落后则完全停止。 5.展示瑟讷比埃和索绪尔的照片,要求学生在书本中找到这两位科学家的介绍,证明或发现了什么? 证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说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6.展示萨克斯实验的图片,讲解原理:淀粉遇碘变蓝,提问:滴加碘液后树叶变蓝说明了什么? 得到结论: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活动二 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 1. 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播放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的视频。 提问:①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②将小烧杯置于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称为什么方式?③为什么要将小烧杯置于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④叶呈黄白色,酒精呈绿色的原因? 分别展示天竺葵和银边天竺葵的照片。 过渡:天竺葵就是我们这个实验所使用的实验材料。 展示暗处理的图片,提问: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展示选叶遮光的图片并少量的文字描述,提问:遮光与不遮光形成对照,变量是什么?移到阳光下照射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酒精脱色的图片并少量的文字描述,提问:使用酒精的目的是什么?隔水加热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天竺葵叶和酒精在酒精脱色前后的颜色对比图。 展示清水漂洗的图片,提问:目的是什么? 展示滴加碘液的图片并少量的文字描述,提问:为什么要滴加碘液? 展示滴加碘液后天竺葵叶子的颜色变化图。说明原理:淀粉遇碘变蓝。提问:遮光处理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别显示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总结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 2.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展示课外资料:氧气能够助燃,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讨论:①选择哪种实验材料比较好?②怎样收集到氧气?③怎样检测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依次讲解选择金鱼藻、排水集气法的原因。 播放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视频,提问: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试管后有什么现象? 依次讲解各个步骤及目的。 提问:该实验现象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3.阅读教材P75活动: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提问】①为什么银边翠和银边天竺葵的叶边缘不呈绿色? ②分析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③你认为绿叶细胞的哪里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总结】 ①银边翠和银边天竺葵的叶边缘不呈绿色是由于边缘不含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4.阅读教材P77,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提问】 ①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时,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②第一套实验装置的叶滴加碘液不变蓝,第二套实验装置的叶变蓝,说明了什么? ③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总结】 ①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才能产生淀粉(有机物)。 5.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总结】 6.光合作用 【提问】 根据前面的科学实验结果,说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以及反应式。 【总结】 光合作用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条件:阳光。 产物:淀粉和氧。 场所:叶绿体。 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提问】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总结】 光合作用包含两种变化(实质): (1)物质转变: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 (2)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观察,倾听。 计算得到答案。 记笔记。 思考并回答。 观看视频并回答。 做笔记。 思考并回答。 观察图片并阅读课本找出其结论。 阅读课本并找出结论。 做笔记。 观看视频并思考。 观看。 思考并回答。 讨论。 记笔记。 思 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讨论。 记笔记。 思考并回答。 讨论。 思考并回答。 讨论。 记笔记。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本堂课的全部内容。(结合板书,梳理总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光合作用
第1课时 光合作用的探索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条件:阳光
产物:淀粉和氧气
场所:叶绿体
3.光合作用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教学反思
上课没有很大的技巧让学生能够轻松的记忆人物与相应实验,板书的内容较多,花费的时间过多,板书的书写速度不够快。知识讲解不够有趣,不能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2课时 叶与光合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 导入 你能否解释叶的正面颜色比反面颜色更绿的原因?你能否解释为什么大多数落叶反面朝上? 学生仔细倾听、思考。
新课 展开 活动一 观察叶的结构 1.温故知新:回忆显微镜的使用。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观察叶结构打下基础。 2.实验器材:新鲜的绿萝显微镜,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 设计意图:认识并熟悉实验材料。 3.方法步骤: (1)制作叶的临时装片 ①取一片绿萝叶,放在载玻片上。 改进:教材中的菠菜叶硬度不够 ,切片结构不完整 ,绿萝易新鲜硬挺,厚度适中易于切割。 ②用三联刀片法切割载玻片上的叶。 改进:为了突破徒手切片这一难点,还对刀片进行了改进,我们用三联刀片法,将三片刀片叠在一起,中间那片短点,改进课本中用并排的两片刀片,因为刀片紧贴很难切出切片,很多同学切出的切片结构不完整。三联刀片法优点是保证刀片间有薄的缝隙,切片薄厚适中,大部分同学能观察到的叶结构是完整的。让学生尝试比较二联和三联刀片法的实验效果,认同三联刀片法比二联刀片法效果好,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 注意:刀片很锋利,用时要小心! ③重复切几次,每切一次,刀片要蘸水一次,以便将切下的叶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里。 ④用毛笔从水中选取最薄的叶切片,放在一张洁净的载玻片上,制作成临时装片。 教师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2)叶的结构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的临时装片。 找出薄而比较完整的叶部位,对照书81页图4-9观察叶的结构,区分出上表皮、下表皮、叶肉和叶脉,识别各个部位的细胞结构特征,并思考有关问题。 ①表皮无色透明对叶进行光合作用有什么好处?属于什么组织? ②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与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解释为什么叶上面比下面更绿的原因吗? ④叶肉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属于什么组织? ⑤叶脉在叶中起什么作用?属于什么组织? 4.阅读教材课本82页课外科学实践,完课本83页讨论。 【总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多种色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和转化光能﹐而且叶绿素只有在光照下才能形成。没有形成叶绿素时,叶绿体呈白色或黄色。 活动二 光合作用在生物圈的作用 【提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 【总结】光合作用的意义:①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②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③人类利用的多种原料来源。④植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⑤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活动三 光合作用的应用 【提问】 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2.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应用? 【总结】 1.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如立体种植、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 2.光合作用影响因素: 生理作用影响因素应用实例光合作用光照种植大棚时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温度白天适当提高大棚内温度等二氧化碳在棚内点燃木柴、施用“气肥”等
小组合作实验、观察、记录结构、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并归纳总结。 学生交流、讨论,并归纳总结。 学生交流、讨论,并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本堂课的全部内容。(结合板书,梳理总结)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叶与光合作用
第2课时 叶与光合作用
教学反思
该节要求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徒手切片,识别叶的结构,领悟叶的结构,领悟叶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为了突破徒手切片这一难点,对刀片进行了改进,用三联刀片法,将三片刀片叠在一起,中间那片短点,改进课本中用并排的两片刀片,因为刀片紧贴很难切出切片,很多同学切出的切片结构不完整。三联刀片法优点是保证刀片间有薄的缝隙 ,切片薄厚适中,大部分同学能观察到的叶结构是完整的 。让学生尝试比较二联和三联刀片法的实验效果,认同三联刀片法比二联刀片法效果好,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