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2.2.1脊椎动物——鱼教案(表格式)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新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2.2.1脊椎动物——鱼教案(表格式)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新版2024)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二节脊椎动物-鱼》教案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对动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鱼类的具体特征和生态角色可能还不够深入。学生在生活中对鱼类有一定接触,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认识。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框架。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 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角色。 3. 鱼类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1. 鱼类的呼吸机制和运动方式。 2. 鱼类多样性的生态意义。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鱼类标本、解剖盘、显微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形态和结构。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吗?哪些是没有脊柱的?” 3. 引导学生讨论脊柱与鱼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4. 引入新课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鱼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展示课本中的图片和内容,简要介绍鱼的多样性。 6. 提出问题:“鱼有哪些主要特征?鱼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 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2. 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3. 倾听教师的介绍,准备学习新内容。 通过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新课学习 1. 详细讲解鱼的主要特征,包括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 展示鱼的解剖图,解释鱼的呼吸过程和运动机制。 3. 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形态结构,提问:“鱼的形态结构对它们在水中运动有什么意义?” 4. 讨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鱼类养殖业和捕捞业的重要性,以及鱼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5.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相关内容,强调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6. 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 1. 倾听教师的讲解,记录重要信息。 2. 观察解剖图,理解鱼的呼吸和运动机制。 3. 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4. 思考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讨论保护鱼类资源的措施。 通过详细的讲解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鱼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践操作 1. 分发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鱼的解剖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鱼的鳃和肌肉结构,提问:“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 3. 指导学生进行鱼的游泳实验,观察鱼的游泳方式。 4. 提问:“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 5. 引导学生讨论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的原因。 6. 提出问题:“鱼的运动方式对它们在水中生存有什么意义?” 1. 进行鱼的解剖实验,观察鳃和肌肉结构。 2. 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3. 进行鱼的游泳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鱼的运动方式及其对生存的意义。 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加深对鱼类特征和运动方式的理解。
小组讨论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鱼的主要特征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3. 提问:“你们认为鱼的主要特征对它们在水中生存有什么影响?” 4. 引导学生讨论保护鱼类资源的措施。 5. 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 6. 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强调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1. 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 2. 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3. 提出保护鱼类资源的措施。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加深对鱼类特征和保护措施的理解。
总结归纳 1. 总结鱼的主要特征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强调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3. 提出问题:“你们学到了哪些关于鱼的知识?” 4.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5.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 6.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1. 倾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3. 提出保护鱼类资源的措施。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业设计
基础练习 1. 根据鱼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特点,完成下面的图解。

体形:流线型
体表特点:有鳞片覆盖
呼吸器官:鳃
运动方式: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 黄鳝生活在水中,它的体表没有鳞片,但它属于鱼类。为什么呢?
拓展应用 1. 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可以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有跳出水面的现象,而在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鱼便停止了浮头。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 水中的溶解氧大概只有空气中的1/30(在20℃、1标准大气压下),鱼在水中仍能获得充足的氧,为什么到了氧含量更高的陆地上却不行了呢?有人用毛笔简单模拟主要由鳃丝构成的鱼鳃,当毛笔浸在水中时,毛笔的毛是充分散开的;但当毛笔从水中取出时,毛笔的毛会粘连在一起。请结合上面的模拟结果作出解释,并与老师和同学讨论。
板书设计
鱼的特征
- 生活在水中
- 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 用鳃呼吸
- 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的分类
- 淡水鱼:鲢鱼、鳙鱼、草鱼、青鱼等
- 海水鱼:带鱼、鲳鱼、大黄鱼、小黄鱼等
鱼与人类的关系
- 渔业养殖和捕捞
- 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 渔业法规保护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直观理解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2. 利用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理解鱼的呼吸机制上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演示。
2. 对于鱼的分类,学生容易混淆淡水鱼和海水鱼的特征,需要更多的比较和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