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一、本节分析
本章《认识细胞》首先涉及到的重要概念之一就是“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构建这一概念首先要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就是必然要借助能观察微小物体的工具--显微镜。本节在介绍显微镜的构造之后,引导学生练习显微镜。教材中涉及单目显微镜、双目显微镜和数码液晶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更符合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学习不同显微镜的内容中,学生会体会到光学显微镜的原理不变,但随着技术进步设备升级,观察的效果越来越优化。在《科学·技术·社会》中,通过古老和现代显微镜的对比,使学生在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的同时,认同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思维活跃,乐于动手,有强烈的表达的欲望,但实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是很强。显微镜的结构进行自主学习,显微镜的操作以及相关使用规律将通过自学、合作等形式展开,通过本节课学习获得操作显微镜、移动玻片标本等技能和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放大倍数计算等知识,学生体验获得新技能、新知识而带来的成就感。但刚入学的学生初中学习习惯尚未形成,本节将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大部分孩子也是第一次接触显微镜,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充分强调实验室守则以及相关安全注意事项。
三、课程标准分析(2022版)
1、内容要求: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其学习要求在课标大概念中未直接体现,但在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中有所体现,用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进而掌握某些概念,例如:“1.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2.3.2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2.3.3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同时在概念1的学习活动建议中有如下建议:
1.实验探究活动:练习使用光学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制作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尝试制作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的结构模型;观察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观察人体和植物体的基本组织;观察某种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并探究其取食、运动或趋性。
2.调查与交流活动:收集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讨论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通过专业书籍阅读、网络查询、专家访谈等,收集有关细胞研究进展方面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2、学业要求:
概念1学业要求:
1.正确、规范地制作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能够针对观察结果中可能出现的成像不佳等情况,从材料制备、仪器设备、操作程序等方面初步分析原因。
核心素养 学业要求(或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观看显微镜下一滴水的世界切入,感受生命之美。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单目与双目显微镜的结构差异,分析其操作差异,初步感知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探究实践 1.通过观看显微镜结构的介绍视频、观察课本图片、动手拆解和触摸显微镜的关键结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认识显微镜成像基本原理。 2.通过观看显微镜结构的介绍视频、观察课本图片、动手拆解和触摸显微镜的关键结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认识显微镜成像基本原理。
态度责任 通过查阅显微镜发展的资料与分享,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更新。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显微镜的使用规律
②难点:显微镜的熟练操作
四、设计思路:
1.导入:播放一滴水的世界,学生体会通过显微镜的使用,可以观察到的微观世界。
2.新授:
①播放视频,介绍显微镜的构造,学生先对显微镜的结构有整体认识,然后自主阅读课本,填写学习任务单,完成结构名称识记。
②显微镜放大的结构、调亮度的结构、升降镜筒调焦的结构是重点,视频中已经介绍,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关键结构,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操作,认识关键结构的功能,填写学习任务单完成小结。
③在显微镜的操作上,首先通过观看视频对步骤有整体的认识,紧接着通过阅读课本填写任务单完成梳理,教师在订正答案的过程中进行梳理与注意事项的强调总结。
④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对比单目与双目显微镜的异同,找出不同的结构,由这些结构的功能推测不同的操作的步骤,进而梳理双目显微镜与单目显微镜不同的操作步骤,辅助视频片段介绍对应步骤的操作,相同步骤无需赘述,提高效率。数码液晶显微镜的使用与双目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基本相同,不再重复。
⑤提出问题,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操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这部分解决的问题有:显微镜的成像特点、玻片标本移动方向问题、高倍镜视野特点以及更换高倍镜的步骤、污点位置判断。
3.总结与反馈:导图明确本节知识点、随堂练习后布置作业。
五、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
光学显微镜(检查器材是否能正常使用,物镜至少安装4x和10x,目镜选10x和16x都有)、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笔记晾干,不易擦掉)、
适当准备永久玻片(给操作熟练、学有余力的同学备用)。
课前作业准备:
组织1-2个小组收集显微镜发展史的内容,教师提前筛选,指导学生分享。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视频]一滴水很小,滴在物体表面很快就干了,你是否相信,一滴水,竟然也是一个生命世界。 [观看视频] 感受微观生命之美。 学生体会微观生命之美,明确要观察微观世界,就必须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
新授 显微镜发展史 [组织学生展示]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课前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显微镜的技术发展过程,让我们请小组代表,与我们分享几个显微镜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学生代表: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分享。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体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更新。 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的知识远远多于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分享,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深研探究的兴趣。
显微镜的结构 [播放视频]显微镜的结构。要求学生关注放大、调亮、调焦的结构,为后续展开学习做铺垫。 组织自学]布置学生观察课本P13/图 1-11中的单目显微镜,结合视频内容,识记结构名称,并填写学习任务单中[单目显微镜的结构]。 学生填写过程中教师走下去进行批改。 学生填写完成后,请学生齐读答案并订正。 [提问]在显微镜的结构中,可以放大物像的是?可以调节亮度的是?可以调焦的是? [组织学生活动]限时2min: 1.摘下目镜、旋下物镜,对比目镜和物镜的区别,然后装回。 2.转动遮光器,眼睛由通光孔向下看,你发现了什么? 3.摸摸反光镜的两面,有什么不同? 4.双手握住粗准焦螺旋转动,有什么变化?转动细准焦螺旋呢? [梳理总结] 学生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追问。 1.目镜与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关系口诀“目反物正” [观看视频]整体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功能。 [自主学习]根据要求填写学习任务单,明确显微镜的结构,根据教师呈现的答案自批自改。 [回答]根据视频提示回答: 1.放大的结构是目镜和物镜; 2.调节亮度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 3.调焦的结构是粗细准焦螺旋。 [实操]根据要求,操作相关结构,体会各结构特点并回答问题。 1.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回答教师总结问题1.2) 2.遮光器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时会有“咔哒”声。 (回答教师总结问题3:视野过亮时选小光圈;视野过暗时选大光圈) 由“整体认识-重点结构认识-显微镜原理”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显微镜的结构。 较为简单的知识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及时进行肯定,提高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 显微镜的重要结构通过实操感知,加深理解认识。
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物镜放大倍数。 3.遮光器上的圆圈叫光圈,可以调节进光量。不同视野情况应如何选择光圈? 4.反光镜可以反射光线,平面和凹面有什么不同?(课件图示辅助)不同视野情况应如何选择? 5.转动1周粗准焦螺旋镜筒移动10mm,转动1周细准焦螺旋镜筒移动0.1mm。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加清晰。 [组织学生小结]完成学习任务单的任务一。 3.反光镜一面平,一面凹。 (回答教师总结问题4:视野过亮时选平面镜;视野过暗时选凹面镜) 4.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升降幅度大,转动细准焦螺旋基本看不出镜筒变化幅度。 [小结]完成学习任务单。
显微镜的 操作 [过渡]如何操作我们认识到的结构去观察微观世界呢? [播放视频]播放显微镜的操作视频,要求学生用流程图的形式概括显微镜操作的大致步骤。 [组织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14-15/一、单目显微镜的操作提示,完成学习任务单[单目显微镜的操作]。 [梳理订正]结合课件梳理订正显微镜操作步骤,并且边示范边指导,边做边问为什么或让学生问为什么。 如: 1.为什么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 2.为什么显微镜要放在实验台距边缘大约7cm处? 3.为什么转动转换器时不要掰物镜? 4.为什么观察时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5.为什么对光完成后不可随意移动显微镜位置? 6.为什么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目镜、物镜、反光镜等镜面,如要清洁,需用专门的擦镜纸?7.调焦观察中,物镜和载物台先靠近,再远离。靠近时眼看移动结构,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碰撞,损伤物镜。远离时看目镜内。升降动作都要缓慢。 [观看视频]整体认识显微镜的操作过程,并用流程图概括:取镜安放→对光调光→调焦观察→清洁收镜。 [自学]按照要求阅读课本填写任务单。 [倾听思考]认真倾听,订正任务单,思考提问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牢记教师的嘱咐。 答: 1.保证目镜不会掉落,显微镜不被摔坏。 2.保证显微镜安全的同时又能方便地观察。 3.可防止物镜松动,影响观察。 4.在视野中容易找到所要观察的物像。 5.因为光线角度会发生变化。 6.手上的油脂会污染镜头,擦镜纸柔软不会损伤镜头。 8.减少灰尘落在显微镜光学部分。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步骤有整体的认识,紧接着通过阅读课本填写任务单完成梳理,教师在订正答案的过程中进行梳理与注意事项的强调总结。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实操做铺垫。
8.清洁收镜时为什么使两物镜呈“外八字”放置,无光圈对准通光孔,反光镜竖直放置? [组织小组活动]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有什么不同呢?观察单目显微镜与双目显微镜的结构区别,由结构不同推测有哪些使用步骤的差异。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明确双目显微镜有差异的结构,并且找出3步不同的操作步骤。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只描述不同之处,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显微镜的使用规律 [组织实施]相信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啦!让我们带着下面的任务,一起来操作显微镜吧! 1.将写有“上”字的玻片正面朝上用显微镜观察,记下物像的样子。 2.将写有“上”字的玻片朝左移动,记下物像移动的方向。 3.在低倍镜下看清后,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观察视野变化。 [梳理小结]请学生描述问题的答案,补充例题与规律总结。 [提问]顺承第3题设问:静静在低倍镜下看到图中的视野(课件配图),想将圈内的细胞进一步放大观察,但在高倍镜视野中却找不到这个细胞了,这是为什么?从低倍镜转成高倍镜观察,依次操作哪些结构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呢?引导学生梳理作答。 [提问]静静在视野中看到一个污点,污点可能在哪里?在目镜和物镜都不调换的情况下,你用什么办法判断这个污点在何处? [实施与记录]按照所学操作显微镜,将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记录在任务单上。 1.显微镜下的物像为倒像。 2.显微镜下物像移动方向与实际移动方向相反。 3.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亮度越暗。细胞体积越大,数目越少。 [思考回答] 1.未将要观察的对象移动到视野中央。 2.移动玻片标本,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选大光圈和凹面镜调亮视野;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思考回答] 1.污点可能在:目镜、物镜、玻片标本上。 2.判断污点位置方法? 通过操作得出显微镜的使用规律,加强学生理解。
知识小结 结合板书或课件完成小结
反馈练习 结合课件或学习任务单完成检测
中考链接 中考链接 (2024 深圳中考)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时,将图中的视野从甲调节到乙,正确的操作是 A.移动装片 B.转动转换器 C.调节粗准焦螺旋历 D.调节细准焦螺旋 答案:D 解析:由甲到乙,物像更加清晰,所以选择细准焦螺旋。 2.(2024 陕西中考)显微镜配置的物镜放大倍数为 10x、40x,下图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物镜镜头上⑤的直径越大,通过的光线越多,视野越亮。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越略。视野中,细胞数量最多的组合是( ) 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说明放大倍数最小,目镜最小的放大倍数是①10x,根据题干,物镜④的直径大,通过的光线多,放大倍数小。
作业 完成学习任务单的作业部分。 2.选择一款显微镜,为它绘制、书写一份说明书。 提示:参考你看过的电器等说明书,想想你的说明书有几部分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取水样(自米水、池塘水…),观察一滴水的世界。注意:本项作业不允许独自进行,需先到老师处报名,取得同意、方案通过后方可进行。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1.课时容量问题:计划利用两课时完成本节内容,两课时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书面练习和动手练习。
2.课堂上视频播放量较多,因在课堂上举着显微镜给孩子们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孩子能看清,很多孩子会选择不听老师的,摆弄自己眼前的显微镜。采用视频的形式呈现可以让班级中的孩子们都看到。
3.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孩子们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强调好实验室纪律,动脑与动手部分恰当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对于学生活动的评价量表,尚有欠缺,合理性有待商榷,呈现的时机需要再确定。
5.双目显微镜的认识学习了单目显微镜的之后,在框题的划分上也需要进一步考虑。
第7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