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六年级全一册 第15课 模块组装很灵活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六年级全一册 第15课 模块组装很灵活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模块组装很灵活 课时 1课时
年级 六年级 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控制系统中的模块及其作用,以及模块化组装方式在控制系统中的优势。通过观察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模块和在编程环境中体验模块的作用,学生将了解到模块是控制系统的基础单元,能够实现特定功能,并且通过特定接口连接构成完整的控制系统。同时,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模块化组装方式在提高生产效率、方便维修和更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编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模块的概念和作用可能还比较模糊。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模块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控制系统中的模块及其作用。 学会在编程环境中使用模块,体验模块的功能。 能够分析模块化组装方式在控制系统中的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模块化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理解模块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掌握在编程环境中使用模块的方法。 体会模块化组装方式在控制系统中的优势。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的控制系统中抽象出模块的概念。 如何让学生理解模块化组装方式对提高系统性能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拼图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玩过拼图吗?拼图是由许多小块组成的,只有把这些小块正确地组合在一起,才能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片。那么,在控制系统中,是不是也有类似拼图的东西呢?”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模块组装很灵活。 认真观察图片,回忆玩拼图的经历。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思考控制系统中与拼图类似的东西。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拼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控制系统中的模块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授新课 知识讲解 结合课件,讲解模块的概念,强调模块是控制系统中的基础单元或基本组件,一个模块一般只能实现一项功能。 以计算机硬件系统和微波炉为例,展示其中的模块,如计算机主板模块、存储器模块、微波炉磁控管模块等。 讲解模块通过特定接口进行连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控制系统。 2.观察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模块 打开计算机主机箱,展示其中的硬件设备,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模块。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计算机硬件系统中还有哪些模块,并说明它们的功能。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在编程环境中体验模块的作用 演示如何在编程环境中组装机器人的头灯模块,并修改程序参数,让头灯闪烁。 引导学生阅读程序,找到其中能实现头灯闪烁的程序模块,并设置程序参数,体验头灯的闪烁效果。 提问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模块在编程中的作用。 4.思考模块化组装方式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讲述小智家洗衣机维修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更换定时器模块,洗衣机就修好了。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回答模块化组装方式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如是否容易找到问题模块、维修是否方便、是否节约维修费用等。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模块化组装方式的优势。 认真听讲,理解模块的概念和作用。 观察图片和实物,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微波炉中的模块。 观察计算机主机箱中的硬件设备,找出其中的模块。 小组内积极讨论,列举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模块,并说明其功能。 认真观看教师的演示,学习在编程环境中组装头灯模块和设置程序参数的方法。 阅读程序,找到头灯闪烁的程序模块,并设置程序参数,体验头灯的闪烁效果。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对模块作用的理解。 认真听教师讲述案例,思考其中的原因。 小组内积极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模块化组装方式在控制系统中作用的理解。 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模块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实际观察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模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模块化组装方式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作品展示与评价 组织各小组展示他们在编程环境中组装头灯模块的成果,包括头灯的闪烁效果和程序代码。 引导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 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各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成果,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头灯模块的闪烁效果。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总结升华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模块的概念、作用、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模块化组装方式的优势。 强调在编程中,模块的使用也是一种重要的编程思想。将程序划分为多个模块,可以使程序结构更加清晰,易于理解和维护。 举例说明,如在机器人编程中,头灯模块就是一个独立的模块,通过调用这个模块并设置参数,就可以实现头灯的闪烁功能,而不需要重新编写头灯的控制代码,这大大提高了编程效率。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编程中,善于运用模块化的思想,将复杂的程序分解为多个模块,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阅读第 10 课机器人走正多边形轨迹的程序,分析其中的循环模块是怎样让机器人走多条边轨迹的。 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社会经济事务运作系统遵循 “输入 — 计算 — 输出” 计算模式的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其他系统是否也遵循这种模式。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了解模块化思想在编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 认真阅读程序和相关内容,分析循环模块的作用。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找出其他遵循 “输入 — 计算 — 输出” 计算模式的系统。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模块和控制系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任务活动的设计,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理解了模块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模块化组装方式在控制系统中的优势。通过观察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模块和在编程环境中体验模块的作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提高。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理解模块化组装方式对提高系统性能的重要性时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